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读激荡三十年读后感(3)

时间: 乐平0 分享

  读激荡三十年后感5

  假期的时候有幸看到了一本书,一本仰慕了很久的书《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用写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段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中那些企业跌跌撞撞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这也是一部传记,企业家的传记,那些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光荣悲壮起伏跌宕的人物传记。

  这是我第一次以阅读的方式接触这段历史,1978—2008,虽然其中的21年我是亲自参与。对于企业的发展,之前或多或少也关注过一些,知道一些事件粗略的背景,然而能够以“读史”的方式去接触,还是第一次。这本书让我机会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用全面的视野去了解,这三十年,中国的市场是怎样建立的,中国的企业是怎样发展的,那些企业家又做了些什么。

  本书是以编年体的形式写的,从1978年到2008年具体的说应该是2007年,中国企业界发生的一些大事,介绍了当年一些影响比较深远的事件,以及与之有关的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当然还包括当时的国家政策国际背景以及相关介绍。

  全书书写的风格兼备大气与细致的特点,贯气如虹同时细致入微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一个时代的趋势,同时又能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某一实践主人公的内心坎坷。

  里面有很多的故事,企业家和他的企业的故事,年广久和他的“傻子瓜子”,倪润峰和一手带大的长虹的纠葛,李经纬和“健力宝”的产权风波,赖昌星和厦门远华走私案的始末,还有宗庆后与达能的“达娃”风波。每个故事都有背后的故事,都有其时代的代表性。然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件故事,一个是朱镕基的“98协议”另一个是李书福的民营汽车梦。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98年,当时的国家朱镕基提出了施政承诺,“用三年时间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是对国企改进的口号。

  之后不久,朱镕基与全球胶卷业的老大柯达签署一个协议,政府同意柯达公司对中国胶卷工业实施全行业收购。根据协议,中国胶卷业的7个企业将全部与柯达建立合资企业,柯达承诺投入10亿美元,并把世界一流的感光技术带到中国,这就是轰动了国际商业界的 “98协议”。

  在接下来的几年之中,柯达迅速占领了或者说是垄断了整个中国市场,在此之前的中国市场,富士占据着70%以上的市场份额,于是我很疑惑,富士为何不抵制,或者说它的抵制没有任何效果呢?书中介绍了另一段鲜为人知的背景。

  90年代初期,汕头公元厂以40亿元的巨资从富士引进设备,1993年前后,公元发生经营危机,时任广东省省长朱森林带着公元厂的管理层飞赴日本,希望获得帮助。但是他们要会面富士领导层的要求竟然遭到拒绝,日本人认为,公元危机是中国人的事,跟他们没有关系,朱森林一行在东京干等数日,结果是双手空空,悻悻而回。这个“拒见事件” 很快在中国政界和企业界流传开来,让不少人咬牙切齿。因此,当富士试图抵制柯达案的时候,竟很难找到愿意为之出面的有力人士。富士在中国竟找不到同情者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多年的骄横。

  富士之后在中国的表现可以用一泻千里来形容,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被逐年蚕食。2002年,《中国经营报》披露,富士涉嫌大规模胶卷走私,有相当部分甚至与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主犯赖昌星有关。富士对此沉默应对。同年11月,国家经贸委下发文件,认定由富士参股的珠海真科感光材料制作有限公司“未经审批和备案”,被勒令停产。至此,富士在中国的产销渠道均遭遏制。来自市场占领者日本富士的抵制则更是可想而知了,柯达动议明显带有行业垄断的意味,一旦定案,便毋庸置疑地意味着富士从中国市场的出局。

  这也就解开我一个小小的疑惑,为什么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大街小巷,只要是冲胶卷的地方就有柯达的连锁店。而且直至今日柯达依然是外资企业在华投资与中发合作最为融洽的企业之一。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有背景的。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01年,主人公是李书福,这个草根型的企业家意外地拿到了第一张民营企业造车许可证。他就是今天“吉利”轿车的主人。

  如果了解中国汽车史的人就会知道,这是一件“破天荒”的事件,因为吉利的出现意味着民营资本造汽车第一次得到了政府的正式首肯。它被解读成中国加入WTO后的重大产业开放新闻。不过,这一天距离跨国资本被允许进入中国汽车业已经过去了整整23年。

  这个浙江台州人李书福,造汽车有三个“先天不足”:只有1亿元左右的自有资金;没有任何汽车业的经验和积累;没有得到任何的政府支持。但就是这么一个门外莽汉最终撬开了死死关闭着的铁门。

  在一开始,他就被媒体渲染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堂吉柯德似的、随时有可能被强大体制吞没的悲情英雄,而李书福本人似乎也十分“配合”这样的形象塑造,他是一个天生的本色演员。

  李书福在市场上如蛟龙翻江,在政府面前却战战兢兢。他的那张从监狱工厂转来的许可证不但来路可疑,而且按严格规定只能生产卡车和两厢汽车。吉利要做大,一定要一个合法正式的“准生证”,这成为李书福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根据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所有的资源及政策都将向一汽、二汽及上汽三大国有汽车集团集中,吉利获合法准生的概率非常渺茫。1999年,主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曾培炎到台州调研,专程去吉利视察。李书福当面请命:“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讲到激越处,李书福说,“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斯言慷慨,闻者无不动容。

  看到此处,我也深有悲凉之同感。不过幸运的是,在2001年的11月份,有关部门增发的汽车许可公告中,看到了吉利的名字。李书福终于如愿以偿了。就像文中作者所说的,有些企业家能够成功不是靠了政策的帮助,而是因为他们无视政策的存在。试想如果李书福认命,不敢跨越国家垄断的汽车行业这一“雷池”,那么今天的汽车市场肯定没有吉利这个牌子。

  也许在多年以后,汽车市场真正由市场主宰,民营企业家生产的汽车成为人们的宠儿,那个时候我们再来看李书福的这段历史,又是怎样的感慨。是的,就像我们现在回顾过去,很多冒险者为之付出代价甚至生命的“禁区”,今天看来都已是寻常之事。历经数轮成长周期的洗礼,我们已经学会成熟的看待各种变化的过程。30年沧海桑田不过一念之间。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还写道这样一段话,中国企业跋涉在一条十分独特的市场化道路上,它们在一系列看似偶发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过程中(譬如“特区”的开设、乡镇企业的意外崛起、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互联网经济的诞生以及十分特殊的资本市场等)不断适应、顺势前行。在这场精彩而多变的历史进程中,根本观察不到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客观规律”。

  掩卷沉思给我启示是,要以一个积极主动的姿态去了解我所处在的这个时代,不管是国内国外,行内行外,对某些一些影响深远事件,要以一种观察者的心态来看待,角度从宏观到具体再从具体拓深到整体。学会如何观察这个世界,透过新闻热点重要事件我到底要知道什么,得到哪方面的资讯,怎样了解更多的产业、行业以及行业之中的龙头企业,企业之中的风云人物;怎样了解所谓经济圈中的发展态势支柱产业以及发展前景;怎样了解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地区它的崛起背景,政府的优惠政策,并以此来把握一个行业地区发展的总体状况,机会威胁以及来源。从而预测有可能引发的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的博弈以及产生的新的均衡。

  这些都是这本书教会我要去思考的。

  这是一部历史,但又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因为里面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是一本故事集,但又不仅仅是故事的简单拼凑,因为每个故事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猜你喜欢:

1.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2.激荡三十年读书心得感想

3.激荡三十年读书心得

4.激荡三十年读书心得

5.激荡三十年读书心得

6.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468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