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公共危机方向硕士研究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高科技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入,公共危机由非常态变成了社会生活的常态。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危机方向硕士研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危机方向硕士研究论文篇1

  浅析旅游业公共卫生危机管理

  摘要:随着 旅游业规模的扩张,在过去的近30年里 中国成为了全球旅游业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但近年来爆发的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如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2003年的sars,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整个旅游业的 发展进程。因此,对于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如何预防、积极应对并有效管理成为了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旅游;公共卫生;危机管理

  旅游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的触角极大地延伸到其他各个行业,外界瞬息的变故都会牵动其敏感的神经。随着国际旅游大规模发展,到1996年旅游人数达到6亿人次,其中20%~50%的人携带或面临某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由于人口增长、大规模旅行和人类与 自然的更多接触使许多疾病产生或重新出现。” 2003年的sars危机就让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考验,我国多年来塑造的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打击,而我国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公共卫生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逐步开始了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如何面对各种难以预料的公共卫生危机,如何对其进行预防、控制、管理,将其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才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旅游业公共卫生危机是指由于各种对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害的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蔓延,而对全球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业造成损害和影响的旅游危机。

  其特征为,(1)危害性。旅游带来的大规模人员流动,使疫情容易在较大范围内爆发。(2)突发性。人们对它难以事先预知,危机发生后留给人们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有限。(3)不可控性。危机大多并非由旅游业自身造成,并对旅游业的各相关行业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业本身对其难以控制。(4)周期性。危机的爆发会有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循环。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对旅游者而言,客观条件的改变会导致其旅游行为模式的改变,并对其精神产生影响,使其对危机爆发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游览环境和居住环境等失去信心。对旅游 企业而言,危机会使大量旅游活动停止,导致旅游企业的设施和供给能力大量闲置,加之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特性,会使得旅游企业相对其他行业企业而言,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旅游者往往不会亲自认识和体验危机事件,而是通过接受外界的以负面报道居多的信息来对危机事件加以了解,对旅游目的地形成形象不佳认知,对旅游目的地今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尽管公共卫生危机对旅游业的危害确实存在,但面对朝气蓬勃的旅游业,各地的重点主要还是在于如何获得更多的旅游者和旅游收入上,很少将这一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总体来说整个公共卫生体系还很薄弱,旅游业公共卫生危机的风险仍然存在。加强旅游业公共卫生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我们现在刻不容缓的问题。

  对旅游业而言,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不仅仅是防止和规避危机,或者危机爆发后的进行被动的补救措施;它还包括了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时及时做出反应,针对危机爆发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使整个旅游市场从公共卫生危机中尽快复原和振兴。

  1.酝酿潜伏阶段——做好准备,弱化危机。

  这一阶段,虽然危机尚未爆发,但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业已存在的危机源经过酝酿后就会渐渐形成具有破坏力的危机。缓解公共卫生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危机应急预案,建立旅游者信心,是这一阶段的危机管理重点。

  2.爆发阶段——积极应对,及时救援。

  这一阶段,公共卫生危机事态急速 发展和升级,负面影响形成,社会和个体开始承受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虽短,但对整个旅游业的冲击最大,引起的关注和恐慌最强。针对所爆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做出准确、迅速的反应,对危机进行实时监测,追踪、评估、预测其危害与发展方向,开展危机应急及救援措施,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将物质和精神损失最小化是这一阶段的当务之急。

  3.消退和解决阶段——恢复与振兴。

  这一阶段,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消极影响逐渐减小,直至完全消除。因此这一阶段应注重开展产业振兴,及时 总结危机处理结果,进一步提升危机意识,把握住危机过后市场会进行调整的机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重建目的地声誉;同时,还应对先前的应急预案的效果进行衡量,定期回顾并及时修正、更新应急预案,切实建立起有效的公共卫生危机的防范机制。

  旅游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性和敏感性的行业,伴随着全球化、 工业化和 现代生物技术等的发展,人口的大规模移动,使得公共卫生危机产生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特别是2003年sars的肆虐给旅游业这个新兴行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正因为如此,旅游业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才被人们逐渐重视,而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又再一次使人们意识到公共卫生危机的危害性。因此,正确认识公共卫生危机,有针对性的做好应对危机的各项措施,是我们有效开展旅游业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 文献:

  [1]谷慧敏:旅游危机管理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侯国林:sars型旅游 企业危机及危机后旅游业发展新思维[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4(27).

  [4]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5]朱延智:企业危机管理[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

  [6]张骁鸣 戴光全 保继刚:从事件角度对sars进行“危机管理”[j].旅游学刊,2003(04).

  [7] edgell,d.l.,sr.tourism policy:the next millennium.champaign,il: sagamore,1999.

  [8] wto.world health. january-february 4,1997.

  公共危机方向硕士研究论文篇2

  浅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摘 要: 公共危机直接威胁到公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是人类面临的灾难。从运行机制的角度而言,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救治、恢复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危机、救治危机,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 预警机制 救治机制 恢复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危机事件的发生既有必然因素,又有偶然因素,完全避免不可能,因此危机管理本身具有战略性。如何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我认为应该从预警、救治、恢复等综合治理的高度,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我就如何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制谈谈自己的观点。

  1.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任何危机都是由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构成的,必然因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认知性,属于危机可规避范围,偶然因素则存在不确定性或者不可认知性,属于危机不可规避范围。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前提是完全掌控必然因素,合理预警偶然因素,这就对当今政府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样,如果做好危机预警工作,整个危机管理机制将成功大半。预警离不开各行各业专家队伍,因此预警机制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做好危机管理的预警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危机意识要求管理者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和平、发展的时期,抱着遭遇和应付危机状态的心态,预先考虑和预测可能面临的各种紧急的和极度困难的形势,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对抗困难境地的准备,预期提出对抗危机的应急对策,以防止在危机发生时束手无策,无法积极回应,而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强化危机意识。首先,我国的各级政府要从关系党和国家进一步生存发展的高度上认识危机处理的重大意义,做到“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同时,要从各种危机中汲取教训,从党和国家的兴衰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源头和制度上建立健全防范、制约和监督机制。其次,对公众而言,要改变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增强居安思危的预警意识,普及危机知识,让公众掌握应对危机的方法,提高危机意识。

  1.2进行危机监测。

  任何危机事件都有前兆,这就需要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设立专门机构对危机事件的前兆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潜伏的危机,以便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同时,根据监测情况,结合灾害发生的历史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对灾害爆发的可能性、强度、范围做出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告知社会公众,使其及时做好防范准备。一般来说,经济长期困难、社会结构失衡、贫富差距扩大、各种矛盾激化均是重大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条件。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一般利用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如果按照这两个标准,通过社会调查,发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贫富差距比较大,就有必要警示决策机构采取相应措施来防范危机发生。

  1.3编制应急预案,制订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

  居安思危就是不能等到危机发生后才开始被动地反应,而是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做好各种防范和准备。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就是由政府事先制定的在危机发生时进行危机控制和处理的组织指挥、行动方案、物质准备、通讯演练等方面的计划,由于它是以危机的发生来设想的,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应该包括:分析可能发生的危机状态;制定预防措施和危机时应采取的战略策略;确定可能受危机影响的公众和机构。制订危机反应和恢复计划时要注意,“危机计划应该是行动的真正灵活的指导原则”,“并不是单独描述行动或程序的死板教条”。所以,首先,在制订危机计划时,应全面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以避免计划的不完全性。其次,要将计划的原则性和执行计划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因为高度不确定性和无法预知的变化是危机情境的特征,所以计划应考虑到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最后,计划制订者要让计划执行者了解并理解计划,使计划在危机发生时真正成为危机管理的有效手段。

  2.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救治机制

  由于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因此危机一旦发生,就要求政府必须迅速做出反应,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危机处理领导小组,迅速展开工作,力争将危机损失降至最低。

  2.1进行危机决策。

  要对付危机,“政府中枢决策系统就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并且可以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在危机状态下,决策者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要么亢奋,要么保守。同时还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其风险性使得决策参与者的意见难以达成妥协和统一,有时还会出现巨大的分歧。因此,政府必须根据危机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迅速做出权威的决策,并强制性地执行。第一,这种决策需要一个最高的机构来进行,各级政府机构和部门按照最高机构的决策做出自己本单位、本部门的子决策,并严格执行。第二,这种决策是一种不同于程序化决策的非程序化决策,需要决策者迅速决断。当危机出现时,决策者应该在危机信息调查和准确的危机预测基础上迅速做出决策、稳定秩序,如果决策者优柔寡断、犹豫不定、过度分析,就会失去解决危机的宝贵时机,可能使危机迅速蔓延,造成更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事实上,人们关心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决策者对于事件的态度。

  2.2实施危机隔离。

  由于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演变迅速,因此必须对危机进行隔离,这样就可以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避免造成更大的公众心理伤害。世界各国都从“损失小利益,保护更大利益”的原则出发,对宪法中所确定的基本人权做出一定范围的限制,以达到更好地保护公民权利的目的。实施危机隔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危机隔离必须建立在正确信息的基础上。确立危机隔离的前提,是尽可能地收集各方面的危机信息,只有在准确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实施隔离和决定隔离的层次。第二,危机隔离必须树立“生命第一”的原则。在危机中我们要始终把危机事件对人的影响放在首位加以考虑。第三,在危机管理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之间设立一道“防火墙”,以保证政府其他部门正常运行。针对某类危机事件,不应该影响政府整体的正常运行,除非危机发展致使整个政府陷于无序、瘫痪和严重混乱状态。

  3.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恢复机制

  实现对危机事件发展的有效控制并不意味着危机事件处理过程的结束,还必须进行一些善后处理。亡羊补牢,在这个阶段政府应认真思考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重塑政府形象。如果处理不当,危机恢复期可能成为新危机的发生期。

  3.1恢复社会秩序。

  危机造成组织或社会整体或某一局部的失衡和混乱,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失去了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生活在高度的不稳定中。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后期要采取多种措施,尽快恢复社会秩序。第一,开展生产自救。如政府可以通过对受灾企业减免税收,弥补其危机损失,以帮助其迅速恢复生产。第二,建立和健全灾害心理援助制度。对社会来说,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人们对危机的体验会诱发一种复合性负情绪―――焦虑。所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社会公众进行心理辅导十分必要。

  3.2实行国家援助。

  国家援助是在传统社会保障之外,提供事前承诺与事后援助的一种新型制度性财政安排,它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危机管理中被广泛使用,实践证明它能有效克服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恐慌。所以,我们有必要及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援助机制,承诺对国民和境内的外国人在特定突发事件中受到的生命和财产伤害进行国家援助。

  3.3调查危机根源。

  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多元化的社会诱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是一定时期内,潜在的社会制度问题的外在表现。”因此,建立突发事件调查制度,由突发事件调查组从多方面、多角度探寻危机的根源,这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调查组在查明事件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应急措施、事故性质和责任的基础上写出危机事件报告和措施建议,并尽快公之于众。这样可以让民众了解危机真相,暂时安抚心理情绪,保证社会稳定,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消除危机做准备。另外,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技术、管理、组织以及运行程序上加以改进,避免以后类似危机事件的发生。

  公共危机是人类的一场灾难,它直接威胁到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要正视公共危机存在,居安思危、思则有备,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救治、恢复机制,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保护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时事出版社.2003.

  [2]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

  [3]普劳斯.决策与判断[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薛求知等.行为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1.公共危机方面论文硕士范文

2.关于公共危机论文优秀范文

3.有关公共危机研究论文

4.有关公共危机论文优秀范文

3217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