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紫砂文人对紫砂壶的创作的参与,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的兴起,也造成了茶具的不同,茶的历史也是值得我们所追溯的。

  茶,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等几个重要阶段,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注》一书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看出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把茶叶作为草药使用,但这属于原始医药学的范畴。直到西周时期,茶叶不再是单纯的药用而且成为贡品,为上层奴隶主所欣赏食用,人们开始栽培茶树。人工栽培茶树的记载始于西汉晚期,据《四川通志》记载:“名山县治之西十五里有蒙山……汉时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者,手植‘仙茶’,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甘露是指汉宣帝甘:露年号(前53~ 前50),至今已有2 000多年一的历史。自此茶叶的饮用和种植同步发置:巴蜀一带有了许多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园。茶叶已由药用、食用、贡品进而发展成为祭品和随葬品。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墓、3号墓出土的随葬品清单中就有整箱的茶叶随葬,可见当时制茶业已十分发达,茶叶的饮用也十分普遍。

  三国两晋时期,茶树的种植和饮用茶叶的习惯开始由巴蜀逐渐东移至江南的江、浙等东部地区,“坐席竟下饮”、“客来敬茶”,茶的饮用十分普及。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 诗词歌赋日渐增多,茶走人了文人圈子,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中滋生出本身的精神文化体系。

  780年陆羽著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涵盖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宗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承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道以及文人茶道。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的专业品茶社团有由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予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动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时期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增多,泡茶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如 陶瓷茶具、竹茶具等。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紫砂壶样式繁多,各有特色,不仅富于民族风格,而且用开水沏茶具有冬不易冷,夏不炙手和泡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易发馊等特殊功能。所以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的称颂,高士名儒更视其为“拱壁”,特别推崇,极力提倡,因而紫砂壶成了盛行的上品,数量多,流传广。

  紫砂壶的兴起与茶文化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宋代,饮茶已极为普遍.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谓“不可一日无茶”。当时的饮茶方式均为点茶法,这种方法是将碾成粉状的茶末与沸水混和,并用茶筅回环搅拌,调成沫饽丰富的茶汤。时人还比较茶盏内沫饽的多少和持久性,来断定个人的备茶技巧,名曰“斗茶”。斗茶所使用的茶具为建盏,宋代蔡襄《茶录》云:“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苏东坡《试院煎茶》云:“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潞公即指文彦博,煎茶学蜀人。宋代茶盏,主要以瓷器为主.

  其他亦有玻璃、金、银、铜等制成,在宋代绘画里如宋徽宗《文会图》或辽金墓室壁画上,时常见到宋人以建盏、青瓷、白瓷或青白瓷进茶的情景。而明代的唐寅、文徵明、王问、仇英的绘画作品中能见到明成化至明万历的紫砂壶的形态演变。有些壶从绘画中可以看出是用来煮水、煎茶的,如唐寅《事茗图》中的提梁壶,仇英《松溪论画图》中的软提梁壶,均是用来煮水、煎茶的。王问《煮茶图》中的提梁壶,文徵明《晶茶图》(作于嘉靖十三年,1543)中的紫砂壶,显然是用来泡茶的。据《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诏建中发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唯采茶芽以进,有司勿舆。

  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日:探春、先书,次舂、紫笋。”因太祖下诏,罢造大小龙团,唯采茶芽以进,饼茶日趋衰落,散茶兴起,饮茶方式由煮、煎改变为泡茶。正因为泡茶法的提倡与普及,便相应产生了以泡茶为主的茶壶,由于宜兴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制陶制瓷技术和种茶饮茶习俗,这给以泡茶为主的紫砂茗壶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宜兴地区的先民们,正是在明中期的这种氛围中,逐渐完成了在粗陶中提炼出可精加工的里外不施釉的紫砂壶。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工艺日趋完美,因而在明末一举获得“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赞美。

  紫砂茶文化的介绍

  1 中国的茶文化内涵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则,然其文化内涵为养性。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汹涌澎湃之势,气吞山河,水有平静如镜之态,摄人魂魄。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过程中,有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百鸟朝凤等奇妙的茶语。初始金戈铁马,尾时婉约动人,几道茶下来品味、阅古、引喻,无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洗涤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品位。

  2 茶叶的起源与发展

  “仲春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中国人喝茶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年代,毋庸置疑,茶在中国是最古老的饮料,不仅是中国人糊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国带给世界的贡献。在唐朝时候,茶叶就已经成为了大量出口到海外的商品。我国第一部论述茶叶的专著《茶经》,也是由唐朝人陆羽写的。

  古时宫廷所用的茶叶都来自地方上的纳贡,据说西周时期就有了贡茶轨制,历朝历代不断完善。清代的贡茶主要分“岁贡”与“御贡”两种,岁贡茶多用于宫内日常开销,宫中的筵宴用茶,或是宫中各阶层职员的品饮用茶。而御贡茶则是专为天子预备的贡品,其他人可不能直接享受。从茶叶的种类上来说,这两类贡茶也有区别,岁贡茶大部门是芽茶或者鲜嫩的茶叶,而御贡茶则广搜天下珍异佳茗,知足天子的尝新需要,好比产自广东的御贡茶为鹤茶和宝国乌龙茶,产自江苏的御贡茶为碧螺春茶和阳羡茶。

  3 “宫廷紫砂”的发展

  对乾隆天子而言,烹茶的水质、煮茶的用具与品茶的茶具都必须非常讲究。好比泉水、雪水、荷露都是很好的烹茶用水,用陶泥为膛、竹篾围的竹炉则可以保证煮茶时的活火。紫砂,作为诸多茶具中的一种,其自然的质感、古朴的造型显得非常不同凡响。

  清代“宫廷紫砂”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由内廷造办处出样,在江苏宜兴定烧;二是由宜兴地方官根据天子的喜好纳贡。乾隆天子要求紫砂茶具也要像他官窑瓷器一样,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因此,紫砂壶上一面堆绘着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作御题诗《惠山听松庵用竹炉煎茶因和明人题者韵即书王绂画卷中》的前半部,原诗云:“才酌中泠第一泉,惠山聊复事烹煎。品题顿置休惭昔,歌泳羶芗亦赖前。开士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笔拟龙眠。装池更喜商邱荤,宝贝僧庵慎弆全。”另一面则堆绘烹茶图。堆绘技法是用紫砂壶的本色泥浆,研磨得和墨汁一样细润,然后在紫砂壶身上写书画画,泥浆的稀稠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使画面有浅浮雕的效果,难度相当大。所以这种技法到乾隆时期以后就基本失传了。

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相关文章:

1.茶文化与陶瓷茶具的历史

2.茶与茶文化的具体历史

3.紫砂壶与茶道的联系

4.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5.关于茶文化的一些历史

6.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

7.潮汕茶文化历史

8.中国文化茶文化的历史

33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