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疾病知识>

儿科疾病诊断方式

时间: 晓琼996 分享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也可以自己给家中营养不良的小朋友做一个调理,现在就跟着学习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儿科疾病诊断方式吧。

  儿科疾病诊断方式

  脑积水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相当关键。如果病情发展到颅内压增高,使脑实质受压,就会影响智力发展。本病多数在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症状,其中以出生后第1个月发展最快。倘若发现下列情况,应及时请医生检查:

  (1)出生后头颅很大或增长迅速,相对身体和面部却显得很小;

  (2)前额宽大而饱满,头皮静脉怒张;

  (3)沉重的头部因颈部肌肉难以支持而歪斜;

  (4)眼球向下转动时上部露出白色巩膜等。

  儿童常用的疾病药方

  蛔虫病

  [病因]人体感染蛔虫而发病。

  [临床表现]

  1.幼虫移行症:短期内吞入大量蛔虫卵后经8-9天(见于短期内生食了含有大量受精蛔虫卵的蔬菜、瓜果者),幼虫进入肺泡可引起发热、乏力、荨麻疹等。咽部异物感,阵咳,常呈哮喘样发作,痰少,重症有气急或痰中带血。病程短,大多经2周左右完全恢复。幼虫还可侵入肝、脑、眼等器官,引起相应器官的损害,如肝大、癫痫、眼睑浮肿等。

  2.肠蛔虫病:绝大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儿童常有腹痛,为脐周不定时反复腹痛,无压痛及腹肌紧张,伴食欲减退、恶心、腹泻或便秘,大便中排出蛔虫。儿童有时有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

  3.胆道蛔虫症:蛔虫喜欢钻孔,当受到刺激时会乱钻。若钻入胆道,出现剧烈的右上腹疼痛,常伴呕吐,右上腹有轻度压痛,腹部体征剧烈腹痛不一致为本病的特征。当蛔虫自行退出后,腹痛即缓解。

  4.烈性肠梗阻:蛔虫成团阻塞肠腔,或蛔虫毒素刺激引起肠壁痉挛所造成。表现为剧烈腹痛、伴呕吐,往往吐出胆汁或蛔虫。腹胀明显,腹中可摸到包块或有条索感。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因肠壁血液循环的阻断而发生肠坏死,肠穿孔,继发腹膜炎。因呕吐严重可出现电解质紊乱。

  5.其它:蛔虫还可钻入阑尾或肝脏,导致蛔虫性阑尾炎或“肝脓肿”。昏迷的病人,蛔虫会从喉部钻入气管,引起窒息。蛔虫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大便中找到虫卵或大便中排出成虫为根据。至于面部的白斑、指甲内的白点、晚上磨牙等都不能作为诊断蛔虫病的依据。

  [治疗用药]

  驱虫药:

  内服:史克肠虫清片(阿苯达唑片)、安乐士(甲苯咪唑片)、驱虫消食片、驱蛔灵(枸橼酸哌吡嗪)。

  外用:治虫栓(盐酸左旋咪唑栓)。

  发热

  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目前主张测腋温,若腋温超过37.5℃,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

  (一)发热程度分级

  1、低热:37.5℃-38℃;

  2、中等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二)病因

  经过细致的体格检查,根据一些体征能帮助找到小儿高热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若患儿皮肤出现皮疹,可能为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例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水痘、手足口病等;

  2、若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能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

  3、若伴有咳嗽,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

  4、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结核、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

  5、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它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三)急救措施

  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解包、松衣散热。

  1、冷敷:可用冷湿毛巾敷额,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还可加敷腋窝和腹股沟则效果更好。

  2、醇浴:将75%酒精兑水一倍稀释,用小毛巾蘸湿擦抹头、颈、腋窝、胸背和四肢。若小儿四肢冷或擦抹后皮肤起“鸡皮”,应改用稍低于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抹四肢直至回红转暖。

  3、在作物理降温的同时还要服退热药,有高热、抽筋病史的同时加服镇静药。当家离医院远而交通又不方便的,遇高热最好不要不管一切往医院跑,可以先在家中作上述紧急处理。

  4、药物降温法:不可随便使用退热药,若体温不超过38℃,无需服药,要注意观察。对早产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退热剂,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4-6小时一次。布洛芬(恬倩、美林)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10毫克,每6-8小时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由于高热容易造成脱水,也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就更多。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因此必须鼓励患儿多饮水。一般发热对身体组织器官的影响不大,且能加速抵抗力的产生。但当体温超过40°C时,体内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引起脑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因此,孩子出现40°C以上高热就必须紧急处理。小婴儿可能由于高热会引起心跳加快,还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等。对于高热不退、有惊厥病史者及小婴儿及时送医院进一步诊治。

猜你感兴趣:

1.儿科常见疾病诊治

2.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3.儿科常见疾病诊疗

4.儿科常见疾病

5.儿科常见疾病有哪些

6.儿科常见疾病治疗指南

290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