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演讲与口才>辩论技巧>辩论技巧>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3)

时间: 王燕648 分享

  比附虽妙,但在逻辑推理中,又可以说任何比喻都有其蹩脚的一面。再往前发展一步,即成为诡辩。所谓诡辩,就是用偷换概念做出的似是而非的推论,在对方不易发觉的情况下,能将其折服。孟子也十分擅长此术。

  如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拈来“缘木求鱼”这一生动比喻,把齐宣王称霸之欲说得十分荒.唐可笑,而且后果还相当可怕。齐王不明其故,孟子又以 “邹人与楚人战”作譬,推出“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其理由是“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这里用的就是诡辩术。试想,孟子以“一服八”来代换和比附“邹敌楚”,但“楚”是个整体,而“八”却并非整体,完全可以各个击破,两个概念并不类同,而孟子则巧妙地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利用人们的思维错觉达到了说服对方的目的。

  又如《告子上》“生之谓性”一章: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

  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此章在用圈套术之外,用了一连串的诡辩。另外《梁惠王上》“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公孙丑下》之“以燕伐燕”;《滕文公上》之“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滕文公下》之“攘鸡”等,都是运用诡辩的例子。诡辩虽不宜提倡,但出于良好动机而巧妙运用,也不失为一种艺术。

  与诡辩形似实异,孟子还善用变通术。如《公孙丑下》陈臻问孟子:“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说:“皆是也。”在宋时“予将有远行”,人家送点盘缠,我为何不受?在薛时有人想害我,我设兵戒备,人家送点钱相助,我为何不受?至于在齐,则无远行、戒备之事,无事而受赠,就是贪财,哪有君子可以贪财呢?

  我当然不受。这就是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情况变了,做法也得变,所以都是对的。陈臻认死理,想难倒孟子,孟子却用变通之术,辩解得头头是道,令人信服。类似的还有同篇的“孟子去齐章”,齐人尹士对孟子“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的行为不理解,很不满意。孟子得知后辩解说:“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至于“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是希望王“改之”而“反予”。这都有道理,并不矛盾。因此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关于变通,《离娄上》有一章说得更明白: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授之以手乎?”曰:“嫂

  溺不授,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

  这里的“权”,正是权宜、变通之谓。孟子也正是以权变之术来对付淳于髡刁钻古怪的难题的。看来孟子给别人设圈套,别人也给孟了设圈套,但孟子的圈套术使对方挣脱不得,别人的圈套术孟子则能以变通之术挣脱之。孟子不愧为天才的雄辩家!

  孟子的辩论技巧五、 追问术、反诘术

  人说孟子善辩、善喻等等,其实孟子还有一善,就是善问。其善辩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6](P556)善问。当今已有学者指出:“孟子辩论的‘巧’字,最重要体现在一个‘问’字上。”

  从笔者上文的论述不难看出:其转换话题,善问;其启发引导,善问;其求同靠拢,善问;其先纵后擒,善问;其巧设圈套,善问;其迂回包抄;善问;其比附、诡辩,莫不善问,有提问,有设问,有探问,有责问,有诱问,有套问,有追问,有诘问,有正面问、侧面问、反面问、回头问、重复问、连续问,有藏答于问、明知故问、打比方问、换概念问,假设着问、对比着问,变换各种方式问,„„一部《孟子》,真可以说是集问话艺术之大全。只是因为不少精彩、巧妙的问话在上文已结合有关辩术有所论述,这里仅就其论辩艺术中比较重要而又尚未谈及的追问、反诘之术做点阐说。

  谈话、论辩中的追问与反诘,是修辞与辩术的结合,运用追问,一问接着一问,能够一气直下,层层推进,寻根问底,穷追猛打,致对方以被动挨打的窘地,无法招架,从而很快将其击败。运用反诘,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寓答于问,能够加强语气,强调内容,激发感情,增强语势,从而有力地批驳错误观点和言论。反诘常用于句段末尾,由于蓄势于前,往往使对方无言回答,无法抵抗。

  请看《滕文公上》“许行章”孟子与农家许行弟子陈相的论辩: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曰:许子必种

  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治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对农家的观点,孟子坚决反对,但并未直接批驳。而是顺其话题,从许子吃的、穿的、戴的、用的问起,步步为营,直逼主题,然后反手将其驳倒。和前引许多引人入彀的妙问一[6]样,孟子开始的问话看似闲冷,但正说李贽所评,其妙处“全在闲冷处着精神”。尤其重要

  的是,孟子在此一连12问,穷追不舍,语气由缓趋急,内容由浅入深,咄咄逼人,不给对方以喘息之机,直问得陈相理屈词穷,陷入自我否定的矛盾境地。由于前边势已蓄足,时机已到,故“然而”一句反诘便将对方的理论推倒,更问得其哑口无言。为了进一步批驳谬论,申明已说,孟子接着又列举大量事例从正面论述,而在每一段落的末尾,又多以反诘作结,如“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这些反诘,犹如一把把利刃刺向对方,很有力量,而且还体现出孟子理直气盛的心态和傲岸不屈的气质。整篇论辩,洋洋千余言,步骤严密,思路清晰,真是“把定指南针,一杪不曾[7]走失”。而追问、反诘术的运用,则为其增色不少。

  又如前引《梁惠王上》“孟子谓齐宣王章”、《梁惠王下》“寡人愿安承教章”、《告子上》“生之谓性章”,都是善用追问、反诘术的范例。众所熟知的 “齐桓晋文之事章”,在求同、擒纵、包抄、诡辩的过程中,也没少用追问和反诘,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显而易见,孟子惯于以易于作答的有心之问发问并一再追问,在对方不假思索的无心之答或不得照答中寻找把柄和契机,诱敌入彀,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戈一击,将其将死,定格在历史的棋盘上。追问术和反诘术这富有技艺性和战斗力的辩术,正是孟子常常配合使用以出奇制胜的拿手好戏。

  六、 铺陈术、排比术

  谈辩中的铺陈、排比,也是辞令和辩术的合成体。运用此术,能增 强说话的气势,强化内容的表达,增强鼓动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且有增强语言节奏感和旋律美之作用。战国时代的学者和游说之士,莫不擅长此术,以至形成后世津津乐道的以雄辩滔滔、气势磅礴为特征的战国文风。

  孟子当然也是颇擅此术的大师之一。《孟子》261章,除个别短章外,多有语言排偶、气势畅达的特点。尤其在论辩中,孟子为正面阐述和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常用铺陈、排比之术,发挥了其独特作用。

  这里顺便撷取几例吧。“齐桓晋文”一章在说服齐宣王、使其俯身就范之际,孟子畅言其仁政主张和“王道”理想: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五亩之宅,树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些铺排的话语,挟带着强烈充沛的激情、排山倒海的气势压向对方,势不可挡,极富鼓动性和感梁力,从而圆满地结束了这次谈辩,取得了彻底胜利。又如《滕文公下》有一章在批驳了景春以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的言论后,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气势强盛、喷薄有力、高亢激越、酣畅淋漓的正面阐述,显然得力于其铺陈、排比之术。还有 “庄暴见孟子章”(《梁惠王下》)为阐明其“与民同乐”的观点,“许行章” (《滕文公上》)为论证其“劳心治人”之学说等等,都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气盛辞壮,造成势如长江大河汹涌澎氵、滔滔不绝的雄伟壮观。

  综上所述,善于论辩是《孟子》最大最鲜明的艺术特点,孟子善于回避和转换话题,善于求同靠拢,欲擒故纵,善于巧设圈套,引人入彀,迂回包抄,套其隐秘,善于以小喻大,因势利导,偷梁换柱,随机应变,善于发问反诘,也善于铺排壮势,他“知言养气”,“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公孙丑上》),对问对答辩颇有研究,每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 ,进退有术,纵控有节,部署合宜,问对得法,充分显示出绝妙高超的论辩艺术。尽管孟子个别地方的比附、诡辩存在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的现象,但总的说来,他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纵横辩坛、所向无敌的常胜将军,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他留下的论辩艺术遗产,值得我们很好地发掘、继承、学习、借鉴。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在今天对于我们宣传科学真理、批判歪理邪说,以至于掌握论辩技巧 、指导学生论辩等,也不无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面学习啦小编分享了《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是不是很有趣呀?
看了“《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的人还看了:

1.《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2.《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2)

3.《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3)

4.孟子的辩论技巧

5.演讲与口才

56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