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百家姓>

中华百家姓范姓的起源

时间: 蓝俊22 分享

  范姓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51位,约有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36%。中国范姓一支迁居越南,现今范姓已是越南第四大姓,占越南总人口的7.5%,约678万。接下来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华百家姓范姓,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范姓起源

  范,在汉族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中是一种草,产范草的地方也称为范。小篆中范的字型是从草、从水。

  范姓是蛇图腾,以蛇为氏族族徽,由表木、水、蛇组成。是巳,为蛇图腾,丫”是表木,“十”是“四方”,[1] 代表四时。汜人居范邑,也以地为姓。

  范氏部分起源于河南 范县 东南高码头乡老范庄村。

  范氏授姓地位于河南 范县境内,原授姓之地范邑位于现范县张庄乡东旧城村。

  范(Fàn)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祁姓,东周时期杜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明朝姓名名典《姓觽》[2-4] :“杜伯无罪见杀,其子隰奔晋,为晋士师,子孙以职位为氏,遂为士氏。晋上卿士会佐文公,襄公,又灭赤狄有功,食邑于范,为范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步兵),遂为士氏,称士蒍,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士蒍后世大宗世代称士氏,士蒍有二子,长子士缺、次子士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会,是为范武子。士会后累迁至晋国正卿,封于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为范氏始祖。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复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士燮生范宣子士匄,善刑法,执政晋国。士匄生范献子士鞅,又为晋国执政。士鞅生子范昭子士吉射,因为前497年赵氏发生内乱,赵鞅杀死了中行氏的姻亲邯郸赵午,也作为中行氏姻亲的范吉射帮助中行氏和邯郸赵氏一起对赵氏进行围攻,但最终被四卿打败为赵简子所驱逐,范氏才退出了晋国政坛。此时,士蒍已是子孙满天下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的世家钜族之一。

  范传福《百家姓》范姓起源

  源流二

  出自楚国,以地为姓:楚国有范地,左传文公九年,有范山。

  源流三

  源于西南夷,出自晋朝末期林邑王范文,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晋朝时期,南蛮有林邑王(亦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范文。林邑,在汉朝时期为象林郡,“林邑”就是象林之邑的省称,其地境在占城一带(今越南中部地区)。

  秦、汉时期,林邑为象郡象林县地。东汉末期,象林功曹之子区连杀了县令自立为王,到公元八世纪后改称环王,公元九世纪后期又改称占城。其后王无嗣,由外孙范熊代立。范熊逝世后,其子范逸继立,称林邑王。

  史书记载,“林邑国民果于战斗,便山习水,不闲平地。四时暄暖,无霜无雪,人皆倮露徒跣,以黑色为美。贵女贱男,同姓为婚,妇先娉婿。居丧翦鬓谓之孝,燔尸中野谓之葬。其王服天冠,被缨络,每听政,子弟侍臣皆不得近之。”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中期(西元285年),复来贡献。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范逸逝世,由其辅臣范文继位。

  范文,原来是日南郡西卷县(今越南垣雍城)夷人首领菩跋摩的奴仆,为古安南土著夷族,原本不姓范。后来由范逸赐他名为范文,并将其故主人菩跋摩改称为范椎。

  范文从小就经常随商贾往来,曾多次进入中原地区,了解晋朝社会制度,后来到林邑王范逸的属地,教范逸“上国制、作宫室、城邑及器械。逸甚爱信之,使为将”,成为了林邑王范逸的重要辅佐大臣。到林邑王范逸逝世后,因无子,范文随即其位,成为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林邑王。

  范文自立为王后,把原来范逸的妻妾悉数关押在楼里,愿意转而成为自己妻妾的,就放下来伺候自己,不从者就绝其食,将其活活饿死。

  后来,范文率林邑国之兵攻伐周边的大小部落,如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乾鲁、扶单等诸国,然后将其兼并,最后拥众四、五万人。待势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范文遣使通表入贡于晋帝。

  至晋永和三年(公元418年),东晋王朝濒临灭亡,范文率其众乘机攻陷日南县,杀太守夏侯览,并屠杀居民五、六千人,然后奔九真(今越南河内顺化以北清华又安),让国人参观所杀人尸,并以其祭天。随后,又率兵铲平了原来自己为奴时的西卷县城,占据了整个日南地区。之后书告交州刺史朱蕃(今越南河内),要求以日南北鄙横山为界,割据地区势力。

  其后,中原大乱,五胡十六国战乱纷纷,谁也无暇再顾及林邑国之事,林邑国遂日渐坐大,这使范文一族逐渐强势,该支范氏族系不断繁衍壮大,成为今天越南范氏一族的主源。如当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副范家谦,就是范文的后裔子孙。该支范氏族人在历史上多有进入中国广西地区定居者,是今广西地区瑶族、苗族、京族范氏的主流,并有复归至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者,皆已经汉化为汉族。

  源流四:源于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博都哩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为女真孛术鲁氏,以姓为氏,满语拼音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满族范佳氏,满语拼音为Fan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清朝中叶以后约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改汉姓为范氏。

  源流五: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布利托天氏,亦称布勒多索夫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称孛术鲁氏(孛鲁术氏),以姓为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Bodu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布利托天氏多改汉字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源流六: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京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范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文化上流改为汉姓范氏,世代相传至今。

  范姓迁徙分布

  范氏是一个很大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六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范姓在尧为伊祁氏、在舜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

  先秦时期,范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区。秦汉时,范姓已经分布到、河北、山东、江苏等长江以北地区,随后进入江南地区。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 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 海阳县、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

  宋朝时期,范姓大约有6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苏,这四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江西、陕西,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四川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总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四川、冀豫、苏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范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范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范姓人口净减少了26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范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福建,这三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山东,这三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姓人口约占范姓总人口的20%,为范姓第一大省。全国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东南漂移,形成了浙苏闽赣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万,为全国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在全国的范围内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约占范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四川、辽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地区。范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晋豫鲁、冀京津、皖苏沪浙大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3%,居住了大约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东部、重庆、云南北端和西南、贵州西北、甘肃大部、宁夏南部、陕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东北部、广东大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8%,居住了大约18.4%的范姓人口。

  范姓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

  高平郡

  钱塘郡

  敦煌郡

  汝南郡

  河内郡

  山阳郡

  外黄县

  堂号

  南阳堂、高平堂、钱塘堂、敦煌堂、汝南堂、河内堂、山阳堂、外黄堂,都是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后乐堂、芝本堂、鸡黍堂、永思堂、崇本堂、敦本堂、积善堂、忠恕堂、经义堂、逵道堂。

猜你喜欢:

1.2017中国百家姓排名榜

2.2017百家姓排名大全

3.百家讲坛百家姓张姓

4.百家姓排名大全带拼音 2017全国百家姓最新排名

5.百家姓排名2017年排名

中华百家姓范姓的起源

范姓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51位,约有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36%。中国范姓一支迁居越南,现今范姓已是越南第四大姓,占越南总人口的7.5%,约678万。接下来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华百家姓范姓,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范姓起源 范,在汉族文字学专著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中华百家姓董姓的起源
    中华百家姓董姓的起源

    董氏是一个典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九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二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 中华百家姓陈姓的历史发展
    中华百家姓陈姓的历史发展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接下来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华百家姓陈姓,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陈

  • 中华百家姓蔡姓的源流
    中华百家姓蔡姓的源流

    蔡姓在宋版《百家 姓》中位列第155位。截至2013年,当代蔡姓总人口达到552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6%,人口总数在中国姓氏中位列第44位。下面学习啦给大

  • 中华百家姓之邱姓的历史发展
    中华百家姓之邱姓的历史发展

    邱姓一般认为是由丘姓避讳而来,最早一支丘姓源出姜姓,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支孙/子孙)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接下来学习啦

2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