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长期艰辛探索的根本成就,是指导我国走正确道路的方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篇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长期艰辛探索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总任务;领导核心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党的报告对这些问题做出言简意赅的阐述,这对于统一人们的认识、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艰辛探索实践的根本成就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时期,每一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90多年成就积累而成,是90多年各方面成就的集大成。它既是党所取得的全部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在内的其他一切成就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的时代强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0多年来,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三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是社会主义,它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以人民当家做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何处呢?党的报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征。由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上,特就特在其理论体系上,特就特在其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经历过很多艰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它包括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终极意义来讲,它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来,中华民族一切仁人志士的共同信念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潮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时代要求。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就要回答“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在60多年的建设实践中科学解答了这一问题。中国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任何照搬“西化”或者其他“模式”都无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在21世纪中叶,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之际,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1357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的那天起,就担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使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新时期,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在当代中国,“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4]262

  在新形势下,党经受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党情、国情、世情,承担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要确保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持领导核心,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依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5]6。为此,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篇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本文通过系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及两者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主题的转换,并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发展阶段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现代意义,包括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促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为社会主义在实践拓展中提供新路径、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四个方面。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现代意义,旨在重新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现代意义; 前进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十分有限,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化基础十分薄弱的时期。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历史性难题。这就有了一个在现实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正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的国情基础上,才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但不能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方案。在中国现实的社会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只能在现实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经验,依据时代要求,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来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其质的规定,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是其具体要求。从质的规定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从具体要求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进程和表现形式,同时还要反映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统一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联系的过程。我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推进于江泽民及其后继者,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活水,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活水的源头。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主题转换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19 世纪40 年代后半期到19世纪90 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也就是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1848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对此后50年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题的第一次全面阐述。《共产党宣言》集中论述的就是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被未来社会所代替,亦即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问题。

  (二)科学社会主义由革命实践为主转变为建设实践和改革实践迅速发展的阶段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以来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由革命实践为主转变为建设实践、改革实践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逐渐转换为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共存、交流和冲突、对抗中发展自身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同时,中国和苏联两党之间的裂缝已经显现,到60 年代爆发了公开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论战”,引发了对原来苏联模式弊端的揭露和反思,也引发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核心问题就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进而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而后再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市场化取向的思考,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借鉴、利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机制中的合理因素,包括吸收和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现代意义

  (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社会主义方法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社会主义价值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其中,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命题,是从最深层次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由社会主义方法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社会主义价值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并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

  (二)促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构建基础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基本国情,其理论支点是时代主题转换论和初级阶段论,其理论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实现了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即“产品经济论”的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空前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一些国家的探索和对历史经验的反思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因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产生,并将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进程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坚定我国人民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向世界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将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而成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范例,从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发展。

  四、结论及展望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的,在随后不到一个世纪的各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又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人类追求“理性的王国”的希望之所在。

  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只要真理不倒、正义常在,科学社会主义就将永葆青春;无论生产关系如何变化,只要人类的平等和人权得到尊重,科学社会主义就将能面对任何挑战;只要社会主义执政党始终教育人民和自身反对“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社会主义执政党将永远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阳光就会照射出来,理性的王国就会出现。(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秦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9期。

  [2]单淮:《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载《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3]梁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理论视野》2013年第4期.

  [4]赵明义:《社会主义论:基础理论在当代中国在当代世界》,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闫志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再认识》,载《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6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篇三:《试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确立的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经济制度以及包括各项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发挥了根本保障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征程中,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致关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并且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率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不断地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展现出的历史先进性、制度优越性和真正人民利益性,同时也要对制度的完善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还有待于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加以完善。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

  首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在这一进程中,既离不开道路作为实现途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同样也离不开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因为就国家制度而言,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要求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和社会的规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实际深刻认识的过程。实践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长期的艰巨的和纷繁复杂的历史任务。一方面要明确,制度一经确立,就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长期性和固态化,必须从根本上毫不动摇地恒久坚持,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会失去根本保障;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而且同样也需要制度创新,只有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地实现制度的完善,才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推进发挥根本保障作用。

  其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已经初步确立,中国正在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在看到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诚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些困难和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课题。要卓有成效地破解这些新课题,不仅需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也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使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根本保障,而且也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再次,,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客观要求。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和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顾周围世界,有的国家盲目照搬别国体制制度模式,不仅造成“破而不立”,而且还导致了经济停滞、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实践证明,,必须立足于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最大的具体国情实际,“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要深化改革,更加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迸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除了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原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实行。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深刻而又意义恒远的革命,澄清和剔除了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存在的各种偏差和谬误,使中国这样一个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思路上真正明晰,在对策措施上应对得当。

  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 发展的重要途径,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实现制度完善的内容。任何社会制度形态在确立的初期都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由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矛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在一定条件下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原来适应的东西在新的发展变化了的条件下又会变成不适应的东西,因而,希图改革能够一步到位,一劳永逸,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要看到,改革至今我国已步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意味着如果不适时地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无法真正得以实现;所谓改革攻坚期,意味着不能坐享以往改革的“红利”,只有突破纠缠交织源自于体制机制的各种改革障碍性因素和“瓶颈”,才能够使改革得以向纵深迈进;所谓社会矛盾凸显期,意味着在改革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面前,利益关系在调整的过程中不可能保障所有社会成员都均等地从中获益,因利益失衡而导致的利益矛盾甚至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进而导致对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和期盼愈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 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要求,“以更大的 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包括: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 税收制度。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 工作法治化。”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加快完善 文化 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 环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 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总之,致关重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客观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猜你喜欢:

1.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体会

2.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总结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800字精选5篇

5.浅谈社会道德论文3000字

278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