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毛概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梦想是一种团结的力量,它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彼岸。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毛概关于中国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毛概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篇一

  《对实现“中国梦”的若干探讨》

  [摘要]“中国梦”自提出以来,就成为了当前国民生活中讨论最多的词汇之一。但是,如果想真正地理解“中国梦”的实质,了解其现实价值和意义,还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来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外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的有效路径,为“中国梦”的全面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国梦;当代价值;实现路径

  中国国家主席在2012年参观国家博物馆时,第一次透过电视媒体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中国梦”这个词。在此之后的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又多次提到了“中国梦”,并阐述了其基本内涵:“中国梦”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可以说,加强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中国梦”的当代价值意义

  “中国梦”的提出,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道路和发展方向

  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即是将中国力量有机统一了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实践检验的一条能够真正实现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二)体现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不论在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梦”的提出,对正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国人们来说,就像一盏充满了自信、激情、奋斗和力量的明灯,不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未来发展的自信心,同时也是促进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尽快实现的推动力。

  (三)表达了中国人的心声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同义转换,它真实地表达出了中国人的心声。其中不仅包含着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振兴梦,也包含着每一位国人的住房梦、社会保障梦、医疗保障梦等实实在在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梦,只有通过人民的共同努力,为美好的梦想而不断奋斗,才能汇聚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力量。

  二、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挑战

  “中国梦”的实现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国际挑战和国内挑战,明确“中国梦”实现的外在环境,有利于找到最佳的实现路径。

  (一)国际挑战

  “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国家无端臆造出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会危害世界其它各国的利益,甚至对世界的稳定构成威胁。这种言论的提出对“中国梦”的实现产生了巨大挑战,也对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会导致“中国梦”的破碎。

  (二)国内挑战

  首先,体制改革困难重重。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在种种困难中,全国人民首先需要共同面对的就是关于体制改革的挑战。因为所有改革最终成功与否都是由体制改革来决定。体制改革是国民经济、科技、文化等所有其它领域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当前阶段,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处于非常艰难和关键的阶段,既有的利益团体不会坐以待毙,一旦触犯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中国梦”的实现就会艰难无比。但是如果绕开这些利益团体而改革,“中国梦”亦难以圆梦。

  其次,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甚至已经开始严重阻碍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当今社会的矛盾相比于改革开放初期要复杂得多,主要表现在群体冲突增多、矛盾形式多样化、矛盾包含的方面越来越广等方面。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不断激化,从而严重影响到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最终导致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振兴沦为一纸空谈。

  三、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径

  面对中国梦实现道路上的诸多挑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做,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前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国际问题的解决路径

  面对西方国家臆造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既不能始终停留在过去固步自封;又不能听信谣言而盲目自大,要增强与国际社会的的沟通交流,积极寻找能够消除这些负面言论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加强与各国之间对话,揭示西方国家提出“中国威胁论”的丑恶实质。其次,要让世界各国人民真正了解到中国是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以逐渐争取到世界上更多国家和民族的支持,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利影响。最后,我们要彰显国家气魄,主动承担大国责任,这样的举动不仅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更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反击。

  (二)基于国内问题的解决路径

  首先,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只有逐步完善这些根本制度,才能保障国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使得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经济发展。

  其次,要高度重视民生事业的发展。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中国老百姓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整体的竞争力和发展力才能达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只有发展民生事业,才能有效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构建完成。发展民生事业,具体就是要改革现有分配制度,提高国民收入比重,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福利,加大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大力建设“利民惠民”的基础设施等。

  最后,要构建低碳环保的节约型社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在逐步恶化,空气污染、水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接踵而至,自然生态环境已经不堪重负。基于这一现实,我们一定要将建设低碳环保的节约型社会摆上日程,将其列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加大科技方面的创新力度,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使社会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中国梦”是伟大的梦,其实现过程必然便随着无数机遇与挑战。我们要针对国内国际出现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过关斩将。此外,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梦”的实现机遇远大于现实挑战,这也预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终究会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孙发平,王亚波.论“三个必须”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4(05).

  [2]云大清.从群众史观视角解读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谢春涛.论实现中国梦与坚持中国道路[J].当代电力文化,2014(07).

  [4]卢玉.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实现中国梦想――从历史和传统文化角度解读“中国梦”及其实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5]张晓明.论通过“四个必须”实现中国梦的深刻涵义[J].大连干部学刊,2015(04).

  毛概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篇二

  《实现中国梦的思考》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研究怎样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保障基础。

  关键字: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障基础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4.075

  “”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讲话首次表明了中国梦的概念,而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新中国发展实践得出的历史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

  1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这个梦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因此,中国梦承载历史的厚重,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1.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我们的人民一直梦想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良好的教育、可靠的社会保障、舒适的居住条件、优美的环境,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可见,中国梦与人民的梦想是一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①

  1.3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表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机遇、进步。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2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的、合理的,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2.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历史所抉择、为实践所证明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本质,是通向梦想的路径。

  只有继续沿着我们经过三十多年探索所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并在实践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这条道路,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起步,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回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我们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我国进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中国克服了国内外各种困难,取得了辉煌成就,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全面概括,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标志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定型。

  2.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以来的中国,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理论方针政策、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无私奉献的执行力、深得群众拥护的亲和力。尽管当前中国共产党自身仍然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图享乐和奢靡之风,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党的自身建设并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来解决。  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梦是在中国历史和实践中萌发的,必将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越走越宽广。中国的历史和实践也造就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告诉我们,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遇到很多新问题、新困难、新矛盾、新挑战。从这样的国情出发,既要看到巨大成就,以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也要看到问题、困难、矛盾,清醒地看到实现中国梦的艰难,以勇敢面对挑战。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可能屡经政治风浪而稳如泰山,就难免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悲剧。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就没有近些年来财富的急剧增长,就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各行各业的发展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各行各业就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不会不断创造发展的奇迹,也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

  3实现中国梦的保障基础

  实现中国梦的保障基础需要保持三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一个制度,必须依靠一个群体,必须弘扬一种精神。

  3.1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国情,切合实际,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既体现集中又保障民主,为实现中国梦保证了方向,凝聚了力量。这一制度既注重公平又提高效率,为实现中国梦保证了群体的公平性,发挥了个体的创造性。这一制度既规范秩序又激发活力,为实现中国梦保证了有序永续的潜力,充满了万马奔腾的活力。因此,选择这样一套具有科学性的、符合国情的制度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

  3.2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充分体现了人民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当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践证明,人民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依靠人民,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胜利,今天,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自觉性,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因此,紧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3.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需要精神动力,当代中国的精神动力就是中国精神,所谓中国精神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魂。回顾我国发展历程,我们正是依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取得了今天的发展繁荣。因此,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注释

  ①杜玉波.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国教育报,2013-03-26.

  参考文献

  [1]李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

  [2]陈文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

  [3]桑学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经验[J].南京大学学报,2011(4).

  [4]李群山.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辨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3(5).

  [5]范朝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4).

  [6]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3(5).

  [7]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2).

  [8]张明.中国梦的特征、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4).

  [9]李君如.中国梦的意义、内涵及辩证逻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

  [10]吴元梁.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11]曲青山.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N].北京日报,第743期.

220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