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时间: 慧珍791 分享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到底要走多少步?下面请欣赏学习啦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及其课外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设计:老骥伏枥

  【学习目标】

  1、 积累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主旨

  3、培养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的人生态度

  4、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善于感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学习重点】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获得教益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1927~1983),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宇宙间》等,是文化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莫顿&8226;亨特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2、了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8226;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的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办法,一小步一小步地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自主预习案】

  1. 初读课文,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训诫( ) 屡次( ) 啜泣( ) 迂回( )

  纳罕( ) 凝视( ) 耸立( ) 嶙峋( )

  2. 解释词语

  训诫: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3.辨字组词

  耸() 屡() 峭() 暮()

  怂() 篓() 俏() 幕()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两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圈出课文中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性词句并理清文章脉络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脉络: (一)、起因(1――3)

  (二)、经过 (4——15)

  (三)、结果(16——22)

  (四)、启示( 23 )

  5.重点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最初 : 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 :

  随后 :

  最后 :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导语: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同学们能够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童年时的一段难忘的脱险经历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初步感知

  根据提示,用概括性语言复述故事

  1.读一读

  默读:注意速度,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

  2.答一答(采取分组抢答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为复述做准备)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6)“我”是怎样脱险的?

  3.述一述 (要求思路清晰,口语流畅,关键部分用原文)

  (1)根据“我”由“冒险”到“脱险”的过程,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

  (2)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录下来

  (二)研讨主旨

  1.议一议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2.悟一悟

  启示:(1)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

  会积累成大成功

  (三)多角度阅读

  1.学一学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来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

  2.议一议

  (1)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3.说一说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四)赏析语句

  1.品一品

  本文语言描写十分生动,或是对环境的描写,或是对人物的描写请找出你觉得不错的描写性词句,并说说好在哪里

  2.读一读

  大声朗读以上这些生动的描写,加深理解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写一写

  你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片段或短文

  2.记一记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外语段阅读

  难忘那一课

  (1)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一屋的跺脚声

  (2)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地望着他

  (3)“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4)几十双眼睛在问

  (5)“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6)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7)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8)就在我还未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9)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到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 在文中第(2)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丢 今非昔比 惊叹 B. 降 神态自若 惊恐

  C. 栽 一反常态 惊异 D. 飘 判若两人 惊诧

  2. 下面没有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 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C. 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D. 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

  3. 文章第(1)-(7)自然段写的内容是:作者详写了,略写了,目的是为了通过的渲染,突出文章的中心

  4. 文章中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是?

  5. 作者在第(8)自然段补充叙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76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