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前预习 >

课前预习重要性

时间: 若木1 分享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显得预习的重要性。预习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著名教育大师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如何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最为值得探究的课题。记得有位名人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确实,对孩子来说,读书,不仅仅是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最强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综观国内外各种学习理论,无不强调“预习”这一环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在新课标教学中,预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获得新知识的活动。例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就可以运用老师平时教给的方法或者运用工具书等去理解。扫清阅读障碍后再根据老师教给的分段方法理请文章脉络。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2、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的、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从属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新课标目标下的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前预习作为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使学生较好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前提条件,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容易,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调动起来。

  4、有利于暂困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不巩固,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每一堂课的听课质量,减少用于复习、做作业所费的时间。有效的办法,是争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经过预习,一方面,由于复习了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课堂上可以听懂,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用在回头系统地复习过去学习这门学科时没有弄懂的地方,或遗忘了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上升。

  由此可见,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因此,预习这个环节不但不能淡化,而且要大力强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