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复习方法>

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总结

时间: 素雯896 分享

  中考将至,作为初三的学生应该做好对语文学科的复习,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考试。下面就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篇一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及阅读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

  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风格: 柔婉 豪放 灵秀 庄严 绮丽 朴实 繁复 凝练生动

  二、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篇二

  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备(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等到) 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 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 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 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 (4)计将安出(产生)着)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 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体 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 激"的意思)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 (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 正) 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方(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 子) 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顾(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 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更(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上一层楼(再、又) (4)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苟(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 号(1)阴风怒号(呼啸) (2)号为张楚(定国号)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 (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 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 (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患(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 (2)无冻馁之患(忧患)

  (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

  惠(1)大王加惠(恩惠) (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极(1)南极潇湘(到) (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 (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间(1)立有间(一会儿)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 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 (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 (3)见往事也(知道) 鲜(1)芳草鲜美(鲜艳) (2)陶后鲜有闻(xiǎn,少) 向(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信(1)谓为信然(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 张) 修(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革,治理)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3)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致意) 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 (3)皆次当行(行列)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 寻(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许(1)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 (3)杂然相许(赞同) (4)高可二黍许(左右) 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 (2)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 (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 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 (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 (3)不治将益深(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 遗(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的东西) 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因(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 夷(1)船背稍夷(平)

  (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少数民族) 已(1)骨已尽矣(已经) (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

  (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 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2)寒暑易节(交换)

  意(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2)宾客意少舒(心情)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有(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 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

  作(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奋发) (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 (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 (4)一豉作气(振作) (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指(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手指)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 直) (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

  (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点) 志(1)寻向所志(记号) 诸(1)其西南诸峰(许多) (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篇三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1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谁做了什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议论文:提出论题或中心论点。

  5.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6.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7.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8.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夸张:

  2)对比:通过比较,

  3)衬托(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9.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0.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1.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2.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3.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定点特写

  >>>下一页更多精彩“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18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