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健康知识 > 心理健康知识 >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断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断方法

时间: 立文804 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断方法

  大学生是一个特色的群体,他不同于社会上的其他青年人,大学的心理健康尤其重要。下面小编带你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断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断方法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们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 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 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能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怪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认识现实环境。

  4.接受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重负。他们还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中所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5.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的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常常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 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的水平,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

  一、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二、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小编告诉你带你了解下吧,希望你喜欢!

  三、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四、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大学生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疾病。只要大学生了解了这些心理疾病,并及早的预防或者去治疗,并经常的去锻炼身体,和同学,老师们多去沟通,交往,就能很好的去避免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就能适应这个新的学习环境,好好地学习新的知识了。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环境变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虽然环境变迁也是生活事件的一部分,但这种变化对个体适应的影响比较突出。

  生活环境的变迁对新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种变化的主要方面就是要自己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例如,几个同学共住一个寝室,彼此生活习惯、作息安排包括语言隔阂,都需要去面对和适应。尤其很多新生有远离家乡、亲人的问题,要适应起来还需一段时间。

  但相对来讲,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意味着进入全新的人际关系之中。面对来自各地风格、特点各异的新同学,如何建立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一直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学或亲人之间,人际关系相对稳定。而一旦进入大学,将面临一个重新结识别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进展将对整个大学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交往以及适应障碍,可能都与新生阶段的人际关系状况有着一定的关系。

  对新环境的适应也包括对自己地位变化的适应。这种变化既包括全新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也包括新的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能力与未来发展定位等。全新的角色要求大学生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重新设计自我的过程。在适应过程中,一个基本的特点是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希望自己优秀。对于刚刚经历巨大环境变迁的新生来讲,不仅存在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也面临一个如何自我调适的过程。而以前的新生入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前者,而对后者则相对不太重视。实际上,正是后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总的来看,无论是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还是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地位变化的适应,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大学生们当时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业期望

  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是学习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因而大学生面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的巨大转变,这也包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评估。

  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确立自己的学习优势,有着较高的学业期待。在大学,又面临着学业期待的变化,及学业优势的失落及对自己的学业重新定位。如果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恰当接受和对待学业成绩,就会出现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上升,甚至还会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

  大学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是有别于中学的。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提高,用人标准的转变,促使很多在校大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选修一些相关知识,如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等,考取各类证书,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弱,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同时还会严重影响自信心,发生苦恼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导致学业失败。学业成绩不理想以至学业失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与深刻,角色呈多元化。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状况,带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与学业期待来到大学,新型人际关系的适应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既有师生关系的理解,也是同班及宿舍的相处,还有异性交往的适应等。

  大学生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需要很多的技巧,而大学生们往往只感受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压力,而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人际关系更多反映人们的一种性格特点和交往模式。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自我认知与认知他人相关。一方面,他们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报有极大的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同时,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即对别人要求或期望太高,而造成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这种不满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与心理闭锁的矛盾集于一身。

  大学生中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异性交往,这既包括两性之间友谊的发展也包含爱情的成长。在异性交往中重新认识与确立自己的方位与坐标,有的大学生面对异性的追求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拒绝,也不知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的温度;有的大学生将爱情置于学业之上,甚至认为有爱就有一切,当失恋的打击袭来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知如何策略地面对分手,面对自己。

  自我认知

  大学生活始终是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然而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生活的转变,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等诸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这些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生活起居上,还表现在知识面、社会经验、人际交往以及个体综合能力等方面。自我认知也会出现两极振荡,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不断地调整自我认知对每位大学生都非常重要。

  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学业优秀的群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总有相当差距。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客观现实面前,有的大学生能及时调整对自身的认识,重新确立目标,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有些大学生则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心态,或耽于玩乐、放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强烈意识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而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从而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还有的同学,在发展自我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势、忽略了自我优势,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机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甚至产生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等。

  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心理冲突常常会造成动机部分地或全部地不能满足,同时也使动机所指向的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动机与挫折相关,也是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冲突既有群体的如独生子女与贫困学生特有的心理冲突,也有个体发展中面临的升学与就业、学业与情感等。

  大学时代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心理断乳意味着个人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彻底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上联系的“脐带”,摆脱家庭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完成自我心理世界的建构。当多重发展任务同时落到大学生身上时,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事实上,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并非是否判断引起的冲突,而是由于选择带来的取舍。如升学还是就业,都只是人生诸多选择的一种,并不从本质上改变人生的方向;再如毕业后是否从事专业,都是在实践中再选择的过程。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他们连续发生,对个体抵抗力可以累加,因而也非常严重。如大学生经历人际关系的疏离、评优失败及失恋,会出现明显的心理不适。

  在生活事件中,重要丧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消极作用。重要人际关系的丧失、荣誉的丧失等等。重要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与家人、朋友,特别是异性(恋人)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丧失或出现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以及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会极大的影响到大学生对自身及今后人生的看法。失恋带来的挫折感尤为重要。荣誉的丧失,一般表现在:很多认为可以获奖学金或评优、入党却没有实现目标的人,或者如考试作弊、违纪受处分等。重要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严重时会导致心理障碍。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时,一般认为生活事件的产生增加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必须付出精力去调整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带来的生活变化,这也带来了个体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家庭环境

  家庭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四个方面。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家庭的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间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个性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影响更具有特别的意义。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民主、平等而非命令、居高临下的,开明而非专制的,潜移默化而非一味骄宠的教养态度与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家庭等因素必然会对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心理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特别是困难甚至贫困家庭的学生易产生心理不适感。由于家庭环境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其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看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断方法”的人还看了: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哪些

2.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3篇

3.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评价

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2000字左右

10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