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24节气>立秋>

立秋时节该预防什么病

时间: 再裔672 分享

  按秋季的气候干燥多变,那么,立秋后女性养生要注意哪些问题?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立秋,标志着气温从春夏的热烈明快将要进入凉薄时候,气温降低,该屯食物的屯食物,改贴秋膘准备过冬的准备过冬。

  立秋时节身体比较弱的女性该注意哪些疾病呢?

  1 秋雨病

  秋天气压低,湿度大,会对人的血压、尿量等产生影响,使有些人出现沮丧、抑郁情绪。湿度大的天气也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大大增加人体患伤寒、痢疾、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及皮肤病的机会。

  2 关节炎

  时入秋季,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又寒意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因此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

  3 皮肤感染

  秋季蚊虫多,叮咬后出现红肿且奇痒,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等。所以,被蚊虫叮咬之后切不可搔抓,可涂抹风油精、清凉油消肿止痒。

  4 肺炎

  秋燥症秋燥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部分是肺部。因此,应积极加强锻炼,增强肺功能,预防肺炎的发生。饮食方面调养也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应少吃辛辣食物,多吃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萝卜等,以增强肺部的水分。

  5 感冒

  由于秋季气候忽热忽凉,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因此,要遵循“耐寒锻炼从初秋开始”的规律,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6 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对气候的变化较敏感。秋季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物质较多,是诱发支气管炎的养生病因之一。应避免与过敏因素接触。另外良好情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居室要流通新鲜空气。

  7 胃病

  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此外,由于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导致胃病的复发。此类病人除了注意保暖之外,应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

  8 防冰箱肠炎

  由于气候炎热,许多人喜欢吃冰箱中的食物。吃时似乎冰凉透心,浑身舒坦,令人惬意。但好景不长,往往几小时后即出现耶尔氏菌中毒症状,俗称“电冰箱肠炎”。

  临床上的表现为:腹部隐痛,畏寒、发热、浑身乏力,恶心呕吐,厌油、纳差和轻中度腹泻,严重者可致中毒性肠麻痹。

  9 防缺钾性软瘫

  气候炎热,人体大量出汗,大量的钾离子随汗液排泄而丢失。同时,人体在炎热的环境中,新陈代谢加快,血浆中的钾容易转入到细胞内,从而发生低血钾症。

  此症最突出的表现是:四肢酸软无力,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肌肉系统的松弛软瘫,尤以下肢最为明显,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退。

  病情严重时,还会伴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如胸闷、心悸、腹胀、恶心等,甚至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以及严重心律失常。

  10 防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7、8、9月是乙脑流行季节,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在叮人时,就把病毒种到了人体内,病毒进入人体,使脑组织发炎。

  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急,开始时出现发烧、头痛、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诊为是感冒,但是没有流鼻涕、咳嗽的感冒症状,况且发热越来越高,很难退烧,精神差,爱睡觉等,应该提高警惕性。

  11 防中暑

  当人在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环境中或烈日暴晒下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或活动,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体内积蓄的热量不能向外散发,以致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如过多出汗,身体失去大量水分和盐分,很容易引起中暑。

  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畅,亦可发生中暑。年老、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发热、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常为中暑的高危因素。

  12 防心脑血管病

  当气温升至32℃以上时,一方面人体汗液大量蒸发,散热降暑,其代谢是通过皮下血液循环比平时高出数倍的血流量来完成的。这种超常的血液循环下,可因情绪不稳定造成血管痉挛,血压升高;体液丢失使血液粘度增高;血管为散热而扩张,诱发出血。

  另一方面,人体有限的血液在短期内纷纷涌向皮肤,势必造成大脑血流骤然减少,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来说,也易诱发心脑梗死性卒中。

36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