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高职高考语文试题(2)

时间: 刘惠25 分享

  2017高职高考语文试题第二部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4分)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为某一难以推诿的事由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或者由于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卡了壳”,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他与巴尔加斯·略萨(另一位拉美文豪,下文称略萨)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自己80岁生辰,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上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叠钱连本带息加倍地专门回来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所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为他“诊治”。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的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它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选自《环球人物》2014年4月,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18日,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②《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祸福的故事,传递了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言评价为,《百年孤独》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为躲避各色不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

  B.流亡巴黎时,马尔克斯穷困潦倒,房东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30年后,马尔克斯回去报恩,房东太太没有接受,但大为感动。

  C.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后风靡一时,对中国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是作品的形式被关注,后是作品的精神本质被关注。

  D.在中国,除了主流作家或年纪较大的作家外,年轻读者对《百年孤独》不感兴趣,更有甚者认为此书是死活读不下去。

  E.马尔克斯去世了,以他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后继乏人,他留下的作品也乏人问津,在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经典往往被忽略。

  答案:C得3分,D得2分,B得1分。答A、E不给分。(B项原文说房东只是放了马尔克斯一马,选项中“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夸大事实;A项《百年孤独》上市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非获奖后,另外,也不是所有的来访者皆不怀好意;E项在中国,马尔克斯所代表的文学传统不再被年轻人关注,不能理解为“拉美文学后继乏人”,更不可说“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

  (2)文中划线句“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除了作品之外,他还留下了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对写作的执着,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对荣誉的淡然,始终把自己当做普通人;始终坚持对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每点2分,简要分析)

  (3)文中提到马尔克斯请略萨作序、补交房租、拜访嘉宝三件事,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请略萨作序,凸显了马尔克斯胸襟洒落;

  补交房租,凸显了马尔克斯知恩图报;

  拜访嘉宝,凸显了马尔克斯的凡人心态,他也是个性情中人。丰富人物形象。

  (4)作者曾说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所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7分)

  ”

  答案:不矛盾。(1分)自《百年孤独》上市后,马尔克斯功成名就,各色人物各种荣誉蜂拥而来,马尔克斯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成为世界上最热闹的人之一。(2分)但是那些关注他的人都怀着各自的目的,他们并不关注马尔克斯内心的需求和他内心的孤独,他们需要的只是马尔克斯头上的光环;马尔克斯的一切都被暴露在公众之下,作为平凡人的幸福一去不复返了。(2分)《百年孤独》这部作品也折射了马尔克斯是用一颗悲怆的心灵,探索了社会与家庭中历史、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2分)(表明态度1分,分析不孤独2分,分析孤独4分。其他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课内文言文加点词语解释(10分)

  1.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 通“罹”,遭受

  2.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3.距关,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

  4.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5.扶辇下除 除:殿阶

  6.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徒,空

  7.除臣洗马 除:授予管制

  8.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10.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如果)没有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在自然界中,北地的瑞雪,江南的细雨,一望无际的草地和给人以强烈冲击的茫茫戈壁……都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心灵震撼。

  在我们走过的不多的岁月中,一定有你印象最深的人、最深的事,镌刻于我们的脑海,感动着我们的心灵。那些定格的画面与风景永远记载着深藏于内心中的记忆的残片。

  要求:请选好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该题是给材料的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为“风景”,针对这道题,我们既可以写自然界中的风景,又可以写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如果写自然风景,可以写与自然风景对话时的状态,希望回归自然生活的心理,还可以沿着一条主线找寻风景背后的人文记忆等。如果写人或事,则应当取材主流意识指导下的人和事,注意真情实感的抒发。内容要主要表现当今社会的道德风尚的美好、人性的光辉等。其次,还要注意“风景”带给人们的永恒的、亘古不变的价值。在行文时,不能只是简单地指出风景,更重要的是,要指出这些风景能够永远深藏的原因,这样才能避免作文流于表面,传达出较为深刻的思想。

  参考例文:

  不逝的风景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伟大的爱情往往都是如此。青年男女生死以之,半世姻缘不离不弃,即使一朝魂去也永远相依。正是这样的人性光彩使得爱情成为一幅不逝的风景,它给人以追寻的希望,给人以深沉的思考。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的河携着历史的帆,来了又去,旧了又新。但有些人有些事将化为永远不逝的风景,历久弥新,永远驻扎在记忆的紫禁城中,庄严而肃穆,向人们低声述说着它们不随时光而去的原因。

  诉说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凄美爱情。时光可以带走生命,但它带不走记忆在苏轼心里的永恒的倩影,“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时间无力携走真挚的记忆和纯真的爱情。当记忆的城门缓缓打开,旧日之景再次浮现,它禁锢了时间之流转,万物之光辉。那生前的美好,那走后的孤寂,和那跨越生死的相爱与相依,都将化作永不逝去的风景,去见证人的至情至性。纵使上穷碧落,纵使下尽黄泉,必然有纯真的爱情来彰显人性的美丽。

  诉说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血浓于水的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不论你在沙场上何等英姿飒爽,不论你有多么大的功名和成就,留恋处是家的温暖,回首处是崖顶上牵挂的盘桓。每个人心中那一幅幅亲情的画面怎会随时间轻易逝去?由亲情编织的这一道不逝的风景,孕育了我们的生命,滋养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感受血浓于水的温暖。它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减,更不因历史的尘封而减淡。

  诉说着“雄关漫道真知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怎能忘记红军在委山关天险的英勇,又怎能忘记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长征,这不朽的革命史诗,永远印刻在老一辈革命家和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时光永远无法风化那“刺破青天仔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民族记忆!如今那赤水河的谋略,乌江边的英勇,雪山上的不屈,草地上的救助都化作了不逝的风景,感动着你我,让世界听到了华夏儿女的最强音。

  “流星,飞过天空,可能有一秒的凝望,然而这一替的光明,已长久遗留在人的心怀。”岁月流逝如过眼白驹,倏而远去,但历史的记忆却如白沙一样沉积在苍茫大海之中,随波起波落,永恒闪烁。虽“流月将波去,潮水带星来”,但那深藏在记忆紫禁城中的风景永葆庄严肃穆,虽说是流光容易把人抛,可是那红了的樱桃,绿了的芭蕉,是永远定格的画面,是永远不逝的风景。


猜你喜欢:

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图片及答案

3.高考卷语文真题

4.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

5.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2017高职高考语文试题(2)

2017高职高考语文试题第二部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4分)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高职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7高职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规格的考试,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高职的语文高考模拟题都出了什么题型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职高考语

  • 2017高职高考试卷语文
    2017高职高考试卷语文

    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性学科,高职高考的语文学科会怎么考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职高考试卷语文,仅供大家参考

  • 2017高考真题语文试题_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7高考真题语文试题_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要参加高考的考生要有明确的长远目标,要有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为之奋斗。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真题语文试题,仅供

  • 2017高考真题语文试卷答案解析_高考真题语文复习试卷
    2017高考真题语文试卷答案解析_高考真题语文复习试卷

    不管你之前的成绩如何,高三这一年静下心来认真学,好好学,总是能高考成功的。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真题语文试卷,仅供大家

2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