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

时间: 若滢21250 分享

  《1942》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

  昨晚和朋友一起去看的1942,当

初叫朋友看电影,没说看什么,他犹豫了,当说到是1942时,他变成了毫不犹豫。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今天和老妈聊天时她才提到,当初姥爷就是从河南逃难到山西的。当初姥爷还很小,老奶拿担子挑着他一路北上,逃到了山西,他们大概也想不到,70年后,会有人会为他们拍一部戏,讲述他们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影片中有很多逼真的场面,包括日本飞机投掷炸弹,下面的人瞬间粉身碎骨,还有飞机扫射,人中弹后的样子,包括狗吃人内脏,每一个场面都触目惊心,但冯导把画面做的让人可以接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血腥,但这一点也渐少不了对某岛国的痛恨。

  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不得不让人感到另一种生气和失望,贪污,腐败,草菅人命,300W乃至更多的百姓,就是那么没了性命的,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

  还得感叹老百姓啊,永远的逆来顺受,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选择抗争,不会去偷,不会去抢,连拿自己的子女妻小换粮食,都换的那么有秩序。有这样的民众,并不贪图什么,只是为了活命,不介意上面的宰割,上面的当权者就不能给他们个活路么!

  冯导平实的讲述了那段历史,没有参杂主观的对与错,是与非,只是让观众从中自己去体会是是非非。我们饱着肚子,去经历那个年代的难民饥寒交迫的日子,去想当初连吃都是问题的人们的那份艰辛,在看完电影后静静的走出影院,总结自己收获的点点滴滴。

  《1942》观后感二

  看了冯导的《1942》,真是这些年来难得的一部国产好影片,里面有关于亲情,爱情,政府,国难,民族性等等的剖析,深刻的反映了那一段几乎被忘记了的血泪般的历史。河南饥荒有三百万人饿死,一路饿殍遍野,民众甚至易子而食。除了痛恨天灾的无情和日本鬼子对无辜百姓的轰炸,更痛恨的竖民党对民众的不顾,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不团结。虽然该影片票房惨淡,但是精彩是不需要掌声的。看完真有那么几秒心灵的震撼与触动。特别是最后那个小女孩用河南话一声声叫“娘”的时候,有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可中国人现在非但是谈不了政治,连历史也只能选择性的谈,中国俨然变成了娱乐化的国度,国人都在过度的娱乐化。颇有“此间乐,不思蜀”的味道。像<泰囧>等讨喜的题材固然能让人轻松(本人不觉得该片好笑),但除了笑笑还能记住什么呢?就连<画皮2>这样俗旧题材的影片都会卖得很好,比《金陵十三钗》《1942》不知高出多少,所以你永远无法用票房去衡量一个影片的好坏,尤其是中国。导演你其实拍什么电影都可以挣钱,只要不拍文艺片,历史片,专拍脑残片就好。有人讽刺小刚导演“你有种你为什么不拍1962啊”,对这种人我只想说,你是火星来的吗?你怎么不去天安门吐口水啊?最近冯导被黑的另一部电影是《私人订制》,该片也算是文艺加讽刺类型,多了一些黑色幽默,也有对导演该拍“俗”还是该拍“雅”这一无奈处境做了自嘲,虽说与《甲方乙方》的喜剧路线有点类似,但总体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但在豆瓣上居然一路被黑,这更让我觉得,国人非但众口难调,而且口味颇重。其实导演完全不用纠结,解决问题也很简单,只须参照岛国的AV片和游戏模式,让苍老师做主演,绝对雅俗共赏。

  《1942》观后感三

  刚看完了1942.,颇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饿死三百万人。内忧外患的国家,腐败黑暗的官场,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全方位了构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对的不仅有饥荒,更有日军的不断轰炸、各地政府的不断推脱。而面对严重的灾情,蒋政府在无法封锁消息的情况下,只能调粮食赈灾。而赈灾粮食则经过一层层官吏的克扣贪污,没有真正落到灾民的手中。最终,饥饿的灾民被日军所收买,在河南战役中给国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当民族大义与生存冲突时,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作为一颗与大局无关紧要的弃子,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当生存成为第一要务时,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可以抛诸脑后的东西。常言道“温饱而后知荣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谈民族大义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说是置民众于水火的国民政府呢?

  而传教士在影片中又有着特殊的意义。而最后的教堂则象征着救赎。从天灾到最终的人祸,又是谁造就了这一切呢?可以说,把这些灾民一步步逼上绝路的人,正是这些貌似救灾,道貌岸然的人。在他们眼中,收受贿赂是救国,保养童养媳也是救国。似乎平常那些恶劣的行为只要竖难时期立刻就能高尚起来。更还有那些大发国难财的商人。也正是这些人,才终究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1942》观后感四

  你观看过《1942》这部影片了吗?《1942》是一部历史剧作,今天看了《1942》这部影片,内心无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触,影片讲述了战争和天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百姓们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无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1942》观后感五

  我外公1929年出生.

  那年我外公12岁,河南人;受到那场饥荒,和很多河南人一样,我外公的父亲带着我外公和我外公的哥哥去西安,讨口.

  其实我外公不愿意说是"要饭",可是我真的找不出来什么形容词说那是什么,逃难也不像,毕竟是为了生活,为了口粮,得活下去;

  这部电影原本是明天我要和他一起看的,现在他已经80多岁,这辈子经历的太多,让我实在忍不住想去探究一下,于是现在才看完,感慨很多,无奈和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感在心头化不开;

  我外公他们三个人,从家里走出来没有多久我外公的父亲在逃难的路上去世了;他哥俩还小,还不清楚要怎么样打理去世的人.路人提醒他们挖个坑把外公的父亲埋了.最后连脚都没有埋上土.外公回忆到这里的时候深吸一口气,说"后来我大哥去看了,他还在那里."我不清楚"后来"数了多久.我不想去问他,我知道那些回忆已经让他很难受了;

  我外公这辈子经历了很多,那场饥荒后回到了河南,又听说隔壁村在招兵,连夜从家里跑了出去;后来去到了,平息过的第一次暴动;守过边境,去过不丹和印度,在8年会说藏语;因为没有文化,不识字,没有当过官.转业后工作分配到了重庆,来到了卢作孚的第一个船厂,认识了我外婆,于是就有了他的子子孙孙.可惜晚年得了老年痴呆,记不住现在,只记得曾经;所以我也慢慢的了解了一些.

  我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影,只知道难受就对了;当一位84岁的老人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你能看到眼眶中泛着泪光,那才叫"人生".

10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