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疾病知识>

儿科常见疾病用药药方

时间: 晓琼996 分享

  儿科疾病你知道多少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也可以自己给家中营养不良的小朋友做一个调理,现在就跟着学习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儿科常见疾病用药药方吧。

  儿科常见疾病用药药方

  蛔虫病

  [病因]人体感染蛔虫而发病。

  [临床表现]

  1.幼虫移行症:短期内吞入大量蛔虫卵后经8-9天(见于短期内生食了含有大量受精蛔虫卵的蔬菜、瓜果者),幼虫进入肺泡可引起发热、乏力、荨麻疹等。咽部异物感,阵咳,常呈哮喘样发作,痰少,重症有气急或痰中带血。病程短,大多经2周左右完全恢复。幼虫还可侵入肝、脑、眼等器官,引起相应器官的损害,如肝大、癫痫、眼睑浮肿等。

  2.肠蛔虫病:绝大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儿童常有腹痛,为脐周不定时反复腹痛,无压痛及腹肌紧张,伴食欲减退、恶心、腹泻或便秘,大便中排出蛔虫。儿童有时有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

  3.胆道蛔虫症:蛔虫喜欢钻孔,当受到刺激时会乱钻。若钻入胆道,出现剧烈的右上腹疼痛,常伴呕吐,右上腹有轻度压痛,腹部体征剧烈腹痛不一致为本病的特征。当蛔虫自行退出后,腹痛即缓解。

  4.烈性肠梗阻:蛔虫成团阻塞肠腔,或蛔虫毒素刺激引起肠壁痉挛所造成。表现为剧烈腹痛、伴呕吐,往往吐出胆汁或蛔虫。腹胀明显,腹中可摸到包块或有条索感。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因肠壁血液循环的阻断而发生肠坏死,肠穿孔,继发腹膜炎。因呕吐严重可出现电解质紊乱。

  5.其它:蛔虫还可钻入阑尾或肝脏,导致蛔虫性阑尾炎或“肝脓肿”。昏迷的病人,蛔虫会从喉部钻入气管,引起窒息。蛔虫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大便中找到虫卵或大便中排出成虫为根据。至于面部的白斑、指甲内的白点、晚上磨牙等都不能作为诊断蛔虫病的依据。

  [治疗用药]

  驱虫药:

  内服:史克肠虫清片(阿苯达唑片)、安乐士(甲苯咪唑片)、驱虫消食片、驱蛔灵(枸橼酸哌吡嗪)。

  外用:治虫栓(盐酸左旋咪唑栓)。

  小儿腹泻

  [病因]

  1.感染因素:分肠道内、外感染两方面。

  2.饮食因素:喂养不当也可引起腹泻。

  3.其他因素:环境条件如气候突然改变、营养不良、佝偻病及异常体质的小儿也是腹泻的常见因素。

  [临床表现]腹泻,严重时可造成脱水(眼窝凹陷、无眼泪、口舌干燥、口渴)。

  [治疗用药]

  1.抗生素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其中β—内酰胺类和磺胺类要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如有则不推荐使用(泻痢停含磺胺)。

  2.黄连素、思密达、肯特令、妈咪爱、金双歧、米雅BM片。

  3.用口服补液盐(ORS)。

  新生儿黄疸

  [病因]新生儿出生后,由于生理性细胞胞破坏过多、肝功能欠成熟等原因,可引起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增加,出现黄闰现象。随着上述原因的逐渐消除,黄闰亦逐渐消退。这是一个生理过程。

  [临床表现]

  1.生理性黄疸,黄疸先见于面、颈部,然后遍及躯干和四肢,巩膜亦可有黄染。部分新生儿的口腔黏膜也可能轻度发黄。黄疸多为浅黄色。大都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以后逐渐减轻,14天内消退。

  2.病理性黄疸可见于溶血病、败血症、胆汁淤积综合征,以及其他肛谢性疾病应立即就医: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足月儿皮肤发黄时间超过2周,早产儿皮肤发黄时间超过3周。

  (3)皮肤或巩膜黄染较深,或呈黄绿色,或连同足底皮肤也明显黄染。

  (4)生理性黄染消退后,又重新出现皮肤黄染。

  (5)在皮肤黄染期间,婴儿伴有拒奶、少哭、多睡、呕吐、腹泻、两眼凝视、尖声哭叫以及抽搐等异常情况。

  [治疗用药]仅适用于生理性黄疸可喂适量葡萄糖水帮助退黄。

猜你感兴趣:

1.秋季幼儿六大常见疾病

2.小儿科常见词汇

3.儿科常见出疹性医学疾病的皮疹特点

4.儿科常见病的护理论文范文

5.在儿科的实习小结及心得体会4篇

2908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