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中等教育 > 中学创新教育论文(2)

中学创新教育论文(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中学创新教育论文

  中学创新教育论文篇2

  浅析创新思维与中学数学教育

  摘要: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学习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思维;中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2.1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2.2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3.创新思维与中学数学教学

  实施创新教学,创造活力课堂。是时代对教师的召唤。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从老师自己做起。因为有创造性的教师才会创造有活力的课堂。才会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3.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这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有了兴趣,才有了探究的动力;只有思维活跃,才可能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是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情景创设的难度要适当,应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才能激起学习兴趣,形成所谓"愤悱"状态,使思维活跃起来。

  3.2重视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让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从学法指导入手,注重"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3.3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又与一般思维能力是紧密相关的。是它们发展的更高层次,是一般思维能力的升华。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收敛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汪秉彝,吕传汉.“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报(自然科学版).

  [2]杨孝斌,吕传汉,汪秉彝.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

  [3]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325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