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科学课教师论文

科学课教师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科学课教师论文

  科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打破了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将化学、物理、生物和地理等多门学科领域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融合在一起,不再细分各个学科,同时适当地扩展了科学、技术与社会领域的部分知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科学课教师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科学课教师论文篇1

  谈科学课教师观念的更新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小学阶段的“自然”课改为“科学课”,在名称改变的背后,还包含着很多更为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要求科学课教师要在观念上和行为方式上发生根本转变。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把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观作为教学目标,开展科学课教学。

  【关键词】 科学课 观念转变 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都在不断转变。小学阶段的“自然”改为“科学”课,这种改变不只是两个名字的改变,而是课程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有的教师对科学课的性质认识不足,在观念上没有转变,还在“穿新鞋,走老路”,按照“自然”课的教学思想、理念、方法进行教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课老师,我们必须在观念上和行为方式上都要发生根本转变,真正从“自然”到“科学”上去。

  1 科学课教师要学习《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与《自然教学大纲》相比较,科学课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扩展,更主要是观念的改变,它不仅包括了原来自然课的知识领域,而且十分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与过程。“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科学的目标,也作为学生研究学习的方式,它是科学课学习活动的核心和主要途径。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象科学家那样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增大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态度。

  2 科学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是科学课区别于自然课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科学课教师的观念应首先转变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来。

  2.1 改变对知识的过度关注

  教学时,我们不要老想着向学生传授知识,总担心学生对这点知识掌握了没有。例如在教学《物体沉浮》时不能始终去想孩子们对这些知识掌握没有,应注重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认识哪些物体是沉或浮,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等。让学生学会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激起学生探究的情趣和情感等。

  2.2 从观注问题到观注过程

  科学课是从问题开始,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却是科学课的实质。提出问题后,一定要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评价一个老师是上的自然课还是科学课,就要看你是否展开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溶解》时,按自然课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加快物质的溶解,再得出加快物质的溶解方法这一知识性的结论。而科学课中教学《溶解》,就不能只想到要让学生掌握这点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究,实践用多种方法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从而感知加快物质的溶解方法,让学生经历此项活动,激发探究的欲望,学会探究的方法。

  2.3 重视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

  科学课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中心,那么就不能只关心课堂上40分钟还要关心课外,学生的科学素养决不是只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了的,还要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课堂的保垒,冲破学校“围墙”。例如,科学教材中“饲养小动物”单元,要让学生自发地在课外进行饲养小动物,教学《生命之源—水》单元时需要组织学生课外观察家乡的水源,考察水的污染。《关心天气》单元教学时,需要学生课外记录每天天气情况,了解天气变化规律。

  3 科学课教师要转变行为方式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要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建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把我们的教学行为转变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上来。

  3.1 科学探究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方法

  学生的科学探究既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又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去获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目标,就是不只把“科学探究”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活动,作为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模式,同时,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既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最重要是让他们通过科学探究在精神上、思想上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所以说它是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先以问题开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纷纷进行假设,并亲自实验感受马铃薯的沉浮,再引导学生对马铃薯有时沉有时浮的现象进行探究,寻找事实证据和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最后形成结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和主要教学方法。同时,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这一过程,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理解。

  3.2 探究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

  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一节课或短时间内是完不成的。如果我们科学课的每节课都这样上,是不现实的。所以,科学课中提出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为主”,是把它作为主要方式,还要综合多种方法。例如:给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讲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信息搜集,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组织学生昆虫行为和外部特征、月相的变化、星空、植物等,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实验、进行各种专题研究、亲手做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组织学生进行辨论、交流会、竞赛、参观各访问,种植、饲养等,开展踩影子、玩手影、玩磁铁等科技游戏,通过多种手段欣赏珍稀动植物、美丽花朵、雪花、地形地貌、星空、航天船海等,开展植物造林等社会科学活动等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教学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科学课教学中,反复使用科学探究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发展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使他们更加喜欢科学课,更加喜欢科学,有一种小科学家心态,让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探究问题了,增强了学生的直觉和想象力、自信力,他们学会了探索一个未知事物的方法,使学生不但在知识、能力上得到提高,而且在情感、价值观上也发生巨大变化。因此,科学课教师要认真理解科学课程标准和基本概念,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成为一位合格的科学课教师。

  科学课教师论文篇2

  谈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素养

  【摘 要】小学《科学》课承担着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必须建立一支专职的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教育;教师素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为提高国民整体科技素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科学课程”。教育部在2005年要求全国小学3~6年级开设科学课程。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科学课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小学《科学》课承担着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必须拥有一支专职的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然而 近年来,我们先后承担多个有关《小学科学课开设现状与对策》的重点项目,深入县城、乡镇、村级多所小学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科学课师资存在诸多问题:1、师资严重紧缺;2、科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流动性大;3、高学历层次的专业科学课教师严重短缺,几乎没有。随便找个老师就教科学课,科学课教师不固定,临时性强,更甚的是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都是与科学专业毫无关联的管理阶层代教。

  针对以上情况,建立一支专职的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作为每个小学科学课教师个人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科学课教师。本人认为作为一名专职的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以下不同于一般教师的素质。

  一、要有坚定的科学教育事业心

  科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首先要有坚定的科学教育事业心。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科学教师只有对科学启蒙教育这项事业充满深厚感情,才能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才能有从事这项事业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们的教师对待科学教学要满腔热忱,一个满腔热忱的教师无疑会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和振奋,从而引起学生模仿好榜样或按教师的要求去行动;一个满腔热忱的教师可以把抽象的教材变成鲜活的生命,在实实在在的“搞科学”活动中与孩子们“同呼吸、共命运”,精心呵护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尊重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弯下腰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蹲下身来和孩子们一起养小猫、捉蟋蟀。

  二、要具有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

  科学教师需要有较为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即我们经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光要有“一桶水”,而且还要“长流水”。具体地说,科学教师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要有一定数量的、高于科学教材要求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科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常见的科学知识和现象,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学等领域的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通晓各个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给学生以恰当的启发,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发展的正确引导。除此之外,科学教师还要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科学学科主要教给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探究技能。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它们,从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三、要具有必要的教育�W心理学知识

  从科学教学实践看,科学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对科学教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小学科学课要求老师陪伴孩子构建知识和技能体系,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学具)”,把《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与周边自然环境、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转化为富有情趣的仿真探索活动、编导成富有情节的故事和游戏,和学生一起“搞科学”。因此,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认识孩子。虽然这需要花费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多的时间,但是,这是十分值得的。孩子会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发展到有条理的态度,从漫无目的地到选择性地提出问题,从毫无规则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从被魔力吸引到快乐地学习知识。

  四、要系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知识

  通过系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知识,教师能够全面整体地了解和认识小学《科学》课程,不断加深理解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现象,获取小学科学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与方法,学会运用小学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具备教案撰写能力,掌握探究――研讨等教学设计模式,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教学和科学教学研究的能力。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事业的个人情感。

  五、时刻重视学生人身安全教育

  安全第一,小学科学教学既包括利用各种器材动手的实验,又包括走出课堂与校园的实地观察,容易出现学生身体受伤的意外事件。因此科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学生人身安全问题。教师除了经常对学生进行课前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外,还要适时强调、提醒,确保学生安全。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应从以上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科学课教师。

  参考资料:

  [1]《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张红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2]《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刘德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6.

猜你喜欢:

3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