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政治学习方法>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文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同时也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文篇一

  [摘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起点和关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最终成效的评价依据。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的创新观念,努力树立主体间性的交往观,夯实积极有为的阵地进取观,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定位,为构建全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观念创新 主体间性 交往观 积极有为 进取观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和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与人的思想、人的文化存在状态以及社会意识、社会文化密切关联的一门科学,必须时刻随社会意识、社会文化以及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的不断变化而发生转变和更新。而观念创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与关键,不仅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机制、方法创新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最终成效的评价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更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是内容创新的基本前提

  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内容上不断创新。而内容上的创新又是与观念的创新相结合的,当前观念创新集中在以人文本的价值标准上,那么其内容体系也必然要在倡导主旋律的前提下架构,以人的发展为主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不转变、不创新,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不能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2.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是方法创新的内在动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讲究的是单向的理论灌输,批判性、说教性的方法,非常单一和乏味。在人的思维、文化不断变化和主体化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再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的创新观念来为教育方法的创新和转变指点迷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向着主动性、现实性和多样性的方向发展。

  3.思想政治观念创新是机制创新的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过程就是建立健全并贯彻、落实各项制度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是否得到创新优化,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性强、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特征,是机制创新的内在动力。”只有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从人们的观念和现实需求出发,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当应对社会变革的必然要求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来自思想政治教育自身问题和外部冲击这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只有观念创新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克服重重阻碍,以崭新的理念统领思想政治教育来迎接各方面的挑战。这是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惟一出路和必然选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首先,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观念中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对于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地位认识的缺失问题上。从教育者角度上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师道尊严的观念依然存在,教育者往往把受教育者视作改造对象,偏重于对受教育者灌输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要求道德品质,却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独立主体也有其自身主体性发展的需求。从受教育者角度上看,受历史因素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受教育者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存在着先天营养不良,抵抗力差,缺乏自我教育和自我选择的主体性能力,在大量混杂的信息中难以择良而用。一旦接触与教育要求相悖的信息就难以抵抗它的侵蚀。总之,教育主体性地位认识的缺失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理解的观念上出现了偏差。在社会不断变革,人对于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只有随着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达到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双赢局面。

  其次,当前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来自外部思想的不断冲击。西方世界的多种价值标准、各种思潮、观念和思想相互激荡,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和彷徨。更有意在瓦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思想不断侵入人们的思想当中,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西方的价值理念假借经济与科技实力作为铺垫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导致人们价值取向的不确定性,使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旋律受到了干扰和削弱;西方的各种思潮、观念和思想相互激荡、交流融合,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更为便捷的渠道和更有效的载体通过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商业渗透等方式,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大举入侵,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健全带来了强大的冲击。这要求我们在融入世界文化的同时,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侵略,不断更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使得人们在观念上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深信不疑,防止外部不良思想的入侵。

  二、应对来自内外因素带来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进行观念创新

  (一)树立主体间性交往观,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主体间性的交往观着重强调教育主体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理解、交流的关系。只有教育双方都持着这种主体间性交往观,才能在源头上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意识疲软问题,才能在根本上发展人的主体性,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主体间性交往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体现有三点:

  1.确立“主体间性”的目标理念,重新定位教育目标与功能

  教育中,教育者往往通过教育培养可以促进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人才,来满足社会上某些部门对某种特定类型的人才的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也不例外,他们作为国家观念、政策的代言人,认为为社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能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人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这是依据社会的需要得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目标。与此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对同样作为教育主体的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忘却了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关注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我们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要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在教育目标上定好位,教育目标的确立不再完全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是根据主体自身的规律以及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需求决定的。树立“主体间性”的目标理念,通过主体间的相互交往、交流达成共识,把社会要求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需求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双向互动,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实现教育整体目标。

  2.确立“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理念,注重促进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主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思想基础内在的需要,自己能动地选择接受教育的影响,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然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以其学术、权力上的权威压抑着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了受教育者依附于教育者,抛弃主体意识和创新观念,被动地接受既得知识和观念的局面。以人为本的主体间性师生交往理念旨在建立一种平等人格的基础上的教育双方通过自身主体性的发挥进行交往、对话,从而达到共识的主体间关系。这种师生观有助于培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个体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地受教育到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只有推行主体间性师生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达到人的主体性的觉醒,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确立“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解决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背离的内在矛盾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是现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会出现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背离的状况。首先,面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具有敏感性问题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地正确应用,往往过于强调教育内容的理想化、圣人化、理论化和规范化,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教育与生活脱节,使人们失去了辨别是非、寻求自己创造性生活的主体性能力。其次,从教育方式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是重理论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而受教育者的个性和主体性能力被严重忽视,使得受教育者知行脱节,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上也会以占有知识为主,成为即得知识的奴隶,不能把知识的优势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实际的行动,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 “工具人”。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上一定要树立“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现实经验的“养料”,关注和分析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现实问题,把国家社会的远大理想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统一。在教学方式上,提倡理解交流,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全身心的投入到对知识的理解中去,并在与他人交流心灵收获的过程中汲取更多的养分。通过教育主体之间灵与肉的心灵交往过程,使学生理解知识,理解他人对知识的理解以及他人为何对知识做出如此解释。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主体性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得以实现。

  (二)树立积极有为的进取观,警惕并回应外来思潮对我国主流思想的冲击

  当前社会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此起彼伏。意识形态的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将会去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时刻把握积极有为的进取观念,才能在外来思潮泛滥、人们价值取向模糊的意识形态领域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与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此之后我国便逐渐活跃于世界舞台。面对世界,我们不仅打开了经济的大门,更打开了政治、文化的大门。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源源不断涌入我国,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人民思想上的“西化”“分化”,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积极有为的阵地进取观,一定要做到不畏难,不“等、靠、要”,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排除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有所作为。

  树立“积极有为”的理念,就是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教育者的积极有为,最终是为了使教育对象树立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这是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关键,也是全球化时代的本质要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愈来愈多的人产生共识:“入世”带来的机遇也好,挑战也罢,最终都将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努力。能否把有利因素利用好,把不利因素影响减到最小,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积极应对,争取“入世”的先发效应,在政治上充分认识,在具体业务和技术上做好准备,真正实现“利大于弊”。“积极有为”是应对“入世”确立崭新的理念,应成为全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构建层面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引导教育对象确立积极有为的理念,学会善于把握机遇,勇于应对挑战,加快发展自己,利用全球化条件,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双赢。

  三、综述

  贯穿人类历史活动始终的创新精神,是人类历史之所以奔腾不息向前发展的不懈动力。“创新决定未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如何实现,都离不开创新。而观念的创新尤是创新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更新旧思想、破除老观念,应对新情况,树立新思维,才能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297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