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文物>其他文物>

64件禁止出国文物(6)

时间: 陈响897 分享

  51、刘胜金缕玉衣,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为岫岩玉制作,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整体主要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52、长信宫灯,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县陵山出土。灯体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重15.85公斤。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通体鎏金,灯体是一位跽坐掌灯、优雅恬静的宫女。中空,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此灯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堪称“中华第一灯”。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53、铜屏风构件5件,西汉,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现藏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朱雀屏风铜顶饰:立于屏风两侧转角的顶上。朱雀顶上有管状的插座,是用来插雉鸡羽毛的。朱雀昂首展翅,伫立在方座之上,全高26.4厘米,双翅距24.5厘米。其通体鎏金,自颈以下及双翅遍刻鳞片状羽饰,方座四面饰有火焰形纹。朱雀为汉代四神之一,主南方,以朱雀作顶饰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观念。

  人操蛇屏风铜托座:通高31.5厘米、横长15.8厘米。结构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两个大小相同的扁长方套筒组成的活页,可作90度展开,为屏风右翼障的下转角构件。下半部为力士托座,取自“越人操蛇”的传说。力士身着右衽褐衣、短裤、跣足。两眼圆瞪,眼珠外突,口咬一两头蛇。双手操蛇,双足跪坐夹蛇,五条蛇相互绞缠,玲珑通透。是两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的再现。原通体鎏金,并有黑漆绘线,现仅留斑点。

  蛇纹屏风铜托座:高23.4厘米、长46.45厘米、宽29.4厘米。是屏风正间两边的托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套筒,如“之”字形,用来套入屏风的柱、枋;二是支托,由三条相互绞缠的蛇组成,蛇体正中两面各伸出一个,以保持屏风的平稳。蛇是古代越人崇拜的图腾,由此可见这是一件有地方特色的器物。

  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通高33.5厘米、通长27.3厘米。是屏风两边屏障下的托座,原有鎏金。半蹲在托座上的蟠龙,昂首曲体盘尾,四足踏在由两条蛇构合成的一个支座上。两蛇各卷缠一只青蛙。蛙张口暴目,力图挣脱状。龙口大张,口内有一只两前肢攫住龙的口缘,头向前伸,好像逃脱了恶蛇的侵袭,得到龙的保护,状态安详。此托座将龙、蛇、蛙三者结合一起,是一件极具造型艺术之美的文物精品。蛇、蛙曾是古越人的图腾,而龙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蛇缠青蛙,龙踩住蛇保护青蛙,似乎在讲述某个传说中的图腾神话故事

  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高16.7厘米、宽56.3厘米、厚4厘米,两面造型一致,为双面兽形。双目圆突、高鼻、张口露齿、状若微笑。头顶出双角,两眉和耳后鬓发飘向两边,如三束飘带相互绞缠,正中和两侧各伸出一根圆管形插座,插入雉羽为饰。下鄂两侧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风顶横枋上。整器通体鎏金,兽面顶的双角、眉毛、卷云纹均用黑漆勾勒轮廓线,管壁上刻有顺序数目。

  54、角形玉杯,西汉,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通高18.4厘米,口径5.8—6.7厘米。口沿上微残,青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仿犀牛角形,中空。口呈椭圆形,往下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器身下部。杯口沿阴刻弦纹一周,杯身以浅浮雕和双钩法饰勾连云纹。纹饰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展开,纹饰绕着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由浅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为圆雕。在浮雕的纹饰中,还用单线的勾连雷纹作填空补白。器体轻薄,抛光琢制俱佳,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汉代遗作,在玉器史上占绝对重要的地位。现藏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55、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期晚段,197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墓出土。长37.5厘米,宽28厘米。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圆目长啄,昂首仰天。龙体之下有游鱼。人、龙、鱼均向左,以示前进方向。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整个画面呈行进状,充满了动感。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6、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中期晚段,1949年湖南长沙东南郊楚墓出土。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帛画长31厘米,宽22.5厘米,呈长方形,质为深褐色平纹绢,以写意手法绘人物及龙凤。画幅中是一位侧身直立合手祈祷的贵族妇人,身着宽袖长袍,细腰垂譬,神态虔诚,花袍上饰云状花纹,妇人脚踏一半月状物,似为龙舟,亦可释为弯月,妇人前上端绘有高颈昂首、尾翎卷翘、轻盈飘逸向上飞跃的凤鸟,与凤相对应处绘有伸脚卷尾、躯体弯屈、扶摇升腾的黄龙。根据当时楚国的习俗并结合文物考证,此画的妇女形象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题是表现龙凤引导死者即墓主人灵魂升天。人物合掌祝祷,神态庄重虔诚,处于静态;与动态的龙和凤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构成对比中的和谐。此画在丝织品上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7、直裾素纱禅衣,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重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禅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禅衣。纱,是我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它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密度稀疏,孔眼充满织物的表面,因而质地轻薄,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上乘的纱料,以蚕丝纤度匀细见长。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旦尼儿),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它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为国内所仅有,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的骄傲。这件纱衣应属于辛追,辛追是汉代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8、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棺椁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土夯实。

  彩绘黑地漆棺,长256厘米,宽118厘米,通高114厘米。黑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为梓木材质,斫木胎。内髹朱漆,其中棺内右侧板中上部朱漆上,用黑漆笔画草率勾出勉强成型的奔马和人物。外表以黑漆为地,用朱、白、黄、等色彩绘复杂多变的云气,云气之中,饰“仙人降豹”、“怪神操蛇”、“怪神弹奏 ”、“怪神射鸟”、“仙人静坐 ”、“怪神对奏”、“怪神骑马”等图案。值得注意的是,此棺纹饰与图案大都采用汉代新兴的堆漆装饰技法,云纹的轮廓线显著高起,因而立体感强,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

  朱地彩绘棺,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朱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棺为梓木,通体内外髹朱漆。外壁在朱漆上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颜色,绘出龙虎相斗、双鹿腾云、双龙穿壁,以及仙人、云气、仙鹿等,整幅画面充满海外仙山与神仙洞府神秘迷离的气氛,并以此表达吉祥升仙的主题。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9、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帛画覆盖在一号墓即辛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所绘以神、龙、日、月为主。正上方的神,人首蛇身、披发而坐,其蛇尾缠绕在他身下。神话中女祸、伏羲、烛龙都是这种形象,但传说中由烛龙镇守天门,这与天国部分正下方的两扇开启的大门相对应,所以他极可能是烛龙神。烛龙的左右身侧画着五只仰天长啸的仙鹤,这是代表长寿的瑞鸟,它们使天国呈现一片祥瑞的气氛。烛龙的右边有九个红色的太阳,里面蹲伏着一只黑色的类似于乌鸦的鸟,古人称之为金乌,是古人眼中太阳的精灵。这些太阳半隐半藏在弯曲绵长的蓝色扶桑树中,而这种传说中的神树是太阳的栖息地,它生长在东海,有几千丈高。烛龙的左边则是月宫的描绘,银白色的月牙弯弯如钩,正是月初的月象。其上有一只体形硕大的蟾蜍蹲伏着,口中还含着一颗可除百病的仙草灵芝。再上面是一只昂首腾跃的玉兔,它轻盈瘦长的身躯与蟾蜍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月亮之下,是一个美丽的女子轻舒广袖翩然而舞。烛龙之下,有两只展翅相对的飞鸟,长颈短尾,这应是楚歌中鸿鹄高飞举千里的鸿雁。其下,有两只兽首人身的怪物骑在神马飞黄上,手中牵绳,向左右飞奔,绳上扯着一个呈梯形的乐器——铎,振铎作响是欢迎升天之人的最高仪式。铎之下是两个呈倒形的天门,门上两旁是神豹两只和紧守通天大道的两位守门神—司阍,现在此二神躬手相立,恭敬作揖,他们和天国中所有的神、龙、瑞兽一起,正满怀欣喜地恭迎升天的老夫人。人间部分以华盖作屋顶,上有朱雀鸟作为装饰。华盖下是神禽飞廉,这只貌似猫头鹰的怪鸟专司引魂升天。

  飞廉之下则是老夫人生前的一幅出行图,这位体态丰腴的老太太,锦衣华服、环佩叮铛,形象高贵,正手持拐杖踽踽前行。老夫人身后有三个贴身的奴婢,身前则是管家跪送丰美的食物。但也有人说是炼丹的方士正献上长生不老丹,这是秦汉时流行的用汞等物质炼成的长生之药。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后悼念的场景,这些身着长袍的男人可能是其儿孙,他们面色青蓝,神色肃穆,尽显哀伤之态,他们头上的乐器磬也正在奏出悲乐以示哀悼。地狱部分有一个赤身裸体的地神——鲧,正平托着白色的苍茫大地,他的脚下踩踏着两条巨大交叉的鳌鱼,传说中只有鲧才能稳住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地府中更有面目狰狞的怪狗和双目圆睁的猫头鹰,它们虽不吉利,却能镇压地府中的妖魔不去侵扰老太太安静的亡灵。这是一幅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统一的杰作,它无处不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同时,这位出手不凡的画家,具有超神入画的画功,帛画的内容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天上、人间、地狱三部分的承接转合浑然天成,动与静的图案结合自然。而且,还综合运用了后代所说的勾勒法、没骨法等表现技法,既有精细的线条,又有浑圆的涂画,挥洒自然,不拘一格,真是严谨洒脱,奇变浪漫。因而,T型帛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60、红地云珠日天锦,属北朝时期,1983年青海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出土。长48厘米、宽28厘米。为锦幡残片,组织为1:1平纹经锦,图案以日天(太阳神)及狩猎纹为主,并织有“去”、“昌”等文字。此织物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十分珍贵。现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下一页更多精彩“64件禁止出国文物”

64件禁止出国文物(6)

51、刘胜金缕玉衣,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为岫岩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运往台湾的故宫文物
    运往台湾的故宫文物

    现在北京故宫余存文物,与台北故宫藏品简直不能相比,可以说包括北京故宫藏品在内的中国好东西,都让蒋介石运到台湾去了。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运往台

  • 1991年故宫文物失窃
    1991年故宫文物失窃

    因为珍贵,国宝几乎已经注定了与劫难相伴。前几年故宫珍宝的失窃案袒露在了广大人民的面前,人们纷纷议论。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1991年故宫文物失窃

  • 1959殷墟出土的文物
    1959殷墟出土的文物

    殷墟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珍贵文物,除人们熟知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外,还有大量的骨器、石器、陶器等种类繁多、精彩夺目的器物。下面学习啦小编

  • 越王勾践剑值多少钱
    越王勾践剑值多少钱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说说越王勾践剑值多少钱,

6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