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疾病知识>

肠瘘的临床表现

时间: 美琪745 分享

  肠瘘是指在肠与其他器官,或肠与腹腔、腹壁外有不正常的通道,前者称内瘘,后者为外瘘。肠瘘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那么肠瘘的临床表现有什么呢?下面和小编来看看吧!

  肠瘘的临床表现:

  1.瘘口

  腹壁有一个或多个瘘口,有肠液、胆汁、气体或食物排出,是肠外瘘的主要临床表现。手术后肠外瘘可于手术3~5天后出现症状,先有腹痛、腹胀及体温升高,继而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征象或腹内脓肿。术后1周左右,脓肿向切口或引流口穿破,创口内即可见脓液、消化液和气体排出。较小的肠外瘘可仅表现为经久不愈的感染性窦道,于窦道口间歇性地有肠内容物或气体排出。严重的肠外瘘可直接在创面观察到破裂的肠管和外翻的肠黏膜,即唇状瘘;或虽不能直接见到肠管,但有大量肠内容物流出,称管状瘘。由于瘘口流出液对组织的消化和腐蚀,再加上感染的存在,可引起瘘口部位皮肤糜烂或出血。

  2.营养物质吸收障碍

  肠外瘘发生后,由于大量消化液的丢失,病人可出现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代谢失衡。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分解代谢加强,可出现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严重且病程长者,由于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及大量含氮物质从瘘口丢失,病人体重可明显下降、皮下脂肪消失或骨骼肌萎缩。

  3.感染

  在肠外瘘发展期,可出现肠袢间脓肿、膈下脓肿或瘘口周围脓肿,由于这些感染常较隐蔽,且其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腹部胀痛等常被原发病或手术的创伤等所掩盖,因此,很难在早期作出诊断及有效的引流。

  肠瘘的治疗方法

  1.控制感染

  1在瘘的早期,如引流不畅,在进行剖腹探查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并作多处引流;或扩大瘘口以利引流。

  2肠瘘或腹腔脓肿部均用双套管24小时持续负压引流。

  3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新的腹腔脓肿形成,并及时处理。

  2.瘘口处理

  1早期主要应用双套管作持续负压引流,将漏出的肠液尽量引流至体外。约经1~4周引流后,可形成完整的瘘管,肠液不再溢出至瘘管以外的腹腔内。再经持续负压引流,如无妨碍瘘口自愈的因素,管状瘘一般在3~6周内可自愈。全胃肠道外营养可减少肠液的分泌量,如加用生长抑素则更能降低肠液漏出量,提高管状瘘的自愈率与缩短愈合时间。

  2感染控制、瘘管形成后,经造影证实无脓腔、远侧肠袢无梗阻时,管状瘘可应用医用粘合剂堵塞瘘管,控制肠液外漏,促进瘘管愈合。

  3唇状瘘或瘘口大、瘘管短的管状瘘,可用硅胶片内堵,起机械性关闭瘘口的作用,并保持肠道的连续性,控制肠液外漏,恢复肠道功能,达到简化处理与加强肠道营养支持的目的。如远侧肠袢有梗阻,则不能用“内堵”,仍应进行持续负压引流。

  4在肠液引流良好的情况下,瘘口不十分大,瘘口周围皮肤无糜烂,可用人工肛门袋,既可保护皮肤,防止皮肤糜烂,又可减少换药次数,患者活动又方便。如皮肤有糜烂,每日更换敷料1~2次,一般不需应用油膏保护。如有需要,可涂敷复方氧化锌软膏次没食子酸铋4g,氧化锌、淀粉、凡士林及羊毛脂各50g。

  3.营养支持

  1瘘管发生后早期或肠道功能未恢复时,可应用全胃肠外营养。如需较长时间应用全胃肠道外营养者,应补给谷氨酰胺。

  2在瘘口远侧或近侧具有功能的小肠超过150cm时,可经鼻胃管用于低位小肠瘘、结肠瘘等、空肠造口插管或经瘘口插管用于十二指肠侧瘘、胃肠吻合口瘘、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等灌注要素饮食。

  3瘘经“内堵”后,可恢复口服饮食。

  4不论应用何种营养支持方法,均要求有适当的热能与蛋白供应质量,以达到正氮平衡。

  4.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①未愈的管状瘘:影响管状瘘愈合的因素有结核、肿瘤、远侧肠袢梗阻、异物存留、瘘口附近有残余脓肿、瘘管瘢痕化或上皮化等;②唇状瘘:很少能自愈。

  2手术时机 确定性肠瘘手术应选择在感染已控制、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时进行,一般在瘘管发生后3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由于炎症、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早期手术的成功率不高。

  3手术方式 肠瘘的手术方式有瘘口局部肠袢楔形切除缝合术、肠段切除吻合术、肠瘘部肠袢旷置术与带血管蒂肠浆肌层片或全层肠片修补术等。其中以肠段切除吻合术最为常用,肠浆肌层片用于修复肠段难以切除的瘘。

  4手术结束时 用大量等渗盐水6000ml以上冲洗腹腔,放置双套管负压引流,预防发生腹腔感染。并对行广泛剥离的病例作肠内插管小肠内固定术,避免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导致手术失败。

  5.防治并发症

  肠瘘伴有严重腹腔感染时,常有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可并发感染性休克、胃肠道大出血、黄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志昏迷等情况,应加强监护,及时治疗。

64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