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语文 >

2017年山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及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时间: 刘惠0 分享

  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祝高考顺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山东高考语文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中国的戏曲早已被学界视为“俗文学”之一种。“俗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

  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最著者如明代礼部尚书丘潜的《伍伦全备记》等“令人呕秽”之作以及朱权、朱有燉等皇亲国戚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但大量的剧目出自民间艺人或书会才人之手,尽管其中也可能有封建主义意识的渗透,但主要反映的是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明清传奇、杂剧大多为文人所作,他们当中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硕学名儒,作者虽然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但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仕途失意,与统治阶级和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有的甚至格格不入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 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 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这些人袭用民间所创造的文学艺术样式——戏曲来从事创作,本身就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他们的剧作虽然有雅化倾向,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属于主流文化的正统诗文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民间文化仍然有着一些相通之处。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主要出自文人之手的明清传奇、杂剧同样被封建统治阶级和正统文人视为异端,明王朝命解缙等编辑的《永乐大典》本来收录有部分戏曲作品,可清王朝纂修的《四库全书》却将其统统拒之门外。

  判定一种艺术样式是雅还是俗,既要看其作者身份,更要看多数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古典戏曲热衷于以“琐屑”的市井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将贩夫走卒、贫寒书生、风尘妓女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搬上戏台,许多剧作堪称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 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文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 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出自即使是以历史为题材,描写英雄和国王,古典戏曲也多半摄取经过民间“淘洗”的历史演义和传说,少有雄浑冷峻的“风云气”,而多显家长里短的世俗趣。这与热衷于歌颂天神、国王、英雄的西方古典戏剧(主要是其中的大部分悲剧,西方古代喜剧大多表现小人物的世俗生活)有所不同。

  戏曲的艺术形式也具有鲜明的民间性,通俗易懂是戏曲的重要品格,于“浅处见才”是戏曲作家追求的目标。多数古代剧作选择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模式。而且,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绝大多数剧作具有口语化特点;明清传奇和杂剧文人化色彩较浓,有些剧作追求文词的华美典雅,崇尚用典,但多数还是用白话写成的,即使是写文人生活,大多也是通俗的,这类作品中的少数唱词,不读书的妇人小儿虽然不能“一望而知”,但其大意主旨还是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的淘宝精品。

  (郑传寅《民俗与戏曲的俗文化品格》)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俗文学包括小说、戏曲、变文、弹词等重要文体,但诗歌与散文不属于俗文学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 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阅读答案。

  B. 古典戏曲剧目中,有的剧目出自士大夫之手,但大量的剧目还是出自民间艺人或书会才人之手。

  C. 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也有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

  D. 多数的古代剧作采用的是“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模式,这也正是戏曲“通俗易懂”的一种艺术表现。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明清时期那些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与统治阶级和主流文化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他们多数人借用戏曲这种民间文学艺术样式进行创作。

  B. 明清传奇、杂剧的作者多为文人,且多为硕学名儒,所以他们的剧作往往属于雅文学。

  C. 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绝大多数剧作追求着于“浅处见才”的创作目标,在作品中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D. 古典戏曲中的许多剧作可以称得上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因为它们主要描写的是普通人等“琐屑”的日常生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要出自文人之手的明清传奇、杂剧出于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民间文化有着一些相通之处,所以清朝纂修的《四库全书》没有收录它们。

  B. 判定一种艺术样式的雅俗,不能看作者身份,因为像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也创作传奇、杂剧,而应该看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

  C. 明清时期文人化色彩较为浓厚的传奇和杂剧,有的作品追求华美典雅的文词,崇尚用典,这种唱词对不读书的妇人小孩来说恐怕是难以“一望而知”的。

  D. 即使是以历史为题材去描写英雄和国王的中国古代戏曲,也会与描写天神、国王、英雄的西方古典戏剧中大部分的悲剧有所不同,更多地显现出家长里短的世俗趣。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试题分析:

  1. 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辨析能力。C项,“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有误,扩大了范围,文章第二段的开头说的是“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选项忽略了“出自士大夫之手的戏曲剧目” “主要反映的是”这些限制性信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选项C源自第二段,文中的表述是“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而选项中说的是“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扩大范围。

  2.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B项,“所以他们的剧作往往属于雅文学”有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虽然有雅化倾向,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属于主流文化的正统诗文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民间文化仍然有着一些相通之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B项,主要源自第二段,文中的表述是“他们的剧作虽然有雅化倾向,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属于主流文化的正统诗文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民间文化仍然有着一些相通之处”。

  3.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判定一种艺术样式的雅俗,不能看作者身份”错,原文第三段的开头说的是“判定一种艺术样式是雅还是俗,既要看其作者身份,更要看多数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文章是并列关系“既要看”。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B.文章第三段的开头说的是“判定一种艺术样式是雅还是俗,既要看其作者身份,更要看多数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而选项却说“判定一种艺术样式的雅俗,不能看作者身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 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及其广泛,他的著作设计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竞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 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苦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选自《梁启超:趣味人生》,有删改)

  4.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B. 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只体现出他的大勇。

  C. 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D. 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5. 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 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答案】4. A 5. ①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②在劝龙济光反袁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③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④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

  6. 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解析】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既有对内容的理解又有对手法的赏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类试题,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本题可以筛选为,①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②在劝龙济光反袁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③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④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性格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主人公的话的理解,分析概括为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刀 势 画

  王 斌

  那洛阳在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1920年,吴佩孚进驻洛阳,洛阳遂成河南省会,军政要员云集,人口猛增。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开封沦陷时,大批商号来洛阳开业,更让洛阳繁华无比,民间艺术颇多。

  洛阳剪纸就是其一。

  洛阳剪纸有三种:一种叫复制剪,就是依葫芦画瓢,复制原来的花样;另一种 叫规则剪,如结婚用的喜字;最后一种是创作剪,完全出自艺人的自创,随心所欲,一蹴而就,为剪纸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创作剪”技艺最深的,在洛阳数秦百川先生。其作品栩栩如生,涉材广泛,独门绝技更是让人惊叹。

  剪纸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艺术改良之后很快成为日本高雅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宫田雅之的人。此人通过刀势表现思想哲学和艺术美学,作品被世人称之为“刀势画”。其画作具有古典之美、刀势之美、冷峻之美、心灵之美多层美感。刀势在纸上所产生的线条配以艳丽的色彩,交相辉映之中,给人一种极大的感染力。

  1944年夏,宫田雅之的夫人龙愁秀带着儿女和丈夫生前得意弟子来到洛阳。当地友人问起中日剪纸艺术的话题时,宫田夫人说:“中国的剪纸艺术还缺少足够的美术素养和绘画基础,只局限于装饰作用,所以中国的剪纸只能像土特产一样批量销售,却登不上大雅之堂……”

  秦百川先生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当他听到那些话之后,脸红得发烫,立刻招呼弟子拜访。

  龙愁秀和秦先生一交谈,知道了自己言语间不慎得罪了人,立刻站起来给秦先生鞠躬致歉。秦先生说:“我接受你的道歉,也想见识一下您丈夫的‘刀势画’。虽然中日交战,但艺术无疆界。明日9时,在天门广场咱们现场交流一下,也算为两国剪纸艺术做点事吧。”

  宫田夫人欣然接受了秦先生的请求。

  第二天9时刚到,宫田夫人如约而至。一阵客套之后,比赛正式开始。

  那宫田弟子看起来才三十多岁,却技艺了得,四十分钟后作品已然完成,悬挂于展厅显要位置。

  那是宫田雅之代表作《白桦湖四季》的翻本。作品巧妙利用了光影元素,将七彩玻璃纸刻贴出惟妙惟肖的白桦树、月亮、山峰、氤氲、湖水、鸟儿。既有油画的细腻、中国水墨画的诗意,又兼有日本版画的冷峻内敛。既有东方的禅宗悟道,西方的哲学意味,又体现着一种特有的伤感之美。在玻璃装裱镜的反射下,画面亦真亦幻,将日本风景名胜白桦湖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树、那山就像伫立在众人眼前,那水就像流在众人脚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完美无瑕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

  一时人人惊呼!

  宫田弟子作品一完成,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秦先生那里。

  秦先生早已进入忘我境界,挥剪如飞。时而如走蛇空灵诡异,时而如蜻蜓点水飘逸轻灵。手臂运作间,纸屑扬扬洒下。少顷,额头渗出细汗。

  良久,秦先生手臂停了下来,抬起头郑重凝视墙上高高悬挂的《白桦湖四季》。少顷,只见秦先生划破长空的一剪之后,突然一口鲜血“噗”地喷出,人慢慢倒地。

  赛场大乱。

  秦先生被送往医院之后,那幅带血作品静静躺在案上,揪着众人的心。作品表现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血战日军保洛阳。有骏马飞跃嘶鸣,有山河支离破碎,有百姓同仇敌忾……那磅礴宏大的气势,丝丝入扣的表现手法,精妙的造型,勇进悲壮的氛围,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前线战场。

  人们正赞叹间,只见秦先生几名弟子红着眼睛返了回来。数米长的剪纸在几个人手中被慢慢撕开。立刻,剪纸变成了对称的两幅作品。

  这时,突然有人喊到:“剪纸上有字。”

  众人这才注意到,在错综复杂的剪纸线条中,隐藏着偌大的两个字“落阳”。几名弟子把对称的两幅剪纸轻轻移到了屋外。清风徐徐吹动下奇迹出现了,只见剪纸上薄薄人儿车儿马儿飞快哗哗地动。或疾跑、或跳跃、或厮杀,似有鲜血飞迸,似有硝烟弥漫,似有枪弹嗖嗖飞过。风停时,人儿车儿马儿趋于平静,“落阳”二字又显示出来。

  众人瞪大了双眼,只差点儿钻进剪纸中去。

  那场大赛之后,传来秦百川先生去世的消息。

  让人们称奇的是,自那一天开始,日军在中国战场很快大溃败,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不可一世的日本太阳旗从洛阳上空狼狈撤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这篇小说开头写了洛阳从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以洛阳的繁华、民间艺术颇多,引出洛阳剪纸和剪纸比赛的故事。

  B. 以“刀势画”为代表的剪纸,是日本的传统技艺,代表着日本高雅艺术的最高水平,具有古典美、刀势美、冷峻美、心灵美等多层美感。

  C. 剪纸比赛时,宫田弟子技艺了得,用四十分钟剪出的宫田雅之的代表作《白桦湖四季》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

  D. 秦百川那幅带血的剪纸作品表现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内容,造型精妙,表现手法丝丝入扣,气势磅礴宏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E. 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通过中日之间进行剪纸比赛、挫败日寇阴谋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8. 小说开头部分对洛阳剪纸作了介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的秦百川是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E 8. ①为小说的展开提供相关的背景,便于文章内容的理解;②从洛阳剪纸写起,引出主要人物的出场;③和后文日本的“刀势画”对照,交代了两国艺术的源流关系。

  9. 秦百川是位爱国艺人。①他剪纸技艺精湛,比赛中创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境界。②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听到日本人贬低中国艺术,便要出面比赛,一争 高低;他的作品反映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生活。③对抗日斗争有着必胜的信念,他的作品巧妙地蕴含着日本“落阳”必败的寓意。

  【解析】

  7. 试题分析:这次剪纸比赛是民间的比赛,小说也没有表现“阴谋”以及挫败“阴谋”的相关情节。

  8. 试题分析:从内容上答出“为小说的展开提供相关的背景”“引出主要人物的出场”,从结构上分析“和后文日本的‘刀势画’对照”。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9. 试题分析: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此题主要从技艺精湛、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角度进行分析。

2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