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资讯>历史文献>

《脉经》收集古代文献有什么意义

时间: 王燕648 分享

  《脉经》在编撰过程中收载并编集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内经》以下的经典和名家所遗。下面学习啦小编分享了《脉经》收集古代文献的意义,一起来看看吧。

  《脉经》收集古代文献的意义

  《脉经》在编撰过程中收载并编集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内经》以下的经典和名家所遗。例如第一卷的“平脉早晏法”出自《素问·脉要精微论》,第三卷每篇各段之后注名新撰为王叔和所撰,注明《素问》、《针经》、“张仲景”的是编集各书而成。第六卷分论五脏六腑脉证等,亦是收集《内经》、仲景等书编撰而成,第五卷收集的仲景脉法见于现传世之《伤寒论》中“平脉法”篇,具有纲领性。文为:“问日: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化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乘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缕陈,令得分明”。“师日: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藩,反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倏记,传与贤人。”其有关扁鹊之三篇绝大多数并不见于今本《难经》,但部分与《内经》相同,其中多有内难诸书所不及者如论平脉:“扁鹊日:平和之气,不缓不急,不滑不穑,不存不亡,不短不长,不俯不仰,不纵不横,此谓平脉”。“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中,部分内容与《内经》及后世怪脉、绝脉相类似,如以屋漏、弹石、解索、转豆、偃刀等为死脉与《内经》相同,火薪然等等,则与《素问·大奇论》相同,而虾游,鱼翔等则为后人之怪脉说所从出。其中亦有与《难经》相同之文但为数不多,如谓:“人病脉不病者生,脉病人不病者死。”见于今本《难经·二十一难》:“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日生,脉病形不病日死,何谓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难经》所解扁鹊之文或出自《扁鹊内经》,值得注意的是,此篇之后,附有“华佗仿此”四字说明此篇或为华佗所传。“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中内容很丰富,其中大部分是死证的诊法,言简意赅,有很多条文是精辟无伦冠绝古今的,随便举几条如:“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谓荣华已去,血脉空索。”以目黑衬出而白之严重,描写重度贫血如神。又如:“病人目无精光,及牙齿黑色者,不治。”此真肾绝之外候。又如说病人“发直”、“发如干麻”、“发与眉冲起”都是不治之证,及“掌肿无纹”、“脐肿反出”、“阴囊茎俱肿”、“尸臭”等都是死证等等,都非自古他书所传及。此篇内容,部分见子世传伪撰《中藏经》,但文字繁简次序前后及条文分合等皆每有不同,《中藏经》所录或别有所传或经窜乱是皆不可知。

  第七卷为《伤寒论》之选本,可不可诸篇,内容可证《伤寒论》诸本之误处很多,有些是至关重要的,不与《脉经》对勘《伤寒论》某些条文就无法读不可解。兹略举一二例,以见一斑,如:“病不可发汗证”中有:“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此分析热厥证非常明白,《伤寒论·厥阴篇》“前厥者后必热”误为“前热者后必厥”。前后文义既不属于热厥证之医理亦不通,遂不可解或致曲解。“病可发汗证”中有:“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此条《伤寒论》作:“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两者对勘《伤寒论》既误“解”为“谐”复多衍文支蔓杂透,使明白晓畅之文,竞致费解。又如《伤寒论·太阳篇》有:“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结胸本有烦躁之证此言为死候殊不可解,向为注解研究《伤寒论》难题之一。但在《脉经》中则作:“结胸证悉具,而躁者死。”结胸又兼不烦而躁之少阴危象不死待。可见于《伤寒论》之必不可解之文因《脉经》文字未讹,不烦言而解。校勘古书讹舛非常重要,然而医书,尤其是古医书,传本少,引证又有局限,故不同传本其意义又远比一般书籍重要得多。第七卷中似此等问题很多亦不胜枚举。

  第八卷、第九卷绝大部分为仲景论杂证,即今本《金匮要略》之内容,其中亦有若干处较《金匮》为佳。例如:“跌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渴则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今本《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消渴误作消谷。消渴而又小便不利,其水不得下泄势必溢,而为水肿,若消谷则不可解。又如疰病,《金匮》有:“夫瘗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脉经》第八卷则作:“痉脉来按之筑筑而弦,直上下行。”显胜前者,其下又有:“瘗家其脉伏坚直上下。”为《金匮》所无,又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脉经》则脘作管,犹为古人通段之遗。以上所举虽寥寥无几,亦可见其胜处。值得注意的是在《脉经》里还收录了《脉法赞》和《四时经》等古代资料,《脉法赞》文字虽不多,但很精要,王叔和将它放在第一卷曰:“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的开始部分,文为:“《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人病愈。”以下就是脏腑分部并有五脏之主穴位。《脉法赞》未知所出,但从司官之说,以官代表五脏又联系到穴位,正与《庄子》谓“五管”(管、官通)为五脏外候,并有代表该脏之意相一致,而世传《内经》中并无此种说法(《素问·灵兰秘典论》为六朝人作,中有十二官说与此不同),可见其来甚古,不在《内经》之后,另外除三关分部为王叔和所宗成为后世脉法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外,文中如肝心出左,脾肺出右云云一段亦为后来著作如《四言举要》等所引用,普追诵诸,影响很广。观其五官之说与针疗之法或亦出自“医经”一派。《四时经》于古精只见于此,日本人丹波元胤《医籍考》说:“《四时经》,盖《隋志》所载《圭部四时五脏辨诊色决事脉》一卷是也。”其内容较《内经》、《难经》等书象数色彩更为浓重当出于汉代,不可能再早,例如“脾胃部第三中《四时经》之文为:“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万物众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广。

  万物悬根住茎,其叶在巅,蛆蜚蠕动,蚊惧喘息,皆蒙土恩。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脉缓而迟,尺寸不同,酸成苦辛,大妙而生,互行其时,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尽可常服,土寒则温,土热则凉,土有一子,名之日金,怀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熏,遂弃其母,逃归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此谓冬时也。土亡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为池,走击皮肤r面目浮肿,归于四肢,愚医见水,直往下之,脾胃虚空,水遂居之,肺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没,下有荆棘,恐伤其身,避在一边,以为水流,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工医来占,固转孔穴,利其溲便,说通水道,甘液流,亭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气囡起,阳行四职,肺气亭亭,喘息则安,肾为安声,其味为咸,倚坐母败,湾臭如腥,土得其子,则成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在利用五行学说方而确较《内经》为复杂,但“福”、“恩”等非自然科学方而的东西,亦非《内经》、《难经》谁书所有,仲景于《金匮要略》中虽亦兼采五行诸说,但亦与此不同。《四时经》以“固转孔穴”为治疗,方法当是针刺等法,亦是“医经”一派,丹波元胤说是《三部四时五脏辨诊色决事脉》其言当有所据。

  《脉经》在第一卷等处引用了不少今本《难经》之文,但并未注明出自《难经》或扁鹊,《隋志》录《难经》、《新唐书》又属之秦越人,在王叔和时代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另外《脉经》亦有不少是正《内经》与今本《难经》之处,就不一一赘述了。《脉经》收载历代文献,原为撰次或节录以为脉法专著之一部分,即“述”的性质,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传古之效。王叔和《脉经》的著作从量上来讲大部分是述而不作的,他所“作的只不过是二十四脉规范、三关部位尺寸,及脏腑经络,脉证联系等,这部分从全书来讲,量虽较步,但它们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在主病的各部分王叔和的部分内容与前人之说撰写在一起了)。总起来讲《脉经》在收集古代文献上的意义为:

  1、丰富了《脉经》的内容。

  2、保存了若干古籍文献,可供学习参考校勘研究,具有史料意义。

  3、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说明脉理、脉法等,并使后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脉证关系,四诊合

  参的意义等。选录的形式说明治疗在脉书中不是重点(如只提到方名,而不盲药味,服法等),为后人论脉著作做出了典范。

  《脉经》对后世的影响

  《脉经》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大的。自《脉经》出来以后,脉法就一变而为王叔和的方法了,例如《千金方》论脉全文录取了第一卷二十四脉的脉名与脉形,《千金翼方》虽是正了革牢的问题,但脉名脉形原则上还是同于《脉经》的。可见自六朝至三唐两宋都直接、间接学用叔和之法,从大的方面来看无论是脉名,独诊寸口,分三关配脏腑的方法内容,基本上是叔和主张,既非复古亦不是另主一派。

  经过对伪《脉诀》的批判使《脉经》的影响更大了。因为在批判《脉诀》时最主要的武器就是《脉经》,从而表彰恢复了《脉经》,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脉经》本书的传习一直不广,但后人的论脉专著都实际是《脉经》第二手著作,所以至今脉法仍是王叔和的遗义,说明《脉经》对后世的影响不是名义的而是实际的,不是部分的而是全体的。从后人其不知有古脉法,就是知有古脉法,并有著作亦得不到重视或知而不言不去研究,至于褚澄的另一套方法亦无人过问,得不到承认,凡此种种,足见《脉经》影响之深与权威性之大了。但是尽管《脉经》对后世的影响是大的,但后人在《脉经》的基础上所做的新贡献和新发展却并不多,虽有某些进步,只不过零碎琐屑,重要的是没有在《脉经》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性质的发展。甚至一直有人在信伪《脉诀》的陋说,或《脉经》已经明的问题后人反而又出现了不应该有的错谬,这不能说不是脉学发展上的憾事,对于后世脉法来讲《脉经》虽有“荜路蓝缕”之功,后人却少发扬光大以造于精微之举。

  历代脉书多为迁就一般要求之通俗易懂读物。作为《脉经》的第二手材料而无重大前进与突破。尽管后世脉法是《脉经》的脉法。但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后世脉法的确有不理想的一面,这个责任不在《脉经》。这就需要今后的发掘研究探索前进,这不但会阐发《脉经》之学日造于精微,亦会使整个中医脉法日造于精微。

  《脉经》对后世的影响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脉经》是后世脉法的经典。使后人有法可循。

  2、《脉经》著成后,实践应用了一千余年,影响到医理、脉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起到发展祖国医学的效果。

  3、《脉经》以后的脉学书籍,绝大多数可以认为是《脉经》的第二手著作,故尔一般医家尽管有人终生未读《脉经》,他对脉法还是学的《脉经》之法。

  4、《脉经》以后虽有不少脉学专著,但在《脉经》的基础上只有一般的补充发展,重大的前进与突破还没有。

  《脉经》作为古脉法的结束和后世脉法的开始,它是沿用至今的后世脉法的奠基著作,在脉学发展上《脉经》是一个里程碑。

  《脉经》以后的脉法就是《脉经》的脉法了,后人虽有补充论述但不能出其范围,只能看作是《脉经》的第二手著作,至于古脉法,亦只作为参考选用,或赋以新的含义而成为后世脉法的一部分。对古代东西扬弃之多是中医学其他领域中仅见的。至于非《脉经》派的方法无论其水平高低,都没有被后世承认,故尔《脉经》对后世脉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独一无二的。

  由于某些原因在一定历史时间里《脉经》本身流传不显,但《脉经》一派的其他论述却占据着医坛,所以实际上不影响《脉经》的地位。后人对《脉经》的脉法,做到了继承,亦有一些发展,但重大的突破性质的发展却不够。将近两千年来《脉经》的脉法做为临床实用的诊断技术,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它已经蕴蓄了巨大的能量,加以整理研究,必将引起中医脉学的飞跃发展,甚至于可以带动整个四诊的发展和中医学的变化。

  《脉经》所收集保留的古代脉学及与之相关的医学资料,是研究脉法的重要参考,它们说明王叔和在学术上的统系和在脉学上的承先启后的意义,无论研究后世脉法的来源和了解古脉法的内容都是有意义的,同时这些资料作为古文献对中医学各方而的研究和实用亦都有其重要的价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今天见到的《脉经》已非原貌,最主要的是佚失了末卷“手检图”,再图恢复良非易易,这只能有待于可靠古本或原稿的再次发现。


猜你喜欢:

1.中国古代医学史论文

2.《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3.2017年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4.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

《脉经》收集古代文献有什么意义

《脉经》在编撰过程中收载并编集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内经》以下的经典和名家所遗。下面学习啦小编分享了《脉经》收集古代文献的意义,一起来看看吧。 《脉经》收集古代文献的意义 《脉经》在编撰过程中收载并编集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其中包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古代如何进行交通管制
    古代如何进行交通管制

    宫廷剧中最常出现的招牌 古代帝王出行,那么古代是如何进行交通官制的?下面学习啦小编分享了古代交通的管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交通的管制 宫廷剧

  • 古代朝鲜肃宗与张禧嫔的野史秘闻
    古代朝鲜肃宗与张禧嫔的野史秘闻

    一直以来,张禧嫔和朝鲜肃宗的故事都是朝鲜民间一个有趣的宫廷故事,那么与之相关的也使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朝鲜肃宗与张禧

  • 古代尼姑们的风流野史
    古代尼姑们的风流野史

    古代的尼姑又叫比丘尼,也是属于佛教的传教者,但是有的尼姑却在背地里干招嫖的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尼姑们的风流野史,希望大家

  • 关于马的典故都有哪些
    关于马的典故都有哪些

    马是古代重要的牲畜之一,拉车打仗都用得上,关于他们的典故自然也有很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马的典故都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关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