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国学三圣>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

时间: 学康27 分享

  孔子不仅是教育家,更是一名政治家,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不怕艰辛去周游列国。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

  孔子主张为臣要“尽忠”。尽职尽责,奉公守法。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臣之忠首先表现在不忘恭敬,要“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子路》)恭发于外表,敬体现在做事,失去恭敬之心,则失人臣之体。孔子强调为臣者应克尽职守,努力做事,他说:“事君,敬其事而后食。”(《论语•卫灵公》)食为禄之义,君子出仕,先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事无倦,然后求禄,而不是把衣食俸禄放在首位。对待君王方面,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忠直之臣一要不能欺骗主上,事君以诚信;二要勇于匡君之过失,不要阿臾逢迎,知过不谏,忠臣要敢于犯颜但不是欺君。

  孔子强调为民要“诚信”,民信则国治。孔子认为“信”为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輗,辕端横木,用以缚轭驾牛,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车无輗軏,就不可以行走,人而无信,就不可以处世。人若有信,无论身处何地,都会行而无阻,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行,孔子则从修身方面教导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蛮貊之邦,指少数民族地区,州里,指教化施行之地。人以忠信笃敬为先,居未开化之地亦不妨;人无忠信笃敬,居开化之区亦无以立身行事。非但行事如此,在治国方面,人民守诚信更重要,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三者之中若不得已,先去兵,次去食,“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同上)孔子认为,民无食虽死,但死是人不可避免的,人若失去诚信,虽生而无以自立,不如死之为安。一国之民若多奸狡少信,国家绝无得治之理。可见,人民诚信为立国为政之本。

  孔子倡导德政,并非排斥法制刑罚,他认为“道之以政(法令),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论语•为政》)法制刑罚能制止人民犯罪,但不能使他们产生犯罪可耻的惭愧心,首先教化可以使人民知耻断恶。从这段话看,孔子对法制刑罚和道德教化功能认识很到位,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的确,法与刑是制止犯罪的手段,道德与教化才是避免犯罪的根本方法,如果人人都有犯罪可耻的观念,社会一定会太平安定。孔子主张在加强法令刑罚之外,更应注重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

  孔子在仁礼乐的主张

  孔子积极倡导“仁”。其核心为“爱人”,对统治来说,要爱护子民,施行“仁德之政”。孔子说:“节用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尊重人民的劳动,不浪费财物,《易》曰:“劳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为政者奢侈纵欲,就会伤财害民,所以爱民必先节用。让人民不失农时,各尽其力,各得其所,否则,虽有爱人之心,人民不会蒙受恩泽。为政以“仁”,就会老有所养,朋友诚信,少有所育,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老怀之。”(《论语•公冶长》)进而达到“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近者受其惠则悦,远者闻其风而来。居于上位的统治者能以“仁者”之心理国,以“仁爱之心”化导人民,社会必将出现大治的局面,孔子认为“仁”的浸润熏陶非一日之功,他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三十年为一世,圣王出现,亦需三十年化导方能使人民具有“仁爱”之心,无圣王兴世,所需时间会更长。

  孔子主张恢复“礼”。复兴“周礼”,重建秩序。对失序之国,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以正其位次。一国,如果君臣失序必然政乱;一家,如果父子失序必然违和。孔子从实际出发,认为治国须先“正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论语•子路》)孔子认为名正才能复兴礼乐,礼乐齐具为政才会不失其道。他还认为以“礼”为政,势所必然,“不能以礼让治国,如礼何。”(《论语•里仁》)制礼不能用以治国,礼又何用?孔子劝人“克已复礼”,他说:“一月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克制私欲、恢复伦常,孔子把“复礼”看成是“归仁”的重要前提。“礼”用之于个人修德,可以教人恭敬谦逊,明尊卑之分,知长幼之节。孔子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上行下效,君好礼则民亦好礼,人人以礼让为先,则国必治。

  孔子致力振兴“乐”。要以先王之乐影响世风,化导人民和美向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大伯》)这段话谈的是如何使人成才,诗以吟咏明善恶,礼以习之明辞让,乐以冶性情,荡涤邪秽。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言:“古人之乐,声音所以养其耳,采色所以养其目,歌咏所以养其性情,舞蹈所以养其血脉。”以此段文字来理解孔子“成于乐”三字,意义可明。孔子提倡高雅音乐,反对低俗音乐,他推崇舜时的《韶》乐,认为其“尽善尽美”,一次他在齐国闻《韶》乐,竟感“三月不知肉味”。他说:“乐则舞《韶》,放郑声。”(《论语•卫灵公》)因郑卫的音乐非先王之乐,主淫乱,他提出禁绝“郑声”。孔子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删《诗》正乐的工作,古时,《诗》三千余篇,孔子精选三百零五篇,皆弦而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他自述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如此重视音乐,非为耳目之欲,亦是由于政治教化之目的,他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音乐不仅在于钟鼓乐器的演奏,而在于对人施以中正和美的教育,音乐可以移风易俗,使天下归于宁静祥和。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不仅是教育家,更是一名政治家,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不怕艰辛去周游列国。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 孔子主张为臣要尽忠。尽职尽责,奉公守法。孔子说:君使臣以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_因材施教的理念介绍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_因材施教的理念介绍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当时被广为推广,孔子一直奉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

  •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_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启示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_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启示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有教

  • 孔子荀子的关系_荀子的故事
    孔子荀子的关系_荀子的故事

    孔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荀子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代表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荀子

  • 孔子义利观的内容_孔子义利观的意义
    孔子义利观的内容_孔子义利观的意义

    义,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孔子在很早时候就提出了关于义利观的思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义利观内容的相关内容,希望

3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