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心理学类 > 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范文

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范文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摘 要: 心理韧性是积极心 理学领域全新的研究 热点之一。以往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个人韧性特质与保护因子的阶段和关注韧性形成的动态过程阶段。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文章从心理潜能的视角对心理韧性的内涵予以新的诠释;提出促进韧性潜能实现的策略;介绍多种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并以心理韧性当前的研究现状为依据,阐述未来研究的 发展趋势:开展实证性研究、注重生物学影响因素、扩大研究领域、实施干预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韧性;策略;评估;现状与趋势

  心理韧性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西方一些研究者发现在面临同样的不利情境时,有些儿童和青少年能够显示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另一些儿童和青少年却不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这种逆境适应中的个体差异现象促使研究者们提出了“心理韧性”的概念。

  伴随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目前对心理韧性的研究扬弃了以往关注问题心理的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挖掘个体自我实现和各种积极的心理潜能。文章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心理韧性各阶段发展中产生的概念和机制模型;从心理潜能的视角对心理韧性的内涵予以新的诠释;提出促进心理韧性潜能实现的策略;对心理韧性的评估工具予以介绍;最后以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为基础,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 心理韧性的发展沿革

  1.1 早期(1970~1990)——探索韧性特质与保护因子阶段

  心理韧性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者的关注点聚焦在对韧性内在特质因子和外在 环境保护因子的探索上。此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有Werner、Garmezy、Rutter等[1]。

  Werner及其同事自1955年开始在夏威夷kauai岛进行的一项为期32年的研究成为心理韧性研究领域的先锋。他们发现三分之二的儿童在经历不利情境后仍然发展良好。与其他产生心理 社会问题的儿童相比,这些儿童身上存在一些相似的特质,包括女性、强健的体格、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能力强、包容、具有成就动机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较高的自尊。同时,Werner还指出温暖关怀的家庭环境和外部环境对孩子应对困境亦起到保护性的作用。

  Garmezy于1971~1982年间以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意向和信息加工障碍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儿童在日后发展良好并将保护性因素概括为三大类:人格倾向性、支持性家庭环境和外部支持系统。

  Rutter于1979~1985年间在城市青少年与乡村青少年中展开了一系列对比性研究。发现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在经历多种危险因素后仍然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韧性。这些青少年身上也表现出相似的积极特质,包括容易相处的气质、女性、自我掌控感、自我效能感、 计划能力以及与成人拥有温暖和亲密的关系等。

  纵观早期研究结果,心理韧性早期研究阶段集中探讨的问题是: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能够良好适应的个体与产生心理社会问题的个体具有哪些不同的个人特质和外在保护因子。与此相对应,该阶段提出的心理韧性概念主要为能力型概念或结果型概念。例如,Werner提出的特质型定义:心理韧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2]。Mastern提出的结果型定义: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3]。

  1.2 中期(1990~2000)——关注韧性形成的动态过程

  早期阶段的研究为探寻与心理韧性有关的内外保护性因素做出了贡献,但是这些保护性因素通过怎样的途径发挥作用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心理韧性研究发展的深入阶段,此时研究重点已转向关注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Kumpfer、Richardson等人在此阶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Kumpfer在社会生态观、系统观的基础上于1999年提出了另一个颇具整合性的心理韧性理论模型——“个人——过程——环境”心理韧性框架[4]。

  该模型不仅包括了外在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个体内部心理韧性特质因子以及个体的适应结果三方面;而且揭示了个体、环境和适应结果三者间起中介作用的动态机制。形象说明了个体、环境以及适应结果各自所起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型如下图1所示:

  Richardson在他的研究中对获得心理韧性品质的过程给予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这种获得的过程是一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选择的结果,并于2002年提出了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1]。

  该模型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三个层面,核心是动态平衡。当个体面临压力生活事件或多变情境时,会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来应对以保持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平衡状态。最终在有效应对不平衡的过程中获得和提升心理韧性特质,最终达到新的平衡。模型如下图2所示:

  如果保护性因素不足以应对压力和多变情境,那么就会产生个体的机能失调。随着动态平衡的打破,在意识或无意识领域会出现一种机能重组,并导致下面四种情况中的一种发生:1)心理韧性重组,即个体生理心理精神系统不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还在原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2)回归性重组,即个体生理心理精神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3)缺失性重组,即个体在达到新的平衡态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一些动机、理想或信念;4)机能不良重组,即个体通过药物滥用、危险行为等来应对危险生活事件。

  对心理韧性形成过程的探讨促使韧性研究不断深入。此阶段对心理韧性的界定已过渡到过程型定义。例如,APA Help Center提出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在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5]。笔者认为,特质型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型定义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心理韧性的实质,其共性在于:其一,个体经历了不利的情境;其二,个体发展状况良好。

  1.3 后期(2000~至今)—— 心理韧性与积极心 理学的契合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积极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的兴起,心理韧性的研究迎来了崭新的一页。在拥有整合性的心理韧性模型之后,研究者们开始探究新的课题:个体获得身心平衡的心理能量从何而来?现阶段,心理韧性研究的关注点正逐步转向人性的积极面,试图用人类的天赋潜能和积极力量解释重组心理韧性的心理能量。该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心理韧性动态模型的构建和提出[5]。模型如下图3所示:

  该模型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天生潜能。青少年在 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学校、家庭、 社会和同伴群体等外部保护因素,即上图中所呈现的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则会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外部保护因素促使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得到满足,进而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体特征,也就是上图中的心理韧性特质。这些心理韧性特质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现阶段,心理韧性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应内外 环境并保持良好动态平衡的需要,都会受到这些需要的驱动。心理韧性从根本上说,来自个体不断成长发展的积极力量。笔者完全赞同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学相契合的观点,认为应该从心理潜能的视角对心理韧性予以界定:即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下促使其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调动一切保护性资源实现良好适应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潜能。

  纵观心理韧性30多年的发展沿革,从特质型定义、结果型定义、过程型定义到潜能型定义,逐步体现了一种融合的思想。过程型定义本身就包含了特质型和结果型定义的内涵,心理韧性的形成过程就是积极特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达到个体对不利情境良好适应的结果。潜能型定义则深入挖掘了韧性形成过程的能量来源。不同类型的定义见证了随着积极心理学时代的到来,心理韧性研究不断深入、人类社会不断迈向积极的伟大历程!

  2 心理韧性潜能实现的策略

  心理韧性作为个体积极调用保护性资源应对不利情境、追求自我实现的一种心理潜能,其实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心理韧性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正如积极心理学所崇尚的:心理学研究的关注对象应是全体社会成员而非某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个别人群;关注点应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最终以达到促进个人、群体及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为目标。其实,每个个体天生都具有一定的心理韧性潜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挖掘和培养。已有研究表明,促进心理韧性潜能的实现关键在于培养个体积极的韧性特质、建立良好的家庭及外部环境支持系统。

  2.1 培养个体积极的韧性特质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下,心理韧性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不再只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而是更加强调人在应对不利情境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积极的韧性特质是指个体内部有助于应对挫折情境、保证个体良好适应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自尊自信、对经历的认知和情感加工风格、自我掌控感、自我效能感、良好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 计划能力等都是有心理韧性的个体具备的积极个性特征。在培养韧性特质的方法上,比较著名的是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提出的“我有”、“我是”和“我能”策略。其中“我有”是帮助个体发现自己拥有的外界支持与资源,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我是”是帮助个体发现个人的内在力量,包含个人的感觉、态度及信念;“我能”是帮助个体发现和培养人际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创造力、恒心、幽默、沟通能力等[6]。

  另外,对心理韧性相关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和了解,有利于个体心理韧性的提升。对于学生群体,可通过 组织素质拓展训练、 专题讨论、逆境想象等团体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学会各种生活技能、交往和沟通技巧、合作能力、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最终以一种积极的信念指导自己行动,把应对不利情境当作促进自己成长的契机,培养自己坚强的人格。 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认识自我、建设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成就感等积极心理体验,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这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实现心理韧性潜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建立良好的外界支持系统

  相对于个人心理韧性特质的内部保护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的外界支持同样是促进个体韧性潜能实现的力量,对于个体在不利情境中维持积极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通常,人们把这些外界支持的力量统称为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父母、亲友、学校老师和同伴以及社会团体等给予的物质和情感支持。社会支持不仅指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还包含个体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和利用程度。因此,必须首先为个体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保证个体拥有可调用的资源。

  在家庭中,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积极关注、民主型教育、理解和无条件接纳、与父母建立起的亲密关系以及父母与子女的交往过程都是帮助个体培养韧性特质、实现韧性潜能的重要条件。如果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满足其安全、归属与爱以及尊重等多种心理需要,就可以使个体具有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信念,培养出自信和坚强的人格,在遇到挫折或不利情境时能够适应良好。

  在学校和社会团体里,教师的肯定和关怀、同伴好友的理解与陪伴、获得的成功或快乐体验等,同样对于缓冲遭受逆境和挫折后的抑郁心境,促进个体良好适应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良好的同伴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持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或社会机构可以通过组织人际交往、人际信任的团体活动来增强个体的归属感与合作能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学校和社会还要以“构建和谐”为宗旨,创造积极向上、安全健康的氛围,力争为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3 心理韧性的评估工具

  随着心理韧性研究的不断开展,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其量化工具的开发亦不断丰富。量表是目前评估心理韧性的主要工具,查阅已有文献,有关心理韧性公开 发表的量表达数十种。

  3.1 国外评估工具

  应用比较广泛的国外量表有Wagnild和Young的量表(RS)、Block和Kremen的量表、Connor和Davidson的量表(CD-RISC)[7]、 Friborg编制的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8]以及Sandra Prince— Embury编制Resiliency Scal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9]。

  Wagnild和Young的韧性量表(RS)应用最早,题目来自于对成功应对重大挫折的被试进行的访谈,包括个人能力(独立、自信、决心、控制感、坚持等)以及对自我和生活的接纳(适应力、灵活、平衡等)2个因素。

  Block和Kremen的韧性量表权威性较高,题目简约,这个量表因为题量少(14个题目)又可与其它人格量表一起使用而受到欢迎。

  Connor和Davidson的韧性量表(CD-RISC)已经在 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量表包括25个项目,涉及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精神信仰5个因素。

  Friborg编制的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影响也很广。包括43个项目,主要测量个体面对应激的保护因素。包括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家庭和谐度、社会支持、个人组织性5个因素。

  Sandra Prince— Embry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y Scal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内部力量,共三个分量表,分别为掌控感、关系感和情绪反应,每个分量表的项目是19~24个,用时较短,适合群体为9~18岁的青少年。

  3.2 国内评估工具

  目前国内的中文版 心理韧性量表主要包括于肖楠和张建新翻译修订的中文版CD-RISC[10]、李海垒、张文新和张金宝以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为基础修订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11]、陈建文和黄希庭编制的中学生 社会适应性量表,其中的一个分量表即为心理韧性(resilience):分为自控性、灵活性、挑战性和乐观性四个成分[12]。近期,胡月琴和甘怡群以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为基础通过访谈法开发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群体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27个题目,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五个因子[7]。

  在已公开 发表的心理韧性量表中,多是以心理韧性的特质理论或过程理论为基础编制的,目前还未见以心理韧性的潜能理论为基础编制的量表,这就成为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相信伴随积极心 理学不断深入 发展,心理韧性与之相契合的潜能观理论肯定会逐步发展成熟,相应的测量量表也一定会应运而生。

  4 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有关心理韧性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查阅已有研究文献共40余篇,大部分是对国外文献的翻译和整理。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而相应的实证性研究还很少。研究内容主要是对韧性的概念、影响因素、模型及作用机制的探讨。研究对象多是处境不利的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已有文献中仅有两篇对其他群体的研究,分别是曾军对广东地区企业员工心理弹性结构维度的研究和周璐璐对同性恋者心理弹性的研究 。伴随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已有研究者编制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韧性量表。在积极心理思潮的影响下,一些研究者已将心理韧性研究的关注点转向对个体积极潜能的挖掘,取代了以往探讨问题来源的模式。

  回顾研究的发展沿革是为了更清晰地展望未来。针对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国内心理韧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将着重以下几方面:开展实证性研究、注重生物学影响因素、扩大研究领域和实施干预研究。

  4.1 开展实证性研究

  任何研究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便会失去指导现实的意义。研究心理韧性的终极目的是帮助个体实现良好适应、不断发展自我。因此必须开展实证性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目前心理韧性的研究成果已为开展实证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实证性研究将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4.2 注重生物学影响因素

  以往研究多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作用,然而人的心理与生物因素不可分割,未来的研究要注重生理——心理——社会的交互作用。目前国外已有从基因方面考察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双生子研究,证明了基因对于个体心理韧性的重要作用[13]。未来可以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事件相关电位(ERP)等先进仪器,为心理韧性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研究资料。

  4.3 扩大研究领域

  目前已有研究多针对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涉及的研究领域如 经济困难、学业不良、疾病或不利家庭 环境亦是一些特定的领域。国外心理韧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已较为广阔。例如,Erin M.Mc Tigue,Erin K.Washburn,Jeffrey Liew研究了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坚韧性[14];Charles van Wijk以海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个性品质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今后选拔海员提供理论指导[15];Bruce W.Smith,Alex J.Zautra研究了易感性和心理韧性对于女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情恢复的不同预测作用,揭示了对心理韧性进行干预和培养的重要作用[16]。国内未来应扩大韧性的研究领域,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4.4 实施干预研究

  作为保证个体良好适应和不断成长的力量源泉,对心理韧性的培养和干预将会是未来研究 工作的重点。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从积极潜能的视角出发,今后在制定心理韧性的干预措施时要着重对个体积极潜能的挖掘、关注环境中发展性和保护性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Richardson G E.The meta 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3):307-321.

  2 Werner E.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5.

  3 Masten A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2002,56(3):227-238.

  4 Kumpfer K L.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The resilience framework.In:M D Glantz,J L Johnson.Eds.Resiliency and development:Positive life adaptations.NewYork:Kluwer Academic,1999:179-224.

  5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3):149-152.

  6 Grotberg E H.The international resilience project:findings from the research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Paper Presented at the 54th Annual Convention,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Psychologists,Banff,Canada,July,1996:24-28.

  7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8 Friborg,Oddg Eir,Hjemdal,et al..A new rating scale for adult resilience:what are the central protective resources behind healthy adjustment?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2003,12(2):65-76.

  9 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硕士学位 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0 Yu X N,Zhang J X.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with Chinese people.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7,35(1):19-31.

  11 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2):98-102.

  12 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心理科学,2004,27(1):2-4.

  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范文篇2

  谈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关于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作为“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①的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非常短暂的历史。漫长的过去体现于其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承认人性是善的,人类有能力辨别善恶是非,且具有从善去恶的理性能力,而其理论渊源则“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特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②。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积极心理学一词便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的最后一章的标题“走向积极心理学”中出现。

  由于此后的几十年,这个词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太多的注意,直到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APA)年度大会上,赛里格曼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并将此作为他任APA主席一职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这才使得积极心理学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而积极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则又推迟到了21世纪初,其事件是赛里格曼和M.西卡森特米哈伊联名在世界著名的心理杂志《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此后的2002年,由斯奈德和洛偑兹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一书的出版则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独立。而随着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的开通,为全世界积极心理学最新成果的发布提供了平台,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其一是在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主观体验的研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对未来)、愉悦与幸福(对现在)等;其二是在个体成长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包括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等;其三是在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建构的研究,探讨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宽容、具有职业伦理等的公民。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要善于挖掘人的积极优势,积极待人,努力创造个体发展的积极环境,从而使个体最大限度地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获得积极的发展和完善。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使得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消极心理,对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绝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硬件设备,并配备了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从近年所发表的有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论文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学生教育方面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纵观各教育和研究成果,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多,相应的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备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难以满足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再加上绝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配备得严重不足,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步履维艰。

  其二,现阶段,由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名校至上”“本科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很多自认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比普通本科院校门槛要低得多的高职院校,在入校那天起不自信、厌学、价值感失落、冷漠等消极情绪就已经伴随左右,对过去的不满意、对现状的不乐观及对未来的渺茫充斥着他们的心灵。但是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还是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对绝大部分学生所存在的严重阻碍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消极情绪缺乏关注和正面引导,从而造成很多学生从失去学习兴趣到失去人生目标,而最终自暴自弃。

  三、结合的意义

  以上提到,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使个体最大可能地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获得积极的发展与完善,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始终与“消极”相伴,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无法获得积极的发展。因此,要使高职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以积极的状态、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学习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剂不可多得的良药。其意义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心理学为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新的内涵。

  在心理方面,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但就目前各类有关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成果看,绝大部分研究者都局限于对少数“问题”学生(贫困生、心理异常学生等)的研究。由此可见,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视线完全集中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而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所存在着的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却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及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

  这种困惑势必成为限制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乐观、希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的一个心理学思潮”③,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以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为核心,使学生能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方面,通过幸福课、积极情绪体验团体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并将这种积极情绪延续到学习和生活中;在心理品质的培养方面,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及美德为目的,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增强学生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勇气。因此,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感悟幸福、创造幸福,从而肯定自我价值,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种对

  美好生活的感觉和衡量将不断开拓新的 教育视野,增加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2.积极心理学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新的评价手段。

  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一直是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的一件事,而在评价手段上更多地采用SCL-90或大学生人格问卷,这可以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筛 选,为学校的心理咨询 工作包括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参考。在两种问卷的调查中,会将学生从心理健康到精神疾病分为几类,并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处理意见。在此基础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更关注学生的问题,而对学生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则视而不见。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更是如此,对很多学生存在的“平静的绝望”未加关注,更不用说关心学生的潜能了。实际上,在积极心理学研究者那里,SCL-90只是作为“幸福感”的负面指标与评价工具来使用。因此,高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正面评价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 发展潜力,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促使学生发展。

  四、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包括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作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通过激发个体的积极力量为手段,以达到对各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让个体更加健康的目的,这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较传统模式更具多样性。

  1.以班为单位, 组织各种能体现各学生自身优势的活动。

  每个高职学生都可能具备不为人知的优势和潜能,只是因为没有机会展现而被埋没,以班为单位开展诸如演讲、文艺、竞技等等方面的活动,给学生以展现自身的机会,并在得到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同时,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其实不那么差或是自己的能力还很强,可以在某方面做到更好,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地挖掘自身的潜能,走向更加积极的人生。

  2.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采用积极手段进行。

  积极心理学认为,“治疗并非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④。在对少数出现的需要治疗或修复的学生进行干预时,采用积极的手段,尽可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潜力,运用其自身的优点和力量,来完成其心理问题的解决。这种干预方法是通过对被干预者积极力量的挖掘和培养,使之在积极力量提升后以抗衡和战胜自身的消极力量而进行的。

  3.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内容的院级公共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获取幸福的方法与途径。

  院级公共选修课是由学院组织开设的面向各专业学生的选读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 文化素质与修养,拓宽学生知识面以及发展学生多个方面的智能。通过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内容的选修课,讨论“如何增进你的幸福”“如何感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以及“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等问题,让参与学习和讨论的学生掌握更多的获取幸福的方法与途径,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品质,能从容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4.以增强学生积极主观体验为目的,定时举行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 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⑤,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对于应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数多而硬软件少的困境,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按照学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精心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主观体验与团体辅导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团体辅导活动,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积极的主观体验,以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使更多的学生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一种年轻的心理学理论,强调的是“建构优势与美德”⑥,它不只是要求人改正错误或缺点,还希望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生活的意义,而高职学生,较普通本科类学生,更容易因为对过去的不满意(他们称之为“过错”),看不到自己所具备的优点,从而导致对生活的迷茫。因此,将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对高职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和未来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3123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