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指导>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设计范文(2)

时间: 炎婷817 分享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墨西哥艺术家弗瑞达重要的作品赏析,探究艺术家在自画像中是如何表现自我的,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通过弗瑞达的自画像和创作经历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发挥美术学科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通过设问、对话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弗瑞达表现自我的方式。

  如何使学生在心灵上体味弗瑞达的艺术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

  问:在你知道的画家中,有哪些画家画过自画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自然引出课题,建构新知识。

  二、初步感受阶段

  1、问:墨西哥画家弗瑞达·卡罗的名字有没有听说过?

  师:她生于1907年,去世于1954年,一生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为描绘对象。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她的照片,并对画家的外貌形象做出初步的描述和判断。

  学生谈自己对照片中弗瑞达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照片初步认识画家,并做出直觉判断。

  2、出示:五张弗瑞达的自画像

  问:这五张自画像有什么共同特点?

  画家在这些自画像中特别强调了什么?

  喜欢她的自画像吗?

  中间的一张弗瑞达的额头部分画了一个男人,猜猜看他是谁?弗瑞达把他画在额头,表示对他有着怎样的情感?

  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直觉体验、初步感受、及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画家的自画像与前面照片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绘画不等同于照片,引导学生体验画家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成分,并对弗瑞达的自画像做出感性的直觉体验和判断。

  三、引导探究、分析理解阶段

  1、《车祸》

  观察画面,解读画中的信息,通过作品了解是什么原因使弗瑞达拿起画笔。

  2、《着丝绒衣服的自画像》1926年

  欣赏弗瑞达第一次认真绘制的自画像,教师简单介绍她出车祸时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3、《弗瑞达与里维拉》1931年

  问:推测一下画中这个胖大的男人是谁,和弗瑞达是什么关系?

  学生猜测。

  师:是他的丈夫,再研究画面看看他丈夫是做什么的?

  学生通过他手里拿的调色盘和画笔知道了他的职业。

  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介绍:他叫迪亚哥·里维拉,是墨西哥壁画运动三杰之一,是那个时代墨西哥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虽然外表不佳,却是一位青蛙王子——睿智、幽默、活力、一位魅力不凡的不平常的男人。

  问:从这幅画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弗瑞达,看起来独立吗?坚强吗? 学生通过画面中弗瑞达小鸟依人的姿态,以及一只手搁在丈夫的手上,身体侧向丈夫的身体语言,判断认为这时的弗瑞达并不独立,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伟大画家的妻子。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人身高的差距以及脚的对比,揭露画家的一个秘密——弗瑞达在6岁的时候因小儿麻痹症使她的右脚比左脚略细,而在这次车祸中她的右腿骨折,右脚碎裂。因此在画中她雅致的脚显得纤细而羸弱,使自己好像漂浮在肥胖丈夫身边似的,而她丈夫的巨脚却是坚定地树立在地上。

  通过这件作品的分析,学生初步知道了对弗瑞达的生活和创作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她的丈夫里维拉、她残缺身体的一些秘密,这一时期弗瑞达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艺术家善于用具体的细节来表现自我的方式。

  4、《底特律的流产》1932年

  问:告诉我,第一眼看到这幅画觉得画面有怎样的一种气氛?

  学生交流:孤寂、无助、压抑、阴郁、血腥„„。

  问:再仔细观察分析一下画面,看看弗瑞达遭遇了什么?

  学生观察画面后,谈自己的判断:画家遭遇了不幸的流产。

  这种孤寂压抑的气氛是如何传递出来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分析画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度的补充。

  画家身体与巨大床的对比,使画家显得特别的瘦弱、无助,白色的床单上一滩鲜红的血使得画面刺目而血腥,画家脸上暗沉的色彩似乎有一种死亡的威胁,背景天空的冷灰色使画面显的阴郁而压抑,空旷的地面和地平线上荒凉工业景象则加强了画面的绝望感。

  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中漂浮在病床四周的六件东西的象征意义:它们通过三条似动脉的红丝带连接在弗瑞达的左手中,象征着她的性别与失败的怀孕;一具如胚胎般大的特大号男性胎儿——是她在流产中失去的孩子,那个她希望能怀满九个月的“小迪亚哥”;在床头右上方漂浮着的一只蜗牛,据弗瑞达称,象征着流产过程的缓慢过程。印第安文化视蜗牛的保护壳为怀孕、妊娠与出生的象征。床脚上方那具橙红色的下半身的解剖模型,正如右下方的骨骼模型一样,显示了流产的原因,也是指受损的背脊与骨盆而言,这使得弗瑞达无法再生育。左下方的一具机器可能代表蒸汽消毒器的一部分,弗瑞达在医院也许看到了这种密封机械而将之比为自己有缺陷的肌肉,这些都是阻碍了她而使她无法在子宫中保住孩子的原因。在床中间下方的紫色蓝花,据弗瑞达称,是由里维拉来医院给她的,对她而言,蓝花是一种情感。

  这张敏锐的自画像是在美国画的,当时里维拉正受邀在美国作壁画。

  问:这幅画真实吗?

  学生谈自己的判断,教师根据他们的回答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解释。

  导出《内战的预感》做比较

  四、小结

  回顾分析过的弗瑞达的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其作品的艺术特征:

  局部画法写实,注重细节,场景布置具有超现实艺术的特征,运用象征和图解的手法来表达她自己的现实,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以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为创作基础和主线,并根植于墨西哥传统文化

  学生尝试分析总结,并交流。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设计篇三

  一、 教材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湖南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其编写的结构和基本思路上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从文化的角度思维,在生活的境域里发现。如何理解这一编写思路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对于一个高中美术教师用好教材,使高中美术课程中这一最重要的模块教学有特色、有深度,是特别重要的。

  本教材分为上下篇:上篇是鉴赏方法和美术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下篇是与自我、社会、自然相关联的一些主题研究。本课是教材下篇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美术与自我、社会这一章节中的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内容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和社会的关系。专题性质的研究,是对教材前一部分内容的升华。所以本人在教材处理上,做了大胆的创新,以《与大师对话》――文森特·凡高这个专题为个案进行深化,突出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及本课的教学内容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上的表现,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中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知识目标: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并学会联系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美术作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感受、讨论、分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的能力。即学会欣赏的方法,锻炼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对审美评价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审视,帮助更好的汲取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三个模块出发:1、我所了解的凡高2、别人眼里的凡高。3、凡高笔下的自我,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凡高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美术作品中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容量大,合理处理课堂节奏也是一个难点。

  四、教学策略:

  新课程容量大、视角新、思维多元、求变化,除了使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有关知识外,还要进行比较深入的艺术分析,以增强学生感受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开展对不同作品的比较和作品的评论。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努力做到课堂欣赏教学与组织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鉴赏能力,帮助更好的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画像是美术作品中表现比较多的一个主题。很多自画像作品不仅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还通过其反映了美术家浓缩的人生,透过美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美术家的生活情状。另外,每个不同场景中美术家自我的表达又是不同的,这也反映了文化的影响和地域不同带来的作品上的变化。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对社会的理解不深,往往习惯将自己的主观想像投射到美术家身上,脱离历史。所以本人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首先从学生的自我表达展开本课的教学,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从三个模块出发:1、我所了解的凡高2、别人眼里的凡高。3、凡高笔下的自我,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凡高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

  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运用影片、图片等直观演示、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其次是运用美术欣赏的辅助材料。在本课课前,我安排了学生欣赏动画片《疯狂的画家》,通过影片关于凡高的一生概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也为本课相关知识打下铺垫。只有了解这些画家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遭遇,才能更好的读懂他们的作品。然后在课后,补充学生欣赏歌曲《Vincent》,通过诵读歌词译文,感受音乐,达到情感的升华。这些材料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但又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消耗太多的时间,所以将其整理作为课堂的辅助性材料,通过推荐网站,也让学生理解现代媒体技术对学习的意义。

  最后是在课外活动设置方面,让学生回家翻阅、整理、设计制作自己的个性相册,并选择最能体现自己特点的照片,写一篇关于自我认识的回忆文章并尝试通过自画像去表现。这样的课外活动安排,学生有乐趣去做,使课题贯穿了情感教育,突出美术学科的人文属性。并使课堂教学在课余得到延伸。


看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1.美术《大西瓜》优秀教案设计

2.《豆贴画》美术优秀教案设计

3.中班《小蚂蚁》美术教案设计

4.幼儿园《我的家人》教案设计

5.美术课《画苹果》教案设计

195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