学习啦>作文>作文素材>小学作文素材>

曹雪芹生平事迹材料

时间: 丽芬840 分享

  曹雪芹,清代著名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曹雪芹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曹雪芹人物简介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奶妈;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病故 ,其子曹顒、嗣子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曹雪芹(约1715—约1763),清代伟大的小说家。名沾(音:Zhān),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pǔ)、芹溪居士。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作者。

  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锦绣”之乡生活中长大的,少年时代过着富贵奢华生活,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之交的2月12日壬午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泪干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的说法。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均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已经写完,但80回后的内容散佚了)。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后改为《红楼梦》。)

  曹雪芹另著有《废艺斋集稿》。共分八册,论述问题包括印刻、编织、园林、风筝、烹调、脱胎手艺、印染等.

  曹雪芹还有诗作《唐多令》: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曹雪芹的小说创作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

  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见明显。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稹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1727年(雍正五年)末、1728年(雍正六年)初,曹頫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頫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

  《红楼梦》创作开始时,雪芹年未二十。他前后花了十年时间,经五次增删修改,在他三十岁之前,全书除有少数章回未分定,因而个别回目也须重拟确定,以及有几处尚缺诗待补外,正文部份已基本草成(末回叫“警幻情榜”),书稿匆匆交付其亲友脂砚斋等人加批誊清。最后有十年左右时间,雪芹是在北京西郊某山村度过的。不知是交通不便还是另有原因,他似乎与脂砚斋等人极少接触,也没有再去做书稿的扫尾工作,甚至没有迹象表明他审读、校正过已誊抄出来的那部份书稿,也许是迫于生计只好暂时辍笔先作“稻粱谋”吧。其友人敦诚曾写诗对他规劝,希望他虽僻居山村,仍能继续像从前那样写书:“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曹雪芹的其他作品

  《废艺斋集稿》,曹雪芹著。共分八册,论述问题包括印刻、编织、园林、风筝、烹调、脱胎手艺、印染等。现存其中的一册《南鹞北考工记》部分。

  《废艺斋集稿》,是一部记载我国工艺技术性的作品,故只在爱好技艺的圈内人中流传。曹雪芹在这部书中打破了中国文人对“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陈旧观念,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艺程,目的是为了让残疾人能够以以养身,弥补先天、后天的不足。曹雪芹曾热心教会残疾人于叔度扎糊风筝,助他以此业养家。他在《南鸢北鹞考工志》自序中道:是岁除夕,老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日:“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共享之……”这不仅反映了曹雪芹与子叔度的友谊,更反映了曹雪芹扶弱济困、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怀。

  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一九四三年在北京短暂面世,之后就被当时购买了这部书稿的姓金田的日本人寄回了日本国内,从此这部书稿连同这位姓金田的日本商人均再无消息。此后,当时出于研究学习的需要,由国立艺专的日籍教师高见嘉十氏从金田氏手中将《废艺斋集稿》借了过来,挽请赵雨山、关广志、金仲年、杨歗谷、金福忠等当时著名文物家、美术家、工艺家及当时艺专学生孔祥泽等进行鉴定和抄摹,一共抄摹了二十六天,这才部分地将《废艺斋集稿》的内容保留了下来。

  《废艺斋集稿》全书八册,除其中讲述编织等册的部分字迹是另一个人的外,其余数册是同一个人的笔迹,估计是曹雪芹的亲笔。每册卷首有不少别人写的序,笔迹各不相同,估计是不同作序者的亲笔。另外,各册书端还有不同笔迹的批语。

  《废艺斋集稿》各册讲述的内容分别是:

  第一册讲金石图章,名为《蔽芾馆鉴金石印章集》。内容为如何选料、制钮、冶铸、刻边款、讲章法、讲刀锋、讲技巧等。此外还有彩绘的图式。“蔽芾”为弼废的谐音,意为帮助穷苦而有废疾者。

  第二册为《南鹞北鸢考工志》,讲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这一册是全书写作的基础,《集稿》是从《考工志》逐步扩充而来。

  第三、四、五、六各册,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讲编织工艺的。这是为盲人编写的。其中有各种图案花纹,按编织程序写成有韵的歌诀,词句有些类似棋谱的术语。文字平易,通俗顺口,好读好记。

  讲脱胎技艺的。这也是为盲人编写的,由盲人做成各种脱胎,再由有眼人彩绘而成。

  讲织补和染织的。曹雪芹在织补和染织方面的知识,与曹家久任江宁织造、曹雪芹在童年就耳濡目染有关。

  讲雕刻竹制品和扇股及宫灯、彩扎、宫扇的制作。

  第七册讲园林建筑艺术,名为《岫里湖中琐艺》。书中除文字外,还有彩色图录。尤其是书中有曹雪芹设计的一例园林景观,均精妙绝伦。

  第八册讲饮食。名为《斯园膏脂摘录》。这册中除讲烹调方法,介绍一些菜式制作外,还有一些有关制酱、腌、薰、酵、炙及调料、香料、小食品的制作方法等,内容十分丰富。

  早在1973年,已故著名红学家吴恩裕先生在《文物》杂志撰文指出,曹雪芹有另一部作品《废艺斋集稿》,当时成为红学界的一桩公案。吴恩裕是根据好友孔祥泽提供的资料发表这一观点的。孔祥泽现已86岁高龄,3月20日他对记者讲述:该书为日本人收购,1943年他还看过包含画样的全书。当时由于书主很快要携书回国,他只能草作书录。据他说《废艺斋集稿》共分八卷,每卷各讲一种残疾人用以谋生的手艺,里面都有图样。当时重点抄录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目前该卷仅存附录《瓶湖懋斋记盛》的前半篇文字,后半篇则根据他的回忆写成了白话文。文中不仅提到了曹雪芹写此书的目的,还详细记述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腊月二十四日曹雪芹在敦敏的槐园里同董邦达、过子和、端隽、于叔度等人的聚会。

  曹雪芹研究会第一任会长胡德平及严宽等学者通过查阅大量明清史资料,还发现了《秋葵彩蝶图》和《如意平安图》两幅古画和曹雪芹有关系,并考证出这两幅古画被曹雪芹鉴定后,为乾隆皇帝收藏。据胡德平根据《瓶湖懋斋记盛》中的文字,认为曹雪芹他离开京城后,并不是做了什么隐士,过着一种单纯著书的潦倒的隐居生活,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多项社会活动,扶贫救残、创办自救自养事业。

  曹雪芹,是一位杰出的风筝玩赏家和制作家。据游国恩考证,抄本《废艺斋集稿》就是曹雪芹的遗作。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他写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和《此中人语》两篇关于风筝的专著,是一部水平很高的工艺美术教材性著作,它对风筝黑,白、灰的处理,色彩、色度,色调的处理,外观造型的处理,都突出了绘画性。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地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技法和工艺,每种风筝都绘有彩图、骨架图,配有扎、糊。绘等歌诀。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者可达数丈,小者不到一寸,却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曹氏风筝已是北方的主要风筝流派之一,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声誉,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执掌皇家画苑的名士董邦观看曹雪芹放风筝后,极为称赞,当场为《南鸥北鸢考工志》写序。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原名《石头记》,基本定稿80回,曾以手抄本流传。1791年,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印刷出版,全书120回,书名改为《红楼梦》。小说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从中表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渐趋崩溃的社会真实内幕,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以及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红楼梦》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自然、逼真地叙述和描写了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塑造了一大批典型人物。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矛盾中根据人物身分地位刻画人物,又善于以艺术氛围烘托人物内心情绪。他笔下的人物,如多情而又富有叛逆精神的贾宝玉,孤芳自赏、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贤淑善良又巧于迎合的薛宝钗,泼辣、狠毒的王熙凤,逆来顺受的尤二姐,刚烈不屈的尤三姐等无一不是栩栩如生。在事件和人物的刻画上,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将美与丑、虚与实、统治与被统治的描写相互补充,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红楼梦》语言简洁纯净,准确传神而多彩,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书中诗词歌赋的运用,对人物塑造、情节展开起了很好的作用。《红楼梦》的光辉成就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对后世家庭社会小说有极大影响。
看了“曹雪芹生平事迹 ”的人还看了:

1.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背景

2.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2篇

3.《红楼梦》作者到底是谁

4.北京植物园导游词

5.指导初中生阅读名著浅议

1103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