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韩国电影杀人回忆5篇观后感影评_杀人回忆好看吗

时间: 若滢21250 分享

  近日,《杀人回忆》的犯人终于缉拿归案,那么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重温《杀人回忆》到底讲了什么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韩国电影杀人回忆5篇观后感影评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韩国电影观后感一

  1986年10月23日,朴警官在乡间的的排水渠中发现了一具女尸。几天后,另一处地方发现了第二具尸体。作案手段相似,应该是同一名凶手所为。一位姓苏的警官自愿从汉城来到这里调查奸杀案,在经过一些误会之后,苏警官和朴警官成为搭档负责此次的案件。

  朴警官在游戏厅找到了光昊,他的智力有些障碍,但是有人看到在一个女孩遇害的当晚,他偷偷跟在女孩的后面。朴警官想让光昊认罪,可是光昊虽然有智力障碍,但是一直坚称自己谁都没杀。于是软硬皆施,甚至以活埋威胁他说出他杀人的实情。光昊在朴警官的刻意引导下,说出了第一个女人受害的情形。

  苏警官却并不相信光昊是真凶,在深夜里还在查看之前档案。不久后,上级重新成立了调查组,新一任局长接手了这起案件,朴警官汇报了调查成果。通过对现场和几个受害人的分析,苏警官总结了几起案件的共同点:都是漂亮的单身女性,案件都发生在下雨天,三位女性都穿着红色的衣服。

  于是,在一个下雨天,一位女警官穿着红色衣服试图引诱犯人上钩。可是并没有成功,几人躲进移除岗亭避雨,这时两个女学生也躲了进来。其中一个学生谈起了最近的凶杀案,说那凶手就住在他们学校的厕所里。苏警官觉得这只是学生编造的故事,并不打算理会。就在他们躲雨的时候,一位为丈夫送伞的女人遇害了。

  第二天,警方发现了女人的尸体。众人还是找不到有用的线索,就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女警官提出了一个巨大的发现。就在昨天夜里,一直都有人要求播放《悲伤情书》这首歌,并且在其他案件发生的时候,这首歌都有播放。苏警官认为这并不是巧合,要求播放歌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凶手。苏警官去往电台寻找证据,可是昨天要求点歌的明信片早已被送往垃圾站。

  苏警官突然想起上次一个女孩说起的学校厕所的故事,准备去一探究竟。他找到了上次的其中一位学生,询问了厕所的事情。苏警官在学校的后山上找到了一个女人,在经过调查后,发现女人去年9月份也曾遭到过强奸,但或许是因为没看见凶手的脸得以幸免。女人提供了一个线索,凶手的手很柔软,就像女人的手一样。

  另一边,女警官找到了当初点歌的明信片,根据上面的地址,朴警官和苏警官找到了嫌疑人的家。此人名叫朴兴圭,是一个退伍军人。可朴兴圭去坚持自己没有杀过任何人。因为没有任何证据,他们没法依法逮捕朴兴圭。

  突然,苏警官想到一开始的光昊,光昊很有可能是目击证人,于是两人去白家烤肉店寻找光昊。可是光昊逃开了,逃到铁轨上,情绪激动,结果死在了路过的火车的轮子下。唯一的目击证人也死了。好在调查科发现了凶手残留在衣服上的精子,只要上面的DNA和朴兴圭的吻合,那么案件就告破了。但是需要送到美国去鉴定,需要一段时间。

  就在朴兴圭被释放的第二天,一个女学生的尸体被发现在树林里。而这个女学生就是曾经苏警官去调查厕所的故事的时候遇到的,因为她当时演习受伤,苏警官还自己帮她贴了创可贴。苏警官看着女孩身上的创可贴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他把朴兴圭从家中拖出来,掏出手枪逼问朴兴圭是不是凶手。朴警官送来了美国的公文,经过鉴定,朴兴圭的DNA与受害者身上的样品不匹配。苏警官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想要直接击毙朴兴圭,但是让朴警官拦了下来。朴兴圭趁机逃走。

  多年以后,朴警官成为了一个商人,他在一次送货的途中路经当时的案发现场,他蹲在排水渠向里望去,里面空空如也。一个小女孩问他在看什么,前段时间也有个男人这样做。朴警官问她看到了那人的模样吗,小女孩回答看到了,长得很平常。

  事实上,真实事件华城连环杀人案的凶手至今仍然逍遥法外。《杀人回忆》中的案件也被描述为一个悬而未决的案件,关于谁是凶手这个问题一直都有很多种说法。尽管许多证据都指向朴兴圭,但是最后的决定证据却没对上,那么他首先不是留下精液那起案件的犯人,所以很有可能这样的连环案是有模仿犯罪的可能性。不过影片真正想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人类在还原真相时的无奈,我们甚至永远都不会知道真相是什么,这真是一种令人绝望的说法。

  韩国电影观后感二

  接触电影少的人可能不太会有这样的感觉,商业片充斥着各大影院的荧幕,粗制滥造的很多,每逢发现或者遇见一部好电影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心灵一次次触荡了平静,不惊人的波澜在心中久久难以散去。

  昨天晚上看了《杀人回忆》,看完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部用心来拍的电影,不一样的电影。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看了《追击者》,有人推荐了《杀人回忆》,昨天专门看了下。从名字来看本以为是一个杀人变态狂之类的讲述犯案回忆或者侦探片子之类的东西,看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想错了;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改编,开篇就告诉了观众,至今凶手仍然没有抓到,暗示着有那么一个观众可能就是影片里的主角……

  朴警官是韩国京畿道华城郡的本地警察,办案秉承东方传统司法“预设有罪”的逻辑,他跟徐警官的第一次互动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色彩,没定案就先飞脚踹人。凡事凭借他“巫师”般的眼睛作第六感判断,诱导嫌疑犯承认犯罪。就像局长问他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强奸犯一样,在执着而自信的双眼之前,真相突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真凶和受害者变得如此相仿。这个镜头使得审判者显得如此迷惘,如此虚弱,是正义和邪恶如此接近,也间接否定了这种执法方法。

  朴警官以一个被动接受案件进行调查的人,到自觉自醒进行自主选择生活的人,他用什么疑惑目光看待这起案件的始作俑者,又以怎样的热泪遗憾放弃了这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曾经付出过的青春,贡献过的热情,合作过的伙伴,最后的无果而终,在这之中,风色迷离的广阔天地,沉默起伏的麦浪,百味杂陈的人生体验,无法释怀的内心伤撼,远去的时代卷起答案,卷起真凶,卷起每个人的经历,卷起属于它的牺牲品和得逞者,静静逝去,成为每个经历者心头一副隽永静止的油画,明媚阳光下一段挥之不去的苍茫岁月,共同记录了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奋斗,挣扎,失去和获得。

  整个影片节奏把握很好,缓缓的叙事,影片开头小孩子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嬉戏玩耍,其色彩和镜头都是那么的舒缓,可是突然尸体的出现立马把人心抓住,很快切入主题。我感觉影片的大部分时间的节奏都是舒缓的,更像是一部生活化的影片而不像是警匪或是刑侦的那么让人提心吊胆!但舒缓中也有紧张的时刻,有一段给我映像深刻,徐警官和朴警官两队人都在暗处发现那个猥亵者,这时的气氛还是静谧的,当那个猥亵者突然把手电筒一扔,掉头就跑,三个人也同时开始追逐,此时的背景音乐陡然响起,而且节奏十分强烈,以至于吓人一跳!这样的节奏转换影片中还有很多,我感觉处理的相当好,让整个影片松弛有度,扣人心弦。

  影片中,从汉城过来协助办案的警察,本是一个沉着,冷静,有个良好素质的人,却在这样的环境下,硬生生的要去枪毙他认定的却因为DNA验证无辜的疑犯。社会惯性的力量,让每个人不自觉的成为社会的刽子手。可怕的是,警察们最终没有找到犯人。尽管在他们查案的过程中,已经查到了很多细节。比如,一开始的傻子,他看到了凶犯作案的过程,他后来又说出了凶犯在小时候曾经把他丢进火里,说明凶手肯定是个长期在本地居住的人,但是他们却一心一意的让新抓的疑犯招供。尽管一个幸存的受害人说出了凶手的手很温柔,像个女人。但是他们却把一个刚过来三个月的人死死的抓住不放,就是因为他点了歌曲,他像个白面书生,手很温柔。

  当然,在一个乡下小镇,很难让那些警察象无间道里的神探一样。还有那个年代,韩国军人统治时期,示威抗议的,镇压反抗的。哪里还有人去管一个小小的案件呢,所以本知道雨夜凶手要行凶,却抽不去人力去预防,因为都被抽调去镇压抗议的人去了。

  影片在播放到结尾的时候,我同时又萌发了另一个假想:因为电影故事是取自1980年代中期的真实事件,罪犯一直没有落网,所以在这部电影上映时,如果罪犯还在世,当他看到这部电影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突然有这种奇异的想法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许他会产生一些后悔之意,也许他会再想去犯一次罪,也或许电影更多的只是勾起他那“杀人的回忆”。

  韩国电影观后感三

  许多人眼中的韩国最强片,叙事节奏和结局设置的确堪称经典,但角色设置脱不出韩国电影的单细胞结构,让人怀疑悬案之所以成为悬案,不是犯案的多高明,而是办案的太草包。试图直击人性的几次性格转换也来得仓促潦草,实在经不起那么多打着经典名号的过度解读 。2003年韩国票房冠军影片,并获评年度最佳电影首位,狂扫韩国国内各大电影奖项。影片前半部分是经典悬疑片的模式——隐型的凶手,茫然的警察,随着故事的发展嫌疑人一个个被推翻使得案件更加扑朔迷离,当所有人都将怀疑的目光指向同一个人的时候,结局却又让所有人震惊。影片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悬疑片的认定,原来真相既不能从直觉判断也难以从客观事物推倒。影片改编自韩国“三大未解悬案”之一的雨夜连环强奸杀人案,拍摄手法娴熟,张弛有度。跳出了以往悬疑惊悚片的既定模式,加入角色人物的戏谑与搞笑,确立了奉俊昊导演独特而鲜明的个人表现风格。 影片的特殊政治背景是不容被忽视的,真实的案件发生在1986年,时值韩国军政统治时期,历史上的韩国正在经历转型,处于民主运动的关键时刻。因此,影片充斥着时代鲜明的符号:大街上的示威游行不断;无休止的防空警报;学校的救护演习;军警被拉去镇压游行;司法体系混乱,刑讯逼供滥用,证据保护不当……朴探员和他的搭档从没有去过汉城,对小镇以外的世界概念模糊,在那个时代,他们视野狭隘,接受的知识有限,导演用调侃幽默的手法表现他们的无知和无奈:比如,朴探员在侦破遇到瓶颈是去求神问卜,出言“美国太大所以他们侦探要用头脑破案,韩国很小,所以只需用脚破案”。搭挡2人坐在田头互相吹嘘听说来的大学校园生活,坦言彼此只上过高中,迂腐的官僚体制,现有条件的局限让他们的审讯、敷衍的侦查态度成为时代的必然。时代的创伤,从上到下,压抑的社会孕育扭曲的群体。影片的疑犯从弱智少年到性变态的工人,再到冷静怪异的退伍军人,他们成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缩影,个人的命运背负上时代的阴影。改编一个没有被破获的案件,这本身就是创作者智慧的体现,影片那欲语还休的开放式结局,更是让许多人对导演没有揭示凶手是谁而忿忿不平。这其实是导演力图摆脱类型片束缚的一个手段,也彰显了影片更重要的并非阐述“谁是凶手”,而是向观众逐步揭示:一件本来完全可以被侦破的案件是如何被探员自身给毁了的。这个毁灭的过程是导演最希望呈现给观众的,也由此带出了韩国民众对那个特殊时代背景的集体回忆,既有商业片的构架,又有深刻反思的野心,是影片最大的特色。作为对韩国历史不熟悉的我们来说,也能从导演的几处精心安排下,感受到一些气氛。国际级的摄影师:难以想象这是这个导演的第二部电影。《杀人回忆》韩国2003年最卖座电影,根据1986-1991年韩国数宗至今仍未破获的杀人案件为蓝本,讲述小镇警察和汉城来的探员一同侦察连环杀人案,结果却因自身的原因和大局势的关系而让凶手逍遥法外的故事。全片拍得张弛有劲,笑料、惊险、恐怖等商业元素齐备,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刻意营造出的郁闷、绝望气氛,令观众和两个探员的心理在最后时刻都面临崩溃边缘。2003年韩国票房第一的电影,并获评为年度最佳影片首位,狂扫韩国国内各大电影奖项。有人说,影片是韩国的《七宗罪》,但其实除了影片中总是下雨相同外,本片其实更像是恶魔杰克”的韩国版,而且同样都是真实事件。影片拍得剧力万分,已是一流商业大作,更难得的是,因为拍摄的是1980年代中期的真实事件,影片中大量溶入当年韩国军政权统制下的情景,带领观众一起反思韩国民主化进程中曾有过的黑暗时期。围捕罪犯,却不够人力,因为军人被派出镇压游行、朴警官先是对犯人严刑拷打,后又引导犯人作杀人回忆”进行诱供、还有那无休止的空袭演习,无一不让观众想起那个时代所带来的创伤。在一流的商业技法中又能加载沉痛的集体反思,仅这点就比《七宗罪》高明得多,这也是韩国电影崛起并在亚洲称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韩国电影观后感四

  看完第一感觉是怎么就没了,凶手到底是谁呢,虽然故事的一开始有说明这是根据韩国一起真实案例改编的,真实案件中至今仍未破案。看完之后个人思考了凶手的可能性:

  1、光昊的爸爸,因为光昊在临死之前说到凶手时,有说到他见到三次凶手,而且一直提到火烧他的人,一开始光昊被逼造假时他父亲的行为,可能是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也可能是他知道儿子根本不是凶手,他才是。

  2、朴兴奎。他的嫌疑是最大的,因为杀人时歌曲都是他点的,而且汉城警官问他的问题他答不上,至于精液的问题,可能是那个手淫的人事后去手淫了,最后汉城警官跟丢了他,结果就死了一个女孩。不过也可能是导演刻意去营造的一个陷阱。

  3、手淫男。变态凶手,杀完人之后喜欢重新返回现场看看自己的作品

  4、学校短发女。首先该女子短发,像个男人,手很纤细,山上被害的女人一开始见到生人的反应,可能是怕被短发女发现,她提供了凶手的手像女人,但其实可能就是女人呢,因为所有的女人其实被强奸了,但是不是人为,而是道具施行,而且传言有时候并非空穴来风、

  5、其他的陌生人。光昊开始说看到的人很英俊,最后小女孩看到的人很普通,其实可以理解为一方面导演刻意这样安排,暗讽那个时代的人才是凶杀者,另一方面,可能凶手就是其他的人

  故事整个都是围绕相同手法的女人的奸杀案展开叙述,一开始是胖子警察没有大地方的经验,各种打人逼供造假,到后来的变化。汉城警察一开始表现的很不屑胖子警察的那一套,到后来却变成了他,甚至差点杀了嫌疑犯。故事主要是说了奸杀案的调查过程中两个不同背景的警察的心路变化,其实这个就说明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渴望去改变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最后才发现,被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改变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导演的心是很大的,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很多。电影还是很好看的。

  韩国电影观后感五

  2003年,是韩国电影历史上最值得被铭记的一年。

  这一年不但有《老男孩》、《丑闻》、《春夏秋冬又一春》、《黄山伐》、《蔷花红莲》、《爱有天意》等韩影经典陆续与观众见面,《实尾岛》更是成为韩国历史上首部突破千万观影人次的影片。

  但就在这许多佳作中间,《杀人回忆》仍够得上“韩影巅峰”的称谓。

  不同类型影片的百花齐放,成就了属于韩国电影的一段“花样年华”。然而笑点频出、又让人倍感苦涩的《杀人回忆》却显得十分与众不同。

  影片随处可见奉俊昊导演对“类型片”概念的“嘲弄”与“破坏”——难以被归类——这一特点在他之后的作品中被一以贯之。

  奉俊昊导演曾经这样阐述他的选片标准:“在碟店会看到电影被按照动作、喜剧等各种类型分类,但我想拍的就是那种不知道该放在哪类的电影。”

  显然《杀人回忆》正是一部无法被定义类型的“反类型杰作”。

  《杀人回忆》的原作是1996年首演的话剧《来看我吧》,故事根据上世纪80年代震动韩国的华城连环杀人案(首次发案1986年9月15日,最后一次案发于1991年4月3日)改编拍摄。

  就在影片上映3年后的2006年4月2日,最后一起案件的公诉时效过期,凶手最终未能归案。

  《绑架门口狗》剧照

  然而要在电影中讲述一起几乎家喻户晓,并且已知结局的悬案,对导演的功力无疑是个挑战,但当时的奉俊昊刚刚经历了前作(处女作)《绑架门口狗》的票房口碑惨败,差点拖垮了制片公司,这让《杀人回忆》在立项之初,就遭遇了投资人纷纷要求撤资的尴尬。

  所幸当时《绑架门口狗》的制片公司十分看好《杀人回忆》这个项目,对奉俊昊导演也没有失去信心。

  当然,演员宋康昊的加盟也为影片的成功增加了砝码。

  关于《杀人回忆》,宋康昊和奉俊昊这对前后辈之间还有一段不得不提的佳话。

  因为长片处女作《绑架门口狗》(2000)的失利,奉俊昊有些意志消沉,他心情忐忑的将《杀人回忆》的剧本寄给当时已经主演过《茅趸王》、《共同警备区JSA》和《我要复仇》的宋康昊,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响应。

  而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宋康昊告诉他其实早在五年前,他就想要和他合作了。

  原来五年前的宋康昊还是个到处试镜的小演员,一次面试无功而返后,他收到了助理导演发来的信息:“很遗憾这次没有适合你的角色,但我很喜欢你的表演,以后有机会一定合作。”

  当时的这位助理导演正是奉俊昊。

  最终,奉俊昊与宋康昊首度合作的《杀人回忆》在2003年5月2日上映,累计动员观影人次525万人次,登上了年度票房冠军宝座。

  宋康昊与奉俊昊

  同时奉俊昊和宋康昊还凭借该片获得了大钟奖的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演员奖。该片当年在日本、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地上映的海外票房也有300万美元。

  有意思的是,在影片上映15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许多中国导演的作品中看到了《杀人回忆》的影子,从犯罪喜剧片《东北偏北》到悬疑片《黑处有什么》,再到气质最为接近的《暴雪将至》。

  许多年轻导演似乎都在卯着劲儿想要拍出一部中国版《杀人回忆》。

  有一种电影类型叫'奉俊昊'

  打破类型片套路 追求异质感

  奉俊昊导演曾谈到自己拍片是出于一种“基本的冲动”,那就是“我要拍我想看,但却没人拍的电影”。

  回顾奉俊昊导演的过往作品:带有一丝怪诞的喜剧片《绑架门口狗》、有怪兽登场的家庭电影《汉江怪物》、犯罪片一般的母性电影《母亲》,还有聚焦人与动物情感的冒险奇幻大片《玉子》。

  这些影片都通过多种类型元素的杂糅打破了惯常的好莱坞类型片套路。

  而《杀人回忆》中,影片前半部分是经典悬疑片的模式——隐型的凶手,茫然的警察,随着故事的发展,嫌疑人一个个被推翻,使得案件更加扑朔迷离,当所有人都将怀疑的目光指向同一个人的时候,结局却又让所有人震惊。

  影片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悬疑片的认定,原来真相既不能从直觉判断也难以从客观事物推倒。

  奉俊昊导演的作品个人风格强烈,但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作者电影”,毕竟这些带有明显商业元素的作品很难被划作“艺术电影”。

  所以想要为奉俊昊导演的作品定义类型,成为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韩国电影圈开始流行一种说法——用奉俊昊导演的名字来定义它自成一派的电影类型。

  奉俊昊导演的电影还有一大特征,在《杀人回忆》中也有着生动的呈现,那就是异质感。

  “我喜欢带有异质感的事物产生冲突的感觉,就好像在平淡日常中渐渐混入奇怪的、带有漫画感的东西,并在这种冲突中凸显紧张感。”

  《杀人回忆》被这种异质感贯穿始终。

  象征丰收的金黄色麦田排水沟中出现的女尸,眉眼清秀的朴贤奎被锁定为杀人案的嫌疑人......奉俊昊导演非常擅于打破惯有思路,通过营造异质感来表达讽刺,展现荒诞。

  而《杀人回忆》中最精妙的异质感就体现在了两位警察身上。斗满和泰允的初次碰面,就充满了化学反应。

  泰允在田间小路上向过路的女性问路,被恰巧经过的斗满撞见,正愁抓不到罪犯的斗满上来就是一角飞踹,将“罪犯”泰允踹翻。随后镜头一转,变成斗满开着车和副驾驶座上泰允宋说话。

  斗满说:“这么不能打架,怎么做警察。”泰允则反问:“这么不会看人,怎么做警察?”两个人之间的天壤之别在几句台词间展露无遗。

  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两位最初完全不同类型的警察,竟然都开始与对方变得相似。

  最开始永远在强调“证据”、认为“材料不可能说谎”的泰允,最后在拿到否定嫌疑的检验报告后,冲动到要一枪杀死嫌疑人,但却被永远靠直觉查案的斗满拦了下来。

  用缩小人物之间的差异来追求戏剧效果,奉俊昊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让影片变得不同寻常。

  同样的反差也体现为导演在犯罪惊悚片中,加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这对导演的控制力有着超高的要求。

  面对案情的进一部恶化,受害者的不断增多,走投无路的斗满竟找上的算命大仙,而他对凶手可能患有无毛症的推断,也是荒诞至极,而斗满这一角色自然也承担了片中的大部分笑点。

  好导演手下没有差演员

  影帝宋康昊领衔的最佳群戏

  电影圈流行一句话,差导演手下会有好演员,但好导演手下一定没有差演员。《杀人回忆》正是对这句话的完美诠释。

  在奉俊昊的调教下,片中从主角宋康昊到毫无表演经验的龙套锅炉工,没有一个人让人出戏。

  《杀人回忆》的原作本是一部在1996年2月首演的话剧作品《来看我吧》(编剧金光林),演出的剧团是韩国最棒的话剧团体“演友舞台”,这里同样是宋康昊表演梦开始的地方。

  但似乎只有大银幕,才能让宋康昊的演技得到更淋漓尽致的发挥。

  《杀人回忆》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已经弃警从商的“斗满”令人颤栗的面孔上,斗满望向观众,也在望向观众席上的真凶。在这里,宋康昊的面孔成为了映照韩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一位澳洲人类学教授曾经这样评价宋康昊的表演:“《茅趸王》《YMCA棒球队》《杀人回忆》三部影片都以宋康昊的面部特写结尾,颇耐人寻味。他的脸对于观众来说就是生活的再现,没有人觉得他是演员,他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夫俗子。他的脸真实地反映了这个社会。宋康昊是韩国电影最具代表性的一张面孔。”

  而韩国影评家金应镇在看过《杀人回忆》后,也评价宋康昊拥有一张能够“概括这个时代的表情”,他可以把任何一个角色都演成他自己,同时也将自己融在作品中,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境地。

  奉俊昊就十分偏爱宋康昊的面部特写。

  在《杀人回忆》中,除了结尾,在接到从美国寄来的检验报告后,警察斗满与嫌疑人朴贤奎的对视也被处理成了观众的第一视角。

  斗满看着朴贤奎的脸,发出了一句叹息“真TM不知道了,你是靠吃饭活着的人吗?”此时的斗满发现自己看面相认凶手的“特异功能”根本不管用了,他根本看不出眼前的人是不是真正的罪犯。

  只用简单的一句台词,就传达出了无力与愤怒之感,既是对真凶,也是对这个黑暗的时代。

  韩国知名电影评论家李东镇评价这句台词是20年来韩国电影中最棒的一句台词,它看似普通,却承载了太多的感情,而宋康昊的演技更可谓精湛。

  有意思的事,这句台词并非出自剧本,而是在奉俊昊的要求下,宋康昊冥思苦想好几天的结果。

  而事实上,《杀人回忆》中宋康昊接近三分之一的台词,都是他在与奉俊昊达成共识后的自由发挥。

  据说为了追求真实感,奉俊昊曾经叮嘱宋康昊不要看任何与案件有关的资料。

  虽然只有宋康昊凭借《杀人回忆》拿到了影帝奖杯,但实际上片中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可谓是“影帝级”。

  第一个被斗满锁定的嫌疑人光浩的扮演者朴鲁植就因为该片一夜成名,此外,饰演首尔警察徐泰允的金相庆、饰演暴躁警察赵龙九的金罗河、饰演具班长的边熙奉、饰演嫌疑人的朴海日等等,所有演员都在片中有着令人难忘的演出。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奉俊昊导演的前作《绑架门口狗》中登场的神秘锅炉工也在《杀人回忆》中出场。

  在第二位嫌疑人被关到警察局的地下锅炉房被拷问的镜头中,锅炉工慢吞吞的离开。该角色以“锅炉金氏”的名字出现在片尾字幕上。

  这个角色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却被许过影迷锁定为杀人真凶。

  但事实上奉俊昊并没有给这个角色命名,“锅炉金氏”是剪辑团队加上的名字。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角色的扮演者是毫无表演经验的灯光导演李江山,与专业演员不同,李导演的生涩演技反倒让他迟缓的动作显得更加自然,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凶手究竟是谁?

  对军事独裁时代的愤怒控诉

  《杀人回忆》借悬案的开放式结尾,将“究竟谁是真凶”的问题抛给了观众。影迷们可以猜测锅炉工就是真凶,但奉俊昊导演创作该片的真实意图并不止于此。

  片中,泰允的理性和斗满的感性(依靠直觉)在这起案件中都以失败告终,而这两种失败也象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动荡的韩国社会的悲哀与耻辱。

  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在田间捉蚂蚱的少年最先登场,之后斗满坐着拖拉机由远及近来到案发现场,蚂蚱少年望向斗满的方向,将装满了蚂蚱的玻璃罐子藏到身后,特写镜头捕捉到了这一幕。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蚂蚱少年究竟在隐藏什么?

  随后镜头特写的一只停留在被害人尸体上的蚂蚱,给出了答案——在田间无处不在的蚂蚱是“知情者”,而隐藏它,无疑就是在隐藏真相。

  更有意思的事,在同一场戏中出现的斗满和蚂蚱少年穿着几乎一模一样的格子衬衫,而蚂蚱少年对斗满现场查案时言语行动的模仿,也暗示了两人的相似性——其实斗满就是那个将真相藏起来的人。

  这起案件发生在1986年军事独裁末期,斗满在查案的过程中伪造证据,逼供,这也让他离真相越来越远。

  受害人的接连出现,斗满也间接成为了凶手的帮凶,但显然帮凶并不只有斗满一个人。

  事实上,夜晚的宵禁客观上为凶手实施犯罪制造了条件。影片中对凶手犯罪过程最为细致的一次展现,背景音就伴随者宵禁的广播。

  在这里公共权力与罪犯同时登场,影片对前者的控诉不言而喻。

  虽然凶手确有其人,但《杀人回忆》显然是在利用这起真实案件,揭露那个将无辜百姓推向死亡的军事独裁时代的黑暗一面。

  片中对时代的最直接控诉,还体现在警察对学生运动的武力镇压上。有恶性案件在手的警察们还要浪费精力去对付手无寸铁的学生。

  警察赵龙九即便是对待女学生也毫不手软,这的一幕在片中有着最直接的展现,轻快的配乐更显戏谑荒.唐之感。

  此处,作为一名88届大学生,当时曾经亲身往来于学生运动和电影社团的奉俊昊导演,对“凶手们”的愤怒和对受害者的悲悯,以及对那段苦涩岁月的叹息不言自明。

  而说到社会控诉,红衣稻草人可谓影片《杀人回忆》图腾一般的存在。

  人们要借稻草人转移罪犯的注意力,如此掩耳盗铃的做法,也只是寻求一种心理安慰罢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值得一提的是,稻草人身上写着一串字,内容是:你如果不自首的话,四肢就会腐烂坏死。这实际上是朴赞郁导演为电影《杀人回忆》起的片名。

  虽然最后被否决了,但还是以一种十分奇特的方式出现在了电影当中。

  其实这个标题还是更适合朴赞郁导演自己的电影,很难想象《杀人回忆》用了这样的片名会有怎样的票房表现。

  中国影人的《杀人回忆》情结

  环境局限 形似但神难兼备

  最近这两三年,《杀人回忆》被多次与中国电影联系到一起。

  有的是宣传时主动挂靠,有的则是在上映后因为或多或少的相似度,让影迷们联想到了《杀人回忆》。

  2014年梁家辉主演的谍战片《王牌》因为一条线索,五位嫌疑人的叙事结构,被联想成中国版《杀人回忆》,即便在故事情节上完全没有可比性。

  2015年由买红妹主演的主旋律犯罪悬疑片《无法证明》,单凭一桩悬疑命案,就在通稿中自称中国版《杀人回忆》,完全忽视了主旋律与《杀人回忆》在主旨上的背道而驰。

  2015年上映的犯罪喜剧片《东北偏北》或许在内容和气质上与《杀人回忆》更为贴近,影片改编自东北地区发生的性侵真实案件,被影迷们戏称为“低配版”《杀人回忆》。

  2016年的犯罪青春片《黑处有什么》同样聚焦了一起连环少女奸杀案,片中办案风格迥异的双警察设定也与《杀人回忆》异曲同工。

  如此多的中国影人痴迷于致敬《杀人回忆》这样一部韩国电影,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是一部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范本之作。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该片让中国影人看到了自己内心渴望表达的隐秘角落。

  奸杀案作为《杀人回忆》最具标志性的类型元素,被许多电影照搬。而有着五千年性压抑历史的中国与韩国一样,都是性别差异严重的国家,性犯罪更加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而除了“杀人”,“回忆”也是《杀人回忆》最不可或缺的特征。

  影片的故事并非发生在当下,而是在一个并不算久远的过去,直至今日都无法令人释怀。

  如果说奸杀案还能百分百还原,但《杀人回忆》中的“回忆”却不可能被原汁原味的再现。毕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韩国军政独裁时代如今已不复存在。

  而《杀人回忆》最令人称道的“反类型”在借鉴上也是极具难度,而要像《杀人回忆》一样用未破悬案来映射社会问题,在中国更是难上加难。

  《黑处有什么》的女导演王一淳就不认可影片像《杀人回忆》这个说法,她认为中国现阶段要拍出真正的《杀人回忆》,各方面条件都不太具备,所以只能说是一种致敬更为准确。

  但2017年上映《暴雪将至》则显得段位高了许多。

  男主角段奕宏凭借该片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影片也摘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而导演董越还在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上捧得了最佳新人导演奖。

  奸杀、回忆和未破悬案,甚至阴冷、萧条的气质都与《杀人回忆》相似度极高。但该片并没有停留于对后者简单粗暴的模仿和致敬,而是真正有了自己的表达。

  相比《杀人回忆》对时代黑暗的控诉,《暴雪将至》更侧重展现了旧体制下那些被边缘化和异化的普通人的不安与无奈。

  正如导演王一淳所言,想拍真正的中国版《杀人回忆》,客观条件上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暴雪将至》虽然形似,但依然神难兼备。

14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