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 新华0 分享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供你选择借鉴。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篇1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超多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我研究烹饪之法、自我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我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欢乐呢?

如作者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篇2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

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

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用英文写的,有多个译本,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传记。

首先,林并没有将苏东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的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忧期间可就落人把柄了,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形象。其次,本传旁征博引,除了苏的生平文字资料,还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是处于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处于什么考虑的。

另外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把当时的情景描得绘声绘色,特别是苏在杭州的生活,无论是干劲十足地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都令人心向往之,还有很多历史故事,苏与奇人异事往来的趣事,还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语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语堂先生理解为“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很形象,也加深了对苏的了解。

但也有不足之处,像对王安石变法及王安石的个人评价上,很多人认为是本传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觉得有失偏颇、对这个影响苏至深的事件,花了三个章节叙写,但几乎都是贬义,我觉得对这件事,应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说王安石为国家一大害。我听过性不可以善恶论也,更何况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有可取之处,这里作者的主观意识太浓。

读一本好书,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觉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篇3

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优点是乐观、行善,这却也是他最大的之缺点。因为他过分了,没能识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眼里没有任何坏人,导致媚颜奴骨之辈对他打击至深,虽为一朝忠臣,却不能安己,这又有何用?我觉得,所谓忠臣,不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则满肚子好计良言却不和时宜。太过强烈的爱国之情了,导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无援单枪匹马为百姓所付出,太浪费!依我看,因找对火候,该下手时出狠点,不有半分软弱,言则保己打敌,不言则守口如瓶,让敌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机。

可苏东坡正好相反,因为是诗人,把自己的忠肠散于诗中,包含攻击讽刺,这使政敌奸臣搞文字狱,这里的字有忌讳,那个字角触犯圣上……,使得很长一段时间苏东坡不得翻身。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这种慈善乐观的风格诗文,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庭立即压迫他,可他却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诗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竟觉气索,可谓脍炙人口。

让人觉得有趣的一点是,那些个宋朝之太后却总是充当苏轼的救命星,每当他穷苦之极,没落之极,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国家的大救星,还因太后们,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总之苏东坡的诗也好,人也罢,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如同一场大雪过后的春天,清新的,怡人的,尽管饱受打击挫折却百折不挠,朴实无华背后保留着他特有函意……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篇4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哈佛凌晨四点半读书笔记哈佛凌晨四点半读书笔记。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篇5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应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境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齐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职责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应对他自我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篇6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篇7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篇8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了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嗯,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篇9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情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在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篇10

第二次读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心中的慨叹又多了几分。细究苏东坡其人其事,觉得在品性上我与他有相通之处。他若遇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我也经常因心直口快,伤了别人而不自知;他待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却觉得自己富比王侯,我也真诚与人交往,大方率直,对金钱淡漠,重精神而轻物质;他快乐时很难说不快乐,不快乐时也很难作出快乐状,我也将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从来不做违心之举;他不能忘情于绿水青山,总喜欢让自然之魅力浸润他的心神,我也喜流连于万壑千岩之间,在韶光美景中焕发我的身心;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我也只重视别人的闪光处,常忽略他人之不足,处处能包容人;他能在每一逆境中安然度过,依然不忘享受生活,我也能面对挫折时不言失败,不计个人得失,依然心存感激热爱生活;他能在作品中流露本性,真笃而诚恳,发乎内心,我也能自得其乐,字字从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但是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他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他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是不可以预测的,我之所以大言不惭,与东坡自比,不过是仰其鼻息的自我陶醉罢了。

记得七年前有一段时间沉浸于临苏东坡之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选题为《从苏轼的书帖题跋中解读苏轼的审美倾向》。于是乎,日读其诗文,夜临其书帖,东坡居然入我梦来。时至今日此时,我依然能真切地再现当时的梦境:在黄昏的海滩边,海浪温柔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海边停泊着一艘小船,而我是这船上即将远行的客人。当我向远处的村庄投去深情的一瞥权作告别时,暮色中一位高颧美髯的老者正向我走来,他挥手示意要我留步。他说了一些祝我旅途顺利的吉语,我也望他珍重,最后他拿出一块丝帛,正面是他托我带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反面则是一片丰收在望的桔园,枝上黄澄澄的橘子殷实得可爱。

2077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