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百家姓>

中华百家姓之王姓的来源

时间: 蓝俊22 分享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百家姓之王姓,希望大家喜欢!

  王姓的来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他被废后名声依然不减,心忧国事,才识过人,能言善辩,名声远布。其后人也因他曾是灵王太子的缘故而改姓王氏。太子晋的后人战国秦汉时有大将王贲、王翦、王离等,开创了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两支后来都发展成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

  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也有一种说法是,魏昭王公子信陵君之后,在秦灭魏后逃于泰山,时人因其为王族,称王氏。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说:"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国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国运每况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纣王昏庸无道,他不满于时局,多次犯颜直谏,最终不被纣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为了国家,杀身以成仁,被后世誉为忠于祖国的楷模,并与同时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称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杀后,就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附近,亦即今卫辉市城北15里比干庙村旁。他的子孙在他罹难后,世代居住在今卫辉淇县一带,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改以"王"字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为他们居住的卫辉一带原由汲郡管辖,因此又被称为汲郡之王氏。

  3、出自姚姓,为古帝王舜帝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因出古君王舜后裔,世为王姓,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父姓和地姓的姚为氏,称为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中国官方史书《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

  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5、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

  如战国燕太子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①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②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③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王姓是华人名义上的十大姓之一。 王姓的由来很复杂,除了一些原来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为王姓。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有曾经为王、称王、称帝的人和后代把自己的本来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为王姓,也有当上大官和有当官、称王、称帝意图、王族、皇族、被赐姓王的人把本姓改为王姓,王姓的由来很复杂。部分王氏为姓,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族之后”。

  6、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①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②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③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钳耳氏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⑤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⑥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⑦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

  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7、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8、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王姓迁徒分布

  秦汉时期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

  两汉时期

  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

  魏晋南北朝时期

  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

  隋唐时期

  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

  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

  宋明至今

  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

  元末青州乐安王氏的绝大多数人,迁出乐安分布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以王奉先为开基祖杀驴王氏)。尤以山东北部几支人才辈出,成为名门望族。

  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

  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王姓是全球华人字面名义上十大姓之一。

  2007年新华网北京4月24日电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字面名义上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王姓郡望堂号

  郡望

  郡望共有21个,分别是太原郡、琅琊郡、北海郡、东海郡、高平郡、京兆郡、天水郡、东平郡、新蔡郡、新野郡、山阳郡,中山郡、陈留郡、章武郡、东莱郡、河东郡、金城郡、海汉郡、长沙郡、堂邑郡、河南郡。

  堂号

  总堂号:太原堂

  分堂号:槐南堂,三槐堂,渭北堂,半仙堂,六和堂,玉冰堂,三白堂,大本堂,五教堂,仁安堂,正义堂,世贤堂,世德堂,四合堂,四柏堂,永承堂,永思堂,存友堂,仰德堂,亦文堂,交德堂,孝友堂,孝睦堂,两仪堂,利文堂,佑启堂,尚德堂,佩传堂,思孝堂,思植堂,保后堂,衍白堂,叙伦堂,冠南堂,素风堂,振趾堂,挹渊堂,恩义堂,恩荣堂,务本堂,梓荫堂,崇本堂,崇孝堂,崇德堂,惇叙堂,淮泽堂,斯美堂,敬爱堂,植三堂,植本堂,植槐堂,畲经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敦睦堂,敦义堂,槐秀堂,槐政堂,槐荫堂,槐德堂,嗣槐堂,爱敬堂,义德堂,源远堂,嘉会堂,辅德堂,齐寿堂,谷诒堂,馀德堂,馀庆堂,燕翼堂,燕誉堂,树德堂,兴仁堂,笃行堂,笃伦堂,笃亲堂,锡类堂,亲爱堂,环庆堂,礼基堂,双柏堂,镇楚堂,彝叙堂,怀德堂,继周堂,继兰堂,听槐堂(共90个)

猜你喜欢:

1.中华百家姓王姓的起源

2.2015中国最大姓氏

3.中华百家姓刘姓的历史发展

4.中华百家姓之陈姓的历史发展

5.2017中国姓氏排行榜

6.百家姓大姓王的传说故事

中华百家姓之王姓的来源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百家姓之王姓,希望大家喜欢! 王姓的来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中华百家姓之林姓起源
    中华百家姓之林姓起源

    林氏,林姓源于子姓,子姓源于姫姓。中华姓氏之一,现代百家大姓之一,在中国南方林氏人口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排在第一位。接下来学习啦小编给大

  • 中华百家姓张姓的起源
    中华百家姓张姓的起源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中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

  • 中华百家姓杨姓的起源
    中华百家姓杨姓的起源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

  • 中华百家姓吴姓的起源
    中华百家姓吴姓的起源

    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魏晋至隋唐的700多年里,吴姓得到巨大发展。宋朝时,全国吴姓有170万人,是当时的第八大姓。元明时期

27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