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乐器>

中阮乐器有哪些历史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中阮,次中音阮的简称,中国弹弦乐器,是阮族乐器里的次中音乐器。由琴头、琴杆、圆形共鸣箱、琴码和音窗等组成,有四根弦,二十四品。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中阮乐器有哪些历史,希望你喜欢。

  中阮乐器的历史

  阮的起源

  阮源于中亚,通过龟兹传入我国,在汉时称为秦琵琶,晋代阮咸擅弹此琴。

  汉时,有众多的马上乐器传入我国,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昆弥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当时称“秦琵琶”。

  现存的古代中亚豪来兹姆王国宫殿壁画上有阮咸,是公元4世纪的作品,说明阮咸源于中亚,通过龟兹传入我国中原。

  东晋(317~420)“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是杰出的音乐家,最喜弹奏这种乐器,他当时弹奏的已是趋于定型的阮了。由于阮咸善弹和当时社会对竹林七贤的崇尚,这种乐器一时风行全国各地,成为独奏、合奏或为相和歌伴奏的主要乐器。后来因为社会动乱,阮曾一度失传。

  在甘肃麦积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画上,可以见到阮的造型与现在的形制相似。

  阮的发展

  唐代以来阮的发展

  据《新唐书·元行冲》载,唐武则天时(684~701),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得铜器,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乐器相似。元行冲认为:“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之林,弦之,其声高雅,乐家遂谓之阮咸。”

  唐代的阮,有四弦、13柱,发展得已比较完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形象地描绘阮的音色纯厚圆润。如珠落玉盘那样悦耳动听。在唐代的《清商乐》和《西凉乐》中,阮咸也是主要的乐器之一。

  阮咸在盛唐时期流传东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还珍藏着一张唐代传去的螺钿紫檀阮咸。这张阮咸长100.7厘米,四弦、14品,在圆形共鸣箱的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有音窗,腹部是一副四人奏乐图。琴颈和琴轸上,都有螺钿镶嵌,在琴箱的背板上,更嵌出美丽的花枝图案,并有两支飞翔的鸟雀。其工艺之精细,造型之秀美,为后世所罕见。

  阮咸简称为阮,始于宋代。10世纪末,宋大家把阮咸由四弦增至五弦,但不称其为五弦阮咸,而称“五弦阮”,阮之名自此始。

  元代,阮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

  从中国音乐研究所收藏的一张清代阮看来,直到清代,阮仍保持着古制,音域只有一个多八度。在民间流行的旧式阮,则退化为两条或三条弦,即使是四条弦,也是每两条同发一音,音域很窄,音阶也不完备。

  阮在现代的发展

  建国后,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个声部,而自成一族。改革后的阮都为四弦,采用金属弦,调音方便,音域扩展到三个八度以上,音量增大。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在演奏技巧上,除传统指法外,还吸收了其他中、外弹拨乐器的技法,大大丰富了阮的表现力。

  1977年制成的双层共鸣箱中阮,是在加大的琴箱内增设一张较薄的共振板,把腔体隔成前后两部分。这种际音色圆润浑厚,音量明显增大。

  1979年制成的电扩音中阮,既保持了阮的传统音色,又丰富了发音的韵味。

  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无品大阮,在琴箱中的高音区支有一根音柱,由于降低了山口和缚弦的高度,琴弦距指板较近,便于演奏。它保持了大阮原有的音量,音色较为柔和,演奏上可借鉴三弦、琵琶和筝的抹、滑、揉、打、吟等技法,适于演奏流畅如歌的旋律,表现力极为丰富,具有动人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研制的新大阮,增大了共鸣箱和面、背板的拱度,加长了琴杆,面、背板的厚度由中央向四周逐渐减薄,面板里面粘贴“V”形音梁和周边挖“U”形槽,音孔改为对称的鸟形,造型美观,发音坚实、宏亮,音色纯厚圆润,显著增强了表现力,可供独奏使用。

  中阮的结构

  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琴头和琴颈是用两块硬质木料胶合而成,琴头顶端多饰以民族风格的雕刻,琴颈上粘有指板,指板上嵌有2 4个音品,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

  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在面板上胶有缚弦和开有出音孔。弦轴有4个,除用普通弦轴外,也可用齿轮铜轴。琴弦使用丝弦、肠衣弦或金属弦。

  制作阮,所用材料大致和琵琶相同。琴颈和琴身框板,还可使用椴木或杨木。面背板都使用桐木。指板用红木。弦轴可用红木、黄杨或黄檀等。琴身的圆度应准确,面背板平整光滑,琴颈和琴身在一个平面上,各部胶接严密牢固,音品间距准确,表面涂漆匀净、木纹清透。

  中阮的定弦

  各种阮的定弦及音域均不相同,在乐队中的作用也不一样。

  大、中、小阮以五度关系定弦,低阮以四度关系定弦。

  根据阮的大小可分为大阮、中阮、小阮三种,还有一种叫低阮。

  民间流传的阮,定弦很不统一。在民族乐队里,大、中、小阮都以五度关系定弦,它们分别为:小阮(C、g、d1、a1),中阮(G、d、a、e1),大阮C、G、d、a,低音阮以四度关系定为(E1、A1)、D、G。常用的音域是:小阮从C~a3,中阮从G~e3,大阮从C~a2,低音阮从E1~e。

  在这族乐器中,小阮是高音乐器,发音清脆、明亮,在乐队中常担任演奏曲调。

  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与秦琴相似,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旋律或描句,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

  大阮比中阮低五度,是次中音乐器,发音坚实、雄厚而有力,与西洋乐器大提琴相似,在乐队中演奏旋律时,常与中阮作八度结合,以加强中玩效果,流畅的琶音最适宜映衬抒情的旋律,演奏单音或和弦时,,能加强节奏、烘托出乐曲热烈奔放的效果。中阮和大阮,既适于独奏,也适于合奏或伴奏。在民族乐队中,常用来组成双音或三音和弦等各种音型,以加强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它常给二胡、板胡、笛子和唢呐等乐器伴奏。在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中,也常用到中阮和大阮。

中阮乐器有哪些历史相关文章:

1.西晋音乐家阮咸

2.小学五年级乐理知识

3.元旦联欢晚会经典主持词

4.器乐演奏会主持词

5.庆元旦联欢会主持词

中阮乐器有哪些历史

中阮,次中音阮的简称,中国弹弦乐器,是阮族乐器里的次中音乐器。由琴头、琴杆、圆形共鸣箱、琴码和音窗等组成,有四根弦,二十四品。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中阮乐器有哪些历史,希望你喜欢。 中阮乐器的历史 阮的起源 阮源于中亚,通过龟兹传入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柳琴乐器有哪些历史发展
    柳琴乐器有哪些历史发展

    柳琴,弹弦乐器。又称柳叶琴、金刚腿、土琵琶。汉族传统乐器。原流行于苏、鲁、皖等

  • 芦笙乐器有哪些文化
    芦笙乐器有哪些文化

    芦笙,是文山苗族的主要乐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奋进向上的精神支柱。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

  • 二胡有哪些历史起源
    二胡有哪些历史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二胡有哪些历史起

  • 月琴有哪些历史起源
    月琴有哪些历史起源

    月琴,汉族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

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