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乡村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乡村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时间: 新华0 分享

乡村的心得体会怎么写(优秀6篇)

乡村的心得体会怎么写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乡村的心得体会怎么写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乡村的心得体会怎么写(优秀6篇)】,供你选择借鉴。

乡村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乡村的心得体会怎么写篇1

近期,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乡村振兴,我村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各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一起商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庄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从商讨的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村庄只是提出一些近期工作任务,根本谈不上乡村振兴策略。因此,我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有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形成乡村振兴合力,培养新农人队伍。农民是勤劳能干的农民,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上。换句话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很多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当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方针为要求,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乡村振兴合力,通过培养新农人队伍和解放思想,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和思想基础。

给村干部以适当压力、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干部作为全村发展的带头人,必须要有与时俱进、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如果一个村的村干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村庄的发展也就止步于当下,落后于未来。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制定振兴战略时,要以村民愿不愿意,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为尺度。只有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会关心村里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因此,党委政府要给村干部以压力,使村干部有紧迫感,紧跟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正确引导和带领下,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绘制出蓝图,把工作落实到位,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党的支持。

乡村的心得体会怎么写篇2

今年5月下旬,我随全区党政考察团到陇南市康县、成县和徽县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观摩探访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使我深受触动和启发。带给人的第一感受,不单单是整洁的村庄环境,健全的公共服务,更有秀美的田园风光和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无论是他们的建设理念,还是对特色乡村文化的挖掘和提升,以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那种责任和激情,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了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规划管理及产业发展情况,并与当地相关负责人交流想法。在人们的印象中,康县山大沟深,是个穷地方,可如今,走进这个昔日的贫困县,苍翠的山峦间,一个个青瓦白墙、绿树掩映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像山水画一样,美得让人陶醉。在岸门口镇严家坝村,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户户门前花草点缀、核桃树遮荫,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王坝乡大水沟村是康县核桃“双十”综合管理示范村,这里随处可见冠大叶茂的核桃树,走近后会发现,每棵树不仅涂了白、编了号,在树枝上还悬挂了黄色的粘虫板。行走在康县境内,一面面精美的文化墙,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路人不时驻足观看。在平洛古镇,一排排新建房屋的围墙上,画满了色彩鲜艳的民俗画、儿童画,这些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感恩教育、普法宣传、农业科技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已成为康县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乡风的主阵地,成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风向标。

我们利用两个半天看了8个村庄,这些村庄的建设管理都有其共同点。一是因地制宜,注重挖掘村庄古文化内涵,围绕路、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出符合乡土文化的农村景观。二是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注重建管并举,合理规划布局,强化环境治理,开展“六争六评”、“大手牵小手”等活动,对农户环境卫生进行月检查、季通报,建立了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四是精神风貌好,与时俱进精神无处不在,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办法多。

以上是我学习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下面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体会与感想。

一、陇南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特点

(一)科学规划布局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多模式、多形式建设,不搞“一刀切”,是陇南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亮点。立足“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着力塑造村庄特色品牌。编制示范村建设规划,注重与村、线、片等各级规划的衔接,房屋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装饰风格、外观、色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做到“不大拆大建、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挪一颗石”,尽可能在原有形态上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村容整洁环境美。统筹考虑居住条件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因素,突出“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按照“白墙青瓦灰墙裙,加檐加顶改外观”的要求,对农户房屋进行统一改造。注重完善美化亮化配套设施,修建花坛,安装绿篱,建成文化墙,完成水厕改造,各村修建了垃圾集中收集点、填埋点,成立了保洁员队伍,及时清理垃圾,清除柴草、路障,制定了村规民约、道路管护、卫生“三包”、星级评比等村庄管理制度,达到了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的效果,真正告别了原来“脏、乱、差”的环境卫生现状。

(三)产业富民生活甜。坚持把产业发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加大产业扶持,激活农村各种有效资产、资源,推进美丽乡村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努力实现“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徽县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培育苗木繁育、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优质核桃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除此之外,高桥苗木、嘉陵银杏、泥阳蔬菜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使得特色农业产业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铁杆庄稼”。同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速形成现代化产业经营体系,使入社农民“聚沙成塔”,将个体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县围绕核桃、樱桃等产业,支持引导乡村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网络直接销售当地土特产品,经营理念超前。

(四)乡风文明身心悦。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每个村都量身定做了文化建设方案,实施了文体活动场所、文化展示工程、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等文化基础项目,每个村都建成了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还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党员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六争六评”等评比创建活动。当地群众介绍,“以前,村子里的人放下农活,除了打牌、赌博,很少有其他活动,邻里纠纷也多。现在大伙空余时间跳舞、唱戏、读报,还可以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生活充实和谐多了。”从群众的声音里,不难发现,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善,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了。

二、几点体会

(一)切实强化城乡统筹发展理念。陇南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同步发展的同时,缩小了城乡差距。这一做法启示我们,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标。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为统领,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更深层次的内涵,不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形成政府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让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辐射与覆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生活质量水平,加速城乡融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二)重视走产业带动发展的路子。陇南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美丽乡村,村美是手段,民富是关键,最核心的是要发展生产,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没有生产的大发展、没有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大提升,美丽乡村就不具备基础条件,也难以达到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整洁、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的建设目标。只有把富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现代富民产业,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三)坚持规划编制与严格执行相统一。陇南市在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中历来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在村庄整治初期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坚持做到“画饼”与“做饼”相结合,通过规划的引领、规范和指导,使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由此也启示我们,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做到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分类推进。在制定规划时必须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条件、人口规模、地域特色等因素,使规划符合乡村实际,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真正起到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规范引领作用。同时,按照分层次推进的原则,先让所有村庄建设美丽乡村合格村,然后再提升创建示范村和精品村,最终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

(四)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陇南市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显著成效。结合考察中所听所看,我感觉,最根本的成效还在于通过治理,改变了农民以往乱堆乱放、乱扔垃圾等不良生活习惯,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参与环境整治的意识有了极大提升。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要力量。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兴产业、修公路、建新房、搞绿化、美环境,更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热情。借鉴陇南市的经验,就要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习惯,真正树立新农村新风尚。

三、对我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着眼调动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农民,最大受益者也是农民。只有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持续推进。一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发扬民主决策,要通过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凡涉及规划建设、项目实施等群众利益的事,都应先征求群众意见,规划也应先在村里公示后再审批。二要激发农民建设热情。利用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等形式,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等内容,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三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二)着眼挖掘特色,突出规划的差异性。

以前的村庄规划往往缺乏历史、人文内涵,工程造价也不低,难接“地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先由乡村组织群众自己进行编制,这样才能“接地气”,在群众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交专业规划部门审定修改完善,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性。编制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突出各村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不同特色,深度挖掘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在建设过程中,要分层推进,就柳湖乡而言,先建设基础条件较好的赵堡、麻黄、新李三个示范村,其余各村创建达标村,然后再提升层次创建精品村。规划区内的村创建社区型美丽乡村。

(三)着眼美化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俗话说“一净遮百丑”,整洁优美的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基础,换句话说,一个村庄如果连卫生都搞不好,还谈何“美丽”。一要加快供水系统、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电力电信系统以及交通、文化体育设施等建设。要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处理或纳入城市无害化处理”的模式,按照每千人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和长效保洁机制,对农村垃圾进行分类减量处理。二要优化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在上报项目或审定项目时,要注意各类项目资金的有效整合,采取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方式,资金难题。要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带动群众筹资筹劳,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三要坚持就地取材。要按照“宜土不宜洋、宜淡不宜浓、宜简不宜繁”的原则,避免大拆大建,突出当地特色,追求自然、原始、纯朴的乡土气息。

努力做到三个“本土化”,一是建筑材料本土化,多用木头、石头等农村常见的建筑材料,少用水泥、瓷砖、钢制品,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防止出现“农村像城市”的尴尬。二是施工工艺本土化,充分发挥民间能工巧匠的作用,将园林、亭台楼阁、故居等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美和自然美巧妙的融为一体,体现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人文色彩。如农村土墙改造可将水泥、砂子、黄泥土三种材料混合搅拌后粉刷,再用压板方式勾勒线条,做到修旧如旧。三是绿化树种本土化,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绿化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多采用本地柳树、杨树、核桃、樱桃、桃、杏、李、梨等易管护的树种,少用草坪,突出村庄的原始风貌。美丽乡村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推广三个“本土化”,符合我们的实际,具有投资省、见效快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的心得体会怎么写篇3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乡村的心得体会怎么写篇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三农”论述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所在,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有效载体,是新时代农村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

如何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呢?关键就是要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总要求,进一步凝聚“产业兴才能乡村兴、企业强才能经济强”的共识,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千方百计凝聚起产业兴旺新动能,以产业兴旺撬动乡村振兴。

没有经营主体的枝繁叶茂,就难有产业发展的花繁果硕。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中,要的是更多的创新、更多的改革和更多的方法,要的是唤醒农民的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要的是把保护广大普通农民利益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方共同利益,促进乡村快速全面振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农村承包农户不断分化,家家包地、户户务农的局面已然发生变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如今的农村处处焕发着生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兴起正为农村振兴注入着新的“血液”、增添着新的“引擎”、输入着新的“动力”,我们的农村也正在与时俱进、大步迈向新时代的辉煌,持续培育壮大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们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制胜法宝。

乡村的心得体会怎么写篇5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为我们树立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安吉县是全国首个生态县、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不仅环境优美宜居、经济富美宜业,而且景色秀美宜游、民风淳美宜文。德清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为我们树立了另一个标杆,该县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因势造景发展休闲旅游、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人勤春来早,凡事贵在干。综观安吉县、德清县的建设改革成功实践,究其原因,概而言之,就是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真干、实干方能开拓先业、铺垫基业、成就事业、铸就伟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安吉县、德清县的实际情况与全国各地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学习这些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对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启发意义。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得做到心中有“主”,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定力,贯彻主略。安吉县、德清县之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成绩突出,一个根本缘由就是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安吉县刚开始也是“脏乱差”的局面,但自2008年起,安吉在全县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为主要原则,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为基本路径,驰而不息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生态环境“美”如画、历史文化“韵”如诗、人居环境“净”如洗、经济发展“业”如歌。当下,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战略。我们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的定力和决心,这样才能贯彻落实好这一远大战略,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体到我们当地的实际,细而化之,我们要努力探索乡村振兴的本地模式、路子、做法。水滴石穿,是因为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对于乡村振兴该如何振、怎样兴,有了总体战略和具体措施之后,我们就要一心一意、一战到底、一举成功。

  因地制宜,打造主业。乡村振兴,基础在于产业,关键在于产业。没有产业作支撑,乡村振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兴旺,最为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地发展、体现本地特色、发挥本地优势的主要产业,凝心聚力打造好、运营好、发展好。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上墅乡刘家塘村、灵峰街道大竹园村和蔓塘里自然村,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莫干山镇燎原村,这些地方的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了找准业、建好业的重要性。德清县莫干镇燎原村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民国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村落人文色彩与乡土古韵并存的传统风貌和历史记忆,致力于开发清境文创园、郡安里度假区等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形成集创意办公、文化展示、论坛基地、精致西餐、艺术酒店、室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创智、创业特色基地,全力打造中西风格融合、民国风情彰显的莫干山门户,成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海派风情文化名村。

  人民参与,激发主角。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没有人的参与,乡村振兴只能是停留于口头上、文件中。光有政府唱独角戏的乡村振兴,不能称为振兴,也不能振兴。乡村振兴的主角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推动者、实践者。无论是安吉县的经验,还是德清县的做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实践、推动。由此,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的才智,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动力、伟力,这样,方能凝聚起推动实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目标。

  精心谋划,当好主导。千人千面,千村千貌。各地的乡情、村情、民情不一样,实施乡村振兴的思路、路径、方法、策略等也应不一样。针对各地的差异性、特异性、具体性,政府要精心谋划,做好主导者。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按照“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谋划好农村改革、绿色美丽农业、美丽乡村建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移风易俗,塑造主流。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根与魂。乡村振兴需要健康向上积极正确的文化为乡村铸根立魂。因此,要加强乡风文明、民风淳朴、家风良好建设与引导,破除、转变恶风陋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导向。当前,在农村,赌博现象、迷信文化、庸俗低俗媚俗文化、铺张攀比现象等不良文化风俗仍在一些地方存在,需要我们用健康、积极、正确的文化风俗去消解、破除那些病态、消极、落后的文化风俗。有了好的风俗,才会有好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乡村的心得体会怎么写篇6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政策,新时期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要实现全面小康,就一定好抓好乡村发展,要充分认识关键在少数这一重要观点和论述,抓好乡村振兴工作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借助“五条腿”齐发力才能顺利抵达全面小康的幸福“人民公社”。

  乡村振兴,核心要抓产业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固本强基”在结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前提下,既要搞好平原地区的大机器生产作业,也要发挥“丘上林业,丘间塘,花田瓜谷果鱼粮”的丘陵地区农业发展,要深度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让农业产业走上产业发展之路,走“规模化、机械化、融合化、集体化、常规化、网络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让群众在大发展中凭土地和劳动力享受农产品的红利,提高群众的积极性;适时建设一批高标准、成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打造汇聚生产、加工、服务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综合体,逐步建立农产品的“直销”路径,让群众既掌握生产环节也掌控销售环节,同时还明白市场需求环节,从而开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生产活动。

  乡村振兴,关键要抓人才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鼓励大批具有农技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投入基层、奉献基层,为农村一线发展注入专业技术血液;采取“授人以渔”的模式,利用夜间、午间农民空闲时间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开展巡回培训教学,着重以理论培训、现场教学、问题简答等方式丰富教学课程,全力破解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尤其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讲解,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农民掌握种植技巧、领会发展思路、开阔行业眼见,大力培育新型化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重点要抓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站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展现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要善于挖掘农村最本质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家风家训等民俗民风,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着力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让乡村意识形态引领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基层文化发展;乡村文化发展起来了,就能实现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让第二产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让农村更有看头、更有想头、更有奔头。

  乡村振兴,基础要抓生态振兴。随着现代农村发展,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与城市的差别也在缩小,农村废弃物随处投放、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和进行无害化处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长期以来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这是农村的先天优势。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不断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要在农村采取建立畜粪尿、生活垃圾、危害性垃圾分类处理的垃圾桶,对垃圾进行科学无害化处理,要把农村最美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保存好、利用好、规划好、发展好,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河中,把宜人、宜居、宜旅游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好。

  乡村振兴,根本要抓组织振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党最关心、最关切的问题。乡村振兴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员干部工作能力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的好与坏。乡村振兴进程中,基层党组织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着力破除积弊、夯实基层基础,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工作方式,带领群众积极投身到农村产业发展进程中去,让农村发展有带头人、有目标、有方向、有成效。

  

2089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