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读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时间: 乐平0 分享

  《激荡三十年》用其独特而敏锐的视角,记录下这三十年每件可载入史册的人和事,将那已逝的历史定格在我们眼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激荡三十年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读激荡三十年后感1

  这段时间,我仿佛回到了风起云涌的那个动荡的年代,我被一股浓浓的中国商业历史的厚重感所包围,有一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这本书就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撰写的《激荡三十年》,使得我不得不利用闲暇时间快速地读完它,读着读着,我总会有一种血脉贲张的冲动。

  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大国崛起的长达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史上发生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事件以及推动、影响这个经济历程的重要人物,在这个特定的阶段实在有太多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人和事,写这部书自然具有非凡的史诗意义!

  柳传志、王石、丁磊、张潮阳、倪润峰、张瑞敏、步鑫生、牟其中……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重新在这部书里跳跃出来,兴奋着我的神经。他们是三十年改革历程中涌现出来的时代弄潮儿,他们是无烟商战中的英雄,他们是第一批敢于冲出“禁锢”的条条框架,勇敢往前迈步的改革先锋,他们为中国的经济的“破茧而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读到关于他们的已经熟悉的、还有陌生的故事,我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没白活一回,他们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值得我学习!

  1978年至2008年,差不多是跟我同出生、同成长的一段历史!时光荏苒,我从一个懵懂孩童长大成一个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有一些想法的青年。我不曾身临其境感受那些经历了“”后激进思潮涌动、致富的念头蠢蠢欲动的场景,不曾经历那“投机倒把”时的只要胆子够大发迹就很简单的“淘金年代”,不曾经历那“脑体倒挂”时期的迷茫,不曾深刻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到来时的恐惧……可是,作为一位当代知识青年,如果不了解如此近的中国商业史,就是与时代脱节,就是不完整的人生。幸好,我有幸借助这部《激荡三十年》比较完整地了解了这段重要的中国经济史,同样能感受到那已然逝去的三十年的波澜壮阔,也恨自己晚出生二十年未能也投身到那激荡的岁月中,----或许未来我能一试,在这个更加多元化、更加复杂的年代,以史为鉴,为的是更好地走好未来。

  每一位关注中国经济的人都应该来读一读这本书。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这本书不能不读。

  读激荡三十年后感2

  历史如同罗马神话里的那个“双面神”雅努斯,它有两副面孔,一副回望过去,一副展望未来。回望过去的起点,那是一个月光暗淡的午夜。1894年7月7日,同治8年5月28日,深夜,在保定直隶总督府衙门的后花园内,清帝国声望最隆、权势熏天的汉人大臣曾国藩困坐愁城。他对幕僚赵烈文说,当今之势乃是“民穷财尽,恐有异变”,三年后,曾国藩“如愿以偿”得去世了。不过,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这位才智超群的湖南人极力推进洋务运动,这成为中国近代企业的启灶,他和李鸿章,张之洞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江南造船厂、开滦矿物局至今余脉尚存。

  100多年后的1974年10月,中国正陷入“”的浩劫。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顾准正处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他把44岁的“干校棚友”吴敬琏叫到病房,冷静地说:“我将不久于人世,而且过不了多就就会因气管堵塞而说不出话来,所以要趁能说出话的时候和你做一次长谈,以后你就不用来了。”在这次长谈中,顾准认为中国的“神武景气”一定会到来,但是什么时候到来却不知道,所以他送给吴敬琏四个字“待时守时”。四年后,顾准预言成真,中国告别了意识形态的禁锢,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那是一个极度衰弱的国家,从领导者到匹夫百姓,一时间都显得茫然无助,外援无望,内资困乏,僵硬的体制捆住了所有人的手脚。那些在日后改革时代和自己命运的人们出生卑微,几乎没有受过任何商业教育。星火从穷乡僻壤燃起,自东南沿海而兴,跌跌撞撞,时隐时现,倔强寸行,终成燎原之势。30年后他们创建了一个商业无比活跃,经济持续增长时间最久的国家,他们自己也成了全世界最不容易打败的商人。

  如果说这个历史进程有什么共同点,那么,最显著的有两点:第一是全体国民和政府的求富渴望、对贫穷现状的坚决告别和对现代化的强烈追求,成为所有人从未动摇的价值需求,人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也不管你是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道理有千条万条,发展是最硬的一条。正是在这种整体意识下,任何曲折和反复最终都被一一克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30年的改革奇迹是一条无比务实的经验主义价值观的胜利。

  第二点是各个利益集团围绕财富,权利和成长空间的博奕,妥协与交融。从变革的第一天起,三大资本集团的竞争格局就已经出现。国企企业力图提高效率,摆脱体制约束。它背靠雄厚的国家政策和资源支持,处在得天独厚的竞争高位上,最终靠强势的垄断战略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成就。跨国资本一直受到青睐,有人甚至认为中国患上了“外资依赖症”。它先是在税收,用工和土地政策方面取得了优势,继而在行业准入上优先,然后又在垄断领域的资本开放中掠得惊人的利益,现在已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一种特别意义上的“中国企业”。

  相对国有和跨国资本,对中国变革贡献最大的民营资本一直命运多舛。他们从草莽崛起,几乎没有任何资源支持,成长受到多重局限,并每每在宏观调控的时刻,成为整顿和限制的对象,不过,他们是变革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就像詹姆斯金斯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一开始,中国的改革就是被自下而上的力量所推动的过程,只不过以自上而下的政策改革的方式实现。”这一特征带来了一个贯穿30年的现象,发生在民间的资本力量总是承担着改革的政策风险。在他们的改革没被政策认同前,与失败随时都会降临。它们既是计划体制的突破者,又是现行制度的违规者,不得不游离在合法与非法的灰色地带。所谓的原罪由此而诞生,无数的企业悲剧便是在这里层出不穷的上演。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感慨,有些企业家能够成功不是靠了政策的帮助,而是因为他们无视政策的存在。这种公司演进,也许不是什么必然的产物。他们的形成过程以及运动走向不可能以一些常见的经济学概念加以规范,也不可能以最宽泛且最具代表性的公司运营机制或经济模型加以对比。其渐进的路径和速度至今仍然充满多变性。这个路径在整个国家和地方的不同层次中分散地,各自独立地逐步运行,然后在一个时点上汇成一股河流。

  也许在很多年后回望,人们会说,这激荡的30年是多么世俗的年代。人人以物质追求为目标,道德底线被轻易穿越,心理焦虑无处不在,身份认同时时颠覆。所有的财富故事都暧昧不明,很读企业家前途叵测。

  不过,更多的人辩护说,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这一段携手走过的从前,这段经历包罗万象,有汗水血水和泪水,有蜜汁糖水狼奶。它催生了一个时代的伟岸和壮观,也同样滋生了世故、丑陋和空虚。我们遭遇的是一个空前复杂而面目未清的时代。急速变化的世界,怅然若失的个人命运,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群体,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和考问,这是30年的成长底色;“一年改变不如想象,五年改变难以想象,十年改变难以想象。”这是30年的演变惊叹。在这段创世纪般的演变的大历史中,我们每个人从来都不只是观光客,伟大的梦想将继续从茫茫无边的草根中轰然而生,那种追求世俗的本身,也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浪漫主义诗意。

  读激荡三十年后感3

  《激荡三十年》用其独特而敏锐的视角,记录下这三十年每件可载入史册的人和事,将那已逝的历史定格在我们眼前。掩卷沉思,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并不是那些位于表面的事件和群雄,而是背后那种共性的力量和特性,尤其是对那些不断奋斗、创造传奇的企业家以及改革发展、铸就辉煌的企业的反思

  当任正非为是否能入党而苦恼时,他也许不会料到,以两万元起家的华为,凭其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犀利的低价战略迅速崛起,并成为让国际同行头痛的企业;刘永好三兄弟由于“出身成分”问题而高考落榜,但他们成立的小养殖场,在经过若干年的经营,让他们成为中国首富;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班的陈伟荣、黄宏生、李东生也许做梦也没料到,他们日后创立的康佳、创维和TCL在鼎盛时期,占据中国彩电业市场份额的40%;那时的牛根生还在回民奶厂刷着奶瓶,而在16年后,他以其敏锐的营销才能和精干的经营团队,使蒙牛集团成为我国数一数二的奶制品公司;27岁的文学青年王石,抱着那本 《大卫·科波菲尔》,为主人翁所感动的时候,有可能没想到后来的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中的领头羊……诸如此类,还有数不清的人物以及关于他们的事迹

  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的命运是值得我们悲悯和关注的。这群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把握时机、果断行动的群体,在法律壁垒、制度束缚、政策障碍、观念落后中艰难的挣扎,而又保持一种坚韧的品质和与生俱来的草莽性,他们的奋斗给这三十年历史增添了色彩,为他们的人生增添绚丽的一笔。

  过去的三十年,民营、国有、外企三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此消彼长、相互博弈,他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表象。而民营企业发展的艰难和变革的坚决更是让人深思。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市场的闸门缓缓打开的时候,民企这股自由水流渗透进来,它们是那样的弱小而坚韧,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成流、轰然成势。如果说海尔是海,那么中国千万民企则是溪,在妥协和无奈中奔流,所有一切都不能阻挡民企前进的趋势。

  三十年间,成功的民企有很多,失败的民企也数不胜数,总有一些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或精彩或遗憾的一幕。万向集团那种“小而专、小而精”的发展模式,无疑为其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在挫折中前行的精神,是我国企业所崇尚的,他本人也成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典型代表;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集团更是电子商务史上开天辟地的奇迹,也让马云成为中国创业教父。成功的企业是我们研究、学习、借鉴的榜样,同时深刻研究那些曾经轰动一时,却是昙花一现的公司,从中吸取教训更有利于以后的发展。诸如潘宁所主持的容声冰箱股权改革在质疑声中失败,从此容声走向衰落;牟其中这位“以罐头换飞机”的创奇人物,带领着南德集团这艘商业航母,在贪婪的海洋中迷失航向,最终慢慢沉沦;三九集团在赵新先的带领下,运用一种近似疯狂的收购兼并模式,给自己带来巨大财务危机……三十年激流已趟过,不论是企业家还是企业,都在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寻找迷雾中的那盏引航灯,只希望我们在下一个三十年能够走得更加坚定,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读激荡三十年后感相关内容

  

468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