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中日小学教育对比论文(2)

中日小学教育对比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中日小学教育对比论文

  中日小学教育对比论文篇二

  《中日儿童教育观的对比研究》

  摘要:教育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世界上各国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水平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中日两国在社会制度、发展历程、家庭结构方面各有差异,但是都尊崇儒家教育,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由于两国人民思想观念、国家具体特点的差异性,使得两国在儿童教育观上呈现不同的特点。研究两国儿童教育观的差异性,借鉴他们优秀的经验,对促进中国的儿童教育很有必要。

  关键词:儿童教育;文化差异;交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125―02

  中国和日本在对待儿童教育上差异性很大,日本在二战后能够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对比两国儿童教育观,既能进一步了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也能在研究中给中国的儿童教育提供指导性的建议。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两国儿童教育观的不同,希望可以对国人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启发。

  一、中日儿童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性

  1.家庭教育观的价值取向不同

  “成才”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主导思想,大多数家长也是这样做的。每到周末各大培训机构生意火爆,有家长还将孩子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有文化课的、有艺体特长的、有兴趣爱好的,导致很多孩子在小小的年龄就感觉到很大的压力,而且这些压力都与学习有关。

  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似乎更注重礼仪教育,强调与他人相互协调的能力。日本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竞争能力、金钱地位、名次意识的期望值不是很高,家长常问孩子的不是成绩,而是在学校和同学、老师相处得怎么样,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孩子的表现怎么样,他们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如果说中国家庭教育观是“成才本位”,那么日本家庭教育观就是“他人本位”。不同的思想导致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观给孩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2.家长对孩子活动干预性差异

  中国父母受传统文化或者说是封建思想的影响很深,古代的“父为子纲”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种思想的影响还是在的。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把父母摆在权威的高度上,认为孩子就必须要在思想、行为,哪怕个性上从属于父母。在中国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父母总是想方设法去翻看孩子的日记,想知道孩子的交友等一切具体情况,甚至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在他们面前像个透明人,认为儿童不该有大人不知道的事情。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讲,这已经涉及到他们的隐私了,处于儿童阶段他们没有能力反抗,但到了青少年时期,家长继续这样干预他们的话,就难免出现叛逆性思想,甚至与家长对立。

  日本人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干预性不是很大,他们也不会偷偷地翻看孩子的日记,更不会强调孩子的交友范围,只有在孩子提出需要家长帮助时,才会有选择性地给出指导性意见,也并非强迫孩子必须要遵循家长的意思。日本家长对孩子活动的干预性较小,给孩子更多的个人空间,有利于孩子的创新思维、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3.家庭教育中养育观点的差异性

  家庭教育中的养育观是一个社会教育观的缩影,影响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儿童教育观。中国人普遍认为儿童抵抗力差,皮肤娇嫩,穿得少的话很容易生病。尤其是刮风下雨的时候,家长都会禁止孩子外出,而且穿得也比较多,即使这样孩子还是常会生病。有很多家长去医院看病时,医生明确说孩子消化不良等病症是穿多了热的,但是家长很难改掉这个毛病。

  而日本人认为,小孩子只有穿得少点才能更快地适应外界的环境,才能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才能增加皮肤温度的调解功能,从而提高抗寒能力,防止常见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生。两国不同的家庭养育观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是以防止为主,日本人是以适应为主,因此他们要求孩子更多地锻炼,对孩子后天的成长是比较有利的。

  二、中日儿童学校教育的差异性

  1.学校评价体系的差异性

  中国的教育最关注的是成绩,只要跨进了校门,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成绩就会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儿童也一样,他们必须要完成学校设置的相关课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孩子评价。日本的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来自多方面,并非是以成绩为主,相反他们对成绩看得比较次要。最关注的是学生的礼仪教育,见到老师、同学要有礼貌,不同课上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学生必须一丝不苟地遵从。此外团队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也是考查的重点,日本也有成绩的标准,但是他们不注重个人成绩,而是你在团队中的表现。另外,日本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注重连贯性、延续性和开放性,会将所学的知识都纳入考查范围。就像在公务员考试中,他们将《三国演义》的内容纳入考试范围,足以看出他们对知识要求得更加全面。

  2.学校教育的实用性差异

  目前中国的教育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到底有多少用处?走上社会后大多数人都觉得,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到了社会上可能已经落伍,需要我们从头再来。也有人说学校是打基础的,基础的东西都学不好,怎么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究竟该怎么做才是比较好的,也许日本的教育会给我们一些提示。以军训为例,中国儿童接受的都是最简单的站军姿、队形之类的训练,整个军训的时间也不长。而日本儿童的军训方式却不一样,不光没有家长的全程陪同,而且在军训内容上也和部队正规军训一样。比如日本儿童模拟战争时人员受伤的抢救场面,两个儿童全身军装用担架抬着伤员,一个女孩子模仿医务人员进行抢救治疗,而且是在雪天进行。

  可以看出日本儿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并非像中国一样注重形式。他们在校期间每一项活动及课程的设置都有明确的目的,都能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非因为受到太多的限制就走形式。

  3.培养目的的差异性

  日本的幼师及小学常会通过某些简单、有意义的活动锻炼儿童的意志力、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教育培养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在学校这个活动中心,以孩子乐于接受的娱乐形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个人处理事务能力、与团队的合作能力。

  中国的儿童需要在学校接受一系列的形式性教育,而忽略了儿童的天性,也忽略了儿童健康发展的延续性。

  三、中国儿童教育的误区

  在对比两国儿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性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儿童教育的误区:

  1.给予最多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中国父母总将孩子的一切都准备好,以致社会上说中国的孩子有个万能的父母。其实在儿童教育上不是我们给予了多少物质保障,而是我们创造了多少锻炼机会。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远胜于在襁褓中成长更有利。

  2.溺爱不等于关爱。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让孩子接受挫折的洗礼,从小养成“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

  3.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丢。日本将儒家文化中的礼仪教育延续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为什么我们不能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经过历史检验的,要是可以在儿童教育中灌输进去,对孩子的后天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研究中日儿童教育的差异,目的在于学习他国优秀的经验,对我们当前的儿童教育有启发性作用。正确对待我们的优缺点,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是当前儿童教育急需完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崇岳.中华文明形成的足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吴曼.家庭教育问题研究[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6(11).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彭丽荣.家庭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5]翟召博.家庭教育方式应该与时俱进[J].当代教育科学,2003(09).

中日小学教育对比论文相关文章:

1.中日教育对比论文

2.中日教育比较论文

3.中日教育差异论文

4.中日英语教育对比论文

266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