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三国以逸待劳的战役

时间: 蓝俊22 分享

  三国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战役,其中以逸待劳的著名战役就有淝水之战、夷陵之战等。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三国以逸待劳的战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三国以逸待劳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公元4世纪前后,我国北方,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王朝统治着;南方,由东晋王朝统治着。前秦国王苻坚一心想向南扩展,统一全国。

  公元383年,苻坚强迫征发汉族和各族人民当兵。他带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万向南进发,自恃兵多,并以为能取胜,曾骄傲地对部下说:“我拥有这么多的军队,大家只要把马鞭投在长江里,就可以截断长江的巨流”

  东晋宰相谢安派精兵八万人迎战,为了稳定军心,他邀请亲友一起游山下棋,以示镇静。

  东晋和前秦的军队在淝水两岸隔河对峙。前秦先是攻占了淝水岸边的寿阳县,之后,苻坚派部下朱序到晋营诱降。朱序本是晋将,被迫降秦,心还向着东晋。朱序同晋军约定了瓦解秦军的计划。东晋大将通知苻坚,说晋军准备渡过淝水会战,要求秦军向后退出一块空地来做战场。苻坚想乘晋军渡河的时候袭击晋军,就命令秦军后退。秦军里的各族兵士,阵势一移动,朱序又乘机在阵后高呼:“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兵士听到呼声,顿时如潮水般地向北方溃退。晋军乘势渡过淝水,奋勇追击。苻坚中了箭,单骑逃命。秦军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还以为追兵到了,昼夜奔跑,不敢停留。苻坚逃到洛阳,收集残兵,只剩了十多万人,损失的有十之七八。

  淝水战后,前秦瓦解。公元384年,鲜卑族慕容垂自己称帝,建立后燕。公元385年,羌族姚苌杀死苻坚,占据长安,自称秦帝,建立后秦。同时,其他少数民族贵族也纷纷独立,建立割据政权。北方又重新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三国以逸待劳的战役:夷陵之战

  刘备东征,无意荆州

  蜀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七月御驾亲征伐吴以雪荆州之恨,孙权求和落空。刘备击破陆逊、李异、刘阿等,占领巫、秭归,又劝降武陵蛮夷,附近各县以及五溪百姓皆倒向蜀国。此时出现一个问题,依《三国志》“夷陵之前”相关人物记载,可发现蜀军的行动到此为止,双方进入相持阶段,直至明年一月陆逊先动手(由此可见东吴准备充足),刘备才返回秭归,率大军压进。这难免要问了,其东征目的何在?若真想拿回荆州,当于七月乘胜追击且东吴大军未至,这不是最好的机会吗?何必送出半年时间让孙权麻痹曹丕,专于西线呢?两种解释。

  (1)无意荆州——

  其一、荆州交兵是沿长江作战,没有水军就没有立足之地,而蜀国水战主力皆在关羽手中,随着荆州被夺也全部丧失,那益州水军如何?刘备用之却抛在夷陵以西而“舍船就步”,足见薄弱。至于东吴则不必多言,其水战之盛为当时之最。

  其二、蜀军从益州向东存在优势。东吴长江防线(当时还未完成)的最大缺陷就是西部脆弱,只有联盟蜀国使其成为屏障,才能近乎完美。反之“屏障”成为“敌人”则对东吴极具威胁,但这无须多说,因为刘备没有曹魏那么多兵力,也不打算用水军保护侧翼,却跟东吴沿长江作战,还有何优势可言?

  其三、损兵折将丢地,严重损害了刘备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他取回荆州也吃不起,横跨荆、益只会两头遭危,曹丕、孙权更不会给时间让他慢慢消化。除非天降奇迹,刘备在短时间内国力猛增,足以站稳荆、益,但这太遥远了。

  所以刘备攻克巫、秭归,止步不前。若再往东就到夷陵(也就是西陵)了,这是荆州西面门户,刘备要是碰一下,就如同孙权敲永安(益州东面门户)一样,对方无法接受势必引发一场大战。刘备是英雄不是匹夫,他就是有再大的怒气也要掂量一二,到底要不打?敢不敢碰?答应偏向否定。

  (2)等候曹丕——

  虽然刘备半年不进军,但他并不知道孙权会成功麻痹曹丕,或许他还等着魏国出兵呢。如此一来,吴国两面受敌,蜀国形势大转足以弥补水军劣势,刘备就有可能将损失压制最小而夺回荆州。当然这只是我根据蜀不进军而做出的猜想,且存在漏洞:孙权两面受敌则必危,其若一蹶不振对刘备也没好处,因为还有强势的曹魏。以上总体来说,刘备“无意荆州”的可能性更大。

  (3)使吴军军民人心涣散,看着大军压境,而吴国屡战屡败,人心自然不齐。刘备想在此期间,使吴军内部产生矛盾,从而产生内乱。这样他就可以减少自己的兵力损失。

  以彼之道,倍施彼身

  起初,鲁肃借地给刘备以图天下三分,而刘备则以连续诈骗还之。孙权四次让步,第五次忍无可忍(下有补充),双方一番冲突又握手言和,划界分地。后东吴不宣而战,夺取荆州杀关羽。刘备怒而东征,孙权求和遭到拒绝。对东吴来说,得失巫、秭归都没多少意义,但家门口让刘备放了一群人马,还能安心睡觉吗?倒不如抓紧时间准备,既然已经动手就该破其主力,彻底粉碎刘备夺回荆州的念头,而后讲和才会实现,唇齿关系,联盟会再次降临。孙权正是如此。吴黄武元年(222年)正月,陆逊派宋谦攻刘备五处屯地,皆破之,斩其将领。刘备返回秭归,挥师东进。

  补:

  孙权第一次忍让——依《三国志 鲁肃传》载,借地之前。益州牧刘璋政治颓弛,周瑜、甘宁都提议取蜀,孙权派人询问刘备,刘备说:“我与刘璋皆汉室宗亲,希望能凭借高皇帝的英灵,辅佐朝廷。今刘璋得罪左右,我很替他担心,不敢顺从你的意见,望能宽恕他。若你执意取蜀,我当散发归于山林。”孙权顺其言。

  孙权第二次忍让——依《三国志 刘备传》载,借地之后。孙权派人和刘备商量,一起出兵入蜀。手下劝其同意,因东吴不能跨荆州有蜀地,蜀地可据为己有。荆州主薄殷观却说:“若为东吴做先锋进不能克蜀,退军之时必被其乘虚而入,则大事去矣。今可先许之,再以新得诸郡还没巩固为说法,称暂时不能兴兵,则东吴必不敢跨荆州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收吴、蜀之利。”刘备从其言,孙权只好打消念头。

  孙权第三次忍让——依《三国志 鲁肃传》载,刘备西图刘璋,以关羽守荆州。孙权闻之怒骂:“狡虏乃敢挟诈!”鲁肃跟关羽接境,彼此互相猜疑,界限划分不清,但他常以欢好安抚之,双方保持和气。

  孙权第四次忍让——依《三国志 刘备传》载,孙权听说刘备得益州,于是派人索要荆州。刘备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恼怒。或者依《三国志 孙权传》载,孙权听说刘备得益州,遂派诸葛瑾索要荆州诸郡。刘备拒绝说:“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还吴耳。”孙权很生气,说:“此虚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两者意思差不多,皆能看出刘备先前许过“得益州则还荆州”的承诺。再依《三国志 刘备传》载,孙权降低要求,改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孙权忍无可忍——依《三国志 孙权传》载,改要荆南三郡,刘备还是不给。遭到拒绝后,孙权直接任命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官吏,结果全被关羽赶走。遂向刘备宣战。

  蜀军兵力与连营

  刘备东征兵力不见于《三国志》,但裴注《傅子》有载,陆逊大破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傅子》可信度很高,其作者傅玄生于217年属三国时期,比陈寿大十六岁,年代更近。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所杀数目与蜀军总兵力不会相差太远,因为猇亭之战、涿乡之战、马鞍山之战全是大破,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由此支撑,先将其东征兵力定为八万,然后暂掷一旁,待分解蜀军各部,自有分晓。

  前部——张南军,依裴松之注引《魏书》载孙权表,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

  中部——刘备军至少三万。依《三国志 陆逊传》载,陆逊围攻刘备于马鞍山,蜀军“死者万数”。这个数字指其中部,因为冯习军四万余人在此之前几乎全军覆没。

  北部——黄权军兵力无载,于江北监视曹魏,保护刘备侧翼。

  南部——马良军兵力无载,负责进武陵招纳五溪蛮夷。

  东征总兵力——结合上文再加胡王沙摩柯(入蜀军前部)及后勤等,《傅子》八万一说可信,前部加中部 就已经七万了。

  刘备舍弃船只,陆路进军,连营五十余处分守险要。曹丕听闻对众臣说:“刘备不懂兵法,军队分散七百里安能击敌?”其实刘备连营是正确的,单说军事能力他比曹丕强多了。深入敌境当然要连营,再依《三国志 陆逊传》载陆逊火攻刘备,破其前部四十余营。由此可见,其军营有五分之四都扎在前方,哪里分散兵力了?反看曹丕千里之外,听闻蜀军七百里有五十余营,尚不知扎于何处,就敢乱下结论取笑刘备,这太武断了。

  另有《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得知蜀军布营情况,指其错误。这是典型的混淆视听,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价值,间接减少陆逊破蜀的技术含量,特意虚构这段内容,给三国爱好者制造“若诸葛亮在军中,刘备就不会犯错,陆逊就不会赢”的错觉。再强调一次,史实刘备连营无错,其兵败另有原因见下文。

  吴军兵力与后撤

  吴军兵力很明确,依《三国志 陆逊传》载蜀军东进,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拒之。

  陆逊后撤,把领土白白让给刘备,表面上是暂避锋芒,以逸待劳,但实际并非如此。若陆逊想守,根本不需要后撤,以五万兵力拒八万人没问题。可若想粉碎刘备军,那就不得不撤,否则就没有“乘流断围”的条件,单纯正面突破很难。撤军后,诱敌深入对峙于猇亭。那么,蜀军分守险要看似无懈可击的连营,就会暴露出薄弱环节——沿江。陆逊以退为进,巧借地势,充分挥发沿长江作战的水军优势,上演了一场大型歼灭作战。

  猇亭之战

  刘备以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各为别督,先派吴班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挑衅。吴军诸将欲击之,陆逊说:“此必有诈,暂且观察。”刘备料计不成,收回山谷中的八千伏兵。陆逊说:“之所以不采纳各位攻打吴班的提议,正是料敌有这般举动。” 陆逊上疏对孙权说:“夷陵是国家之要害,易得易失,失则危急荆州。今争此地,应使诸将同心协力。刘备违反天命,不守窟穴自来送死。我虽不才,凭借您的尊威顺势讨逆,破敌之日不远。观刘备前后用兵败多胜少,照此推论不足为惧。我本以为他会水陆并进,如今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局应无变化。您高枕无忧,不必担心。” 诸将对陆逊说:“攻刘备应在当初,如今他深入五、六百里,首尾相连七、八月,各处要害皆已封死,我军攻之必败。”陆逊说:“刘备狡猾,经历多事很有经验。进军初期他心思精密,不可与其抗衡。而今相持已久,刘备计穷,军队疲惫士气低落,破之正在今时。”陆逊攻敌一营,军败。诸将说:“你这是白白浪费兵力。”陆逊说:“我已知晓破敌之术。”依《三国志 陆逊传》载陆逊“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翻遍“夷陵之战”相关人物传记,都找不到类似于“风势正猛”、“火势蔓延”的记载。由此可见,刘备并没把军队扎在树林密集区域,再次证明连营无错。这同时也引出一个问题,既然火势没有迅速发展,那蜀军前部为何死伤惨重,诸将或降或死而不撤退呢?答案只有一个,陆逊用了两栖登陆作战,前后包抄。依《三国志 朱然传》载“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又《三国志 黄权传》载刘备“以权为镇北,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陆议(陆逊)乘流断围,南军(黄权在北,南军是指刘备)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

  说到此处,陆逊的全盘指令已经很明确了。其先命将士每人手持茅草准备火攻,再以朱然领五千人走水路,绕到刘备前部没有水军保护的沿江侧翼,登陆作战,断其退路。连营最怕切断,蜀军必定大乱。“一尔势成”,陆逊率诸军四万余人全线出击,前后放火,冯习军无处可退(漏网之鱼应在少数),四十余营破。此亦可见,没有水军保护侧翼才是刘备兵败的原因。尽管益州水战薄弱,可如果水陆并进,至少会对陆逊“乘流断围”造成干扰,冯习军就能提前做好准备,分兵拒敌不至于大乱。然而刘备却忽略了这一环节,以为陆军分守险要就能高枕无忧。

  涿乡之战、马鞍山之战

  陆逊继续向西,刘备合兵于涿乡决战,陆逊大破之。刘备西逃马鞍山,陆逊四面围攻,蜀军阵亡士兵以万计。刘备趁夜逃跑,火烧铠甲等阻断追兵,奔回白帝城。此次东征军资尽丧,兵卒尸体漂流,塞满大江。刘备惭愧愤恨,说:“竟被陆逊折辱,莫非天意?”

  徐盛、潘璋、宋谦等各自上表说刘备可擒,请求追击。孙权问陆逊,陆逊与朱然、骆统都认为曹丕聚集兵力,假指西蜀,实意在东吴。于是撤军,后曹丕果然南下攻孙权。

  折节容下

  起初,孙桓攻刘备前锋,军败被围于夷道,急求支援。陆逊不同意,诸将说:“孙安东与吴王同族,身遭围困,因何不救?”陆逊说:“安东有军心,且城池坚固粮草充足,不必担忧。等我计划实行,其围自解。”今破刘备果然如此,后孙桓见陆逊说:“之前怨恨你不发援军,时至今日,才知你筹划有方。”

  在抵御刘备时,诸将或是孙策旧部,或是王族贵戚,各个骄矜自负互不听命,更看不起陆逊。陆逊按剑说:“刘备天下有名,曹操所惮,今犯我国界是为强敌。诸位蒙受国恩,理应齐心协力除敌报国,怎能互不和睦呢?我本书生,国家之所以委屈各位听命于我,是因我略有可赞之处,能忍辱负重。各尽其职不可推卸,军令如山不可冒犯。”后破刘备,陆逊之谋,众人心服。孙权听闻说:“初有违抗军令者,你为何不告诉我呢?”陆逊说:“我深受国恩,竭尽所能也难以回报。而诸位将领,或心腹忠良、或国之猛刃、或功勋在身,都是帮助您完成大事的人才。我虽愚笨但私下很羡慕相如、寇恂,也想屈身容忍以成国事。”孙权乐而赞之,任陆逊辅国、荆州牧、江陵侯。

  瞬间移动?

  按《三国演义》的“规则”,东吴豪杰必遭贬低,其战绩不是歪曲就是抹杀,陆逊也不例外。罗贯中持笔挥洒虚构,让诸葛亮和赵云再度“进化”,说陆逊追击蜀军至鱼腹浦,被困八阵图自叹不如诸葛亮,后见赵云,陆逊丧胆退军。如果把演义当真,就会发现陆逊会瞬间移动,因为鱼腹浦在白帝以西,而陆逊在白帝以东,且没有西进,更没有到达白帝,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不会瞬间移动,怎么可能跑到鱼腹浦?是文学不是史学,小说当然可以捏造,罗贯中能让周瑜被诸葛亮气死,能让吕蒙被关羽鬼魂咒死,能让诸葛亮有点灯续命的魔法……还有什么虚构写不出来?然而他对陆逊的贬低倒并不严重,难得笔下留情。

三国以逸待劳的战役

三国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战役,其中以逸待劳的著名战役就有淝水之战、夷陵之战等。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三国以逸待劳的战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三国以逸待劳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公元4世纪前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战役是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战役是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战役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有两大战役。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战役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

  •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战役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战役

    中国古代发生过许多起战役,其中最著名的十大战役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 三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三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非常著名的,具体有哪些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以

  • 三国演义著名三大战役
    三国演义著名三大战役

    三国演义中,发生过三大重大著名的战役。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演义著名三大战役:官渡

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