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2022为时代育新人心得感受

2022为时代育新人心得感受

时间: 航就0 分享

2022为时代育新人心得感受_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心得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为时代育新人心得感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为时代育新人心得感受1

教育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教师,教师的教育理想与学生的未来、学校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教师,五个字足以总结我的教育理想,那就是:用心做教育。

用心做教育,教师得时刻坚持一定的教育底线。

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的师德底线主要有: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教育的底线最基础的是德育。教师让孩子守住道德底线,坚决不做坏人,努力做个好人,自己师德先得过关。试想,如果一个教师,自己的灵魂肮脏、品德低下,又怎么能够培养出道德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

用心做教育,教师得时刻谨记不能碰触的教育红线。

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从事有偿补课也不接受学生或家长礼品,不拔高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不加快所教学科的教学进度。只有心中时刻亮着红灯,才能有敬畏之心,也才能守住心中的底线。

用心做教育,教师还得时刻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并为之提供微薄之力。

学校教师要随着时代变迁,转变读书观。以前读书要符合国家的评价,读书要符合企业的评价,未来读书要符合社会的评价。注重点从意识形态到知识技能再到个人修养。要求学生,从利用碎片时间搞好阅读以达到量的积累,到读中有思、读中有考实现质的飞跃。

学校教师要关注未成年的思想。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身体还在发育,各方面都有提升空间,思想决定了他们的品质,因此小学教育不要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道德培养上。

学校教师继续搞好课堂评价改革。进一步细化对学生的评价办法,做到课堂评价、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学期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形成相互督促、互相学习、彼此竞争的良好学习局面。

作为学校教师,我们要时刻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真正做到知敬畏、存畏惧、守底线、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恪守师德底线,坚守教育理想,争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022为时代育新人心得感受2

家庭是安身之所,是人们的生活依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成长与发展有赖于以社会人伦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关系。每一个人均生于家,归于家,一生为家所系。在家庭中,个体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还是一个与他者紧密联系的主体,并且这种联系具有稳定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始终是可以依靠和依赖的港湾。如今,尽管城乡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逐步经历从扩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变化,但是血缘亲情不会断裂,家庭始终是维系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单位。

家庭是连接之桥,其社会功能不可替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家庭是个体道德养成的起点,个体以亲子关系这一初始人际关系作为参照,以从家庭中习得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道德习惯,处理与亲戚、朋友、邻居等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不断建构和扩展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

家庭是精神之依,其文明作用不可替代。家庭不仅是安身之所,更是精神依归之地。“伦理关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家庭是社会人伦关系建构的原点和基础,由此外推,扩展延伸至组织、国家。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的存在和延续为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家教是道德养成的基础,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意志

家庭教育是道德养成的基础。相较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父母以无言之爱激发子女的道德情感,而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道德规范的动力之源,是践行知行合一的重要保证。自出生之日起,在父母无私的关爱中,孩童对其形成强烈的情感依赖,并在血缘亲情中,演绎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同理心,从而激发出道德情感,为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奠定基础。

以言传身教促进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道德原则、具体道德行为准则以及执行道德行为意义的认识。然而,人具有道德认知并不表明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个体将获得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认识和情感,进而转化为正确的道德信念,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孩子会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获得道德认知,并以此为模板进行行为尝试,进而形成道德行为。因此,父母一定要端正自己的道德态度、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孩子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作出明确要求和适当引导,从而促进孩子对道德的认知。

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反复互动中锻造道德意志。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反复互动中养成的。这个反复互动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磨练道德意志的过程。对此,父母要在具体实践中磨砺孩子的道德意志,并根据其成长特点及道德情感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其道德行为,激发其道德自觉,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信念和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而现在的家长在教育方面似乎走入了重智轻德的误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家风建设的漠视及自身教育能力的不足。鉴于此,一要强化父母的家风建设意识,积淀崇尚道德的家风底蕴,提升家风建设能力。二要依托家庭教育咨询机构,不断发展和完善集咨询、建档、诊断、治疗、指导和救助功能于一体的个性化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为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提供咨询帮助。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作用,推动家校联合、家庭融合,建立“多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主体结构。

2022为时代育新人心得感受3

百年大计在教育,教育事业靠教师。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在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在中国教育历上,具有里程牌意义,翻启了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新篇章,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展开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提出了具体丶明确、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和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什么样的人,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我们必须弄清楚、讲明白的事。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就是要为社会主义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人才。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所用,甚至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成为社会主义的敌人、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者,那么,我们的教育则是一种从根本上失败的教育,是我们教育的失职和失败、耻辱和悲哀!必须把教育同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民族的复兴丶人民的需求联系起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怎样培养人才?就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就是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能"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一句话,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说:"着眼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作出了重点部署,为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认真学习讲话精神,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忘初心、根植教育,积极进取、无私奉献,自觉践行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努力在日常教学和中心行政工作的岗位上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为学校创先争优做出应有的贡献。

家风是道德养成的关键,是家庭建设、家庭教育成果的凝结与升华

重家教、树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风不仅是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建设、家庭教育成果的凝结与升华,还是家庭文化的精髓与灵魂;而家庭建设、家庭教育是家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良好家风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家庭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良好家风会使美好道德观念在家庭成员们的心田扎根、发芽,使家庭成员得以正心养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人格;会增强家庭凝聚力,孕育良好家庭氛围,建构和睦家庭。

家风即“门风”,是家庭成员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对待事物的态度、待人处事的风格,并具象化为家训。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个性与品格。然而,传统的家风家训大多扎根封建土壤,不可避免地受封建意识与观念的影响,具有局限性。鉴于此,应结合当前的国情、社情与民情,对传统家风进行现代建构,激活其价值基因,充分发挥其对道德品行的涵养作用。一要继承传统家风文化的合理内核。用传统家风家训中具有普遍性教育意蕴的精华滋养家庭成员的道德。例如,用“仁”“义”“礼”“信”“孝”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要求引领新时代的家庭建设,使其在千千万万的家庭中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二要对传统家风文化进行创新与转化。结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对传统家风家训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进行现代性转化和创新,为其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内涵。

以家庭建设涵养道德品行,是从公民道德建设的家庭视角,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道德素质发展要求的具体回应。“时代新人之‘新’,不在长幼之分、职业之别,核心在于具有在新时代为民族复兴大业作贡献的良好素质。”为此,应在以家庭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涵养道德品行的同时,做好“聚力”功夫,紧扣育人主题,始终以“新人”建设为目标,使家庭“育新人”支流汇入公民道德建设“育新人”主流。

2022为时代育新人心得感受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问题和根本要求,我们要不辱使命,履职尽责,自觉担负起育新人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这一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深化,着力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在拓展深度广度上下功夫,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在融会贯通、做实落实上下功夫,结合党员干部、广大群众、青年学生的实际,分类指导,分众实施,统筹推进学习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引领行动。要强化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龙头作用,深化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教育,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效果,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全面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能力水平。强化各级党委讲师团的作用,做实面向基层群众宣讲工作,把集中宣讲与经常性宣讲、讲理论与讲实事结合起来,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讲清楚、讲明白、讲出真情实感,激发起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气神。强化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结合贯穿学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武装青年、引导青年,打牢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目标。时代新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育新人的重中之重,持续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起全体人民朝着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坚定信念。要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奋斗的历程、生动的实践、鲜活的事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激发起全体人民的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养时代新人,关键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用其立心立德、铸魂塑人。要以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为工作着力点,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让全体人民明白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之中,融入贯穿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贯穿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建立健全具体实在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员工守则、学生守则、社团章程、家规家训,具体化为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奖惩制度。要在落细落小落实、常态长效上下功夫,点点滴滴,久而久之,自然而然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要以革命先烈、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先进人物为示范引领,树奉献牺牲精神,立精忠报国志向。要把家庭和学校作为重要阵地,把家长和教师作为育人第一责任人,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从幼儿园到大学,编写统一教材、建立实践基地,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必修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重要载体和途径,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项目化、具体化,让人们在实践中受到教育,不断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2022为时代育新人心得感受5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被誉为“撬动整个社会向上向善的杠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新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高校肩负培养青年人才、国家栋梁重任,必须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握“育新人”的时代内涵,在担当“育新人”的伟大使命中走在前列、展现新作为。

“育新人”,必须擦亮人才培养的政治底色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高校必须廓清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才素质和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和历史方位的需要,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鲜明的时代主题,是需要一代又一代新人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高校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出更多具有共产主义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出了阐释,但当代大学生对此还普遍缺乏深刻认知和感悟。当代青年有朝气、有梦想,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但往往因为缺乏在艰苦环境中的锻炼,容易沉湎于“小我”感受、满足于当下快乐,甚至向往“佛系”生活。因此,更需要擦亮人才培养的政治底色,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打底工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牢固树立至诚报国的理想目标,脚踏实地、发愤图强,切实担负起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

作为高校,要善于诠释、创新湖湘文化,努力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优秀湖湘儿女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植入大学生的思想灵魂,培养更多胸怀天下、心系人民、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新人”,必须把握人才培养的本领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育新人”,是党和国家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育新人”核心在“新”,就是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努力把理想之“魂”附于本领之“体”;“育新人”关键在“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把“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一流人才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高校“育新人”必须把握人才培养的本领要求,不断强化教学主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大学的纯粹和宁静,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分,把主要精力投入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使高校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青年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本领掌握上;引导学生回归刻苦读书学习的本位,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汲取反映当今世界新发展的各类新知识,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育人之路。

“育新人”,必须坚持人才培养的创新引领

创新,是人才的特质,更是民族前进的动力;创新引领是大学的使命。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高校必须大力鼓励创新、追求创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锻造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高校更要以创新为引领,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指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育新人”正是为造就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根之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技能才干,我们就能在担当“育新人”时代使命中书写更多亮丽新篇章。

2022为时代育新人心得感受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党媒,首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必须自觉加强党性锤炼、政治涵养和个人修为,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多读多看多思多悟,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上下功夫、见实效。着力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炼就一双政治慧眼,掌握好看家本领;不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政治判断和政治辨别力,坚持实事求是,培养科学的思想工作方法;提升理论逻辑能力,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清楚大道理,少一些抽象概念、呆板说教、空洞口号,用群众语言推出鲜活典型、生动故事,推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全面提升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其次,要充分借助党媒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践行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先进典型宣传和生动故事讲述中,使其落细落小落实,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深化和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摈弃陋习,淡化宗教消极影响,让广大读者在喜闻乐见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增强跟党走的定力。

再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充分发挥党媒在区内外有广大青少年受众的平台作用,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遵循其成长规律,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融入党媒中,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2为时代育新人心得感受相关文章:

2021榜样6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

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张桂梅感人事迹教师学习心得范文

参观烈士陵园心得体会10篇

用忠诚担当书写勇毅前行的山西答卷观后感心得5篇最新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心得

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情况总结

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关于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深圳建立40年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大全5篇

138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