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毛概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毛概论文篇一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摘要: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探索,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极其宝贵的财富,对我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情;工业化道路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主要成就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先河

  为了“以苏为鉴”,毛泽东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一,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工业优先发展――八大二次会议的三个同时并举――庐山会议前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顺序,实际上突破了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弊端,走出一条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第二,走上一条不同于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他克服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弊端,提出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企业内部管理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等思想。

  第三,在分配方面也不同于苏联,兼顾各方利益。探索了所有制形式、人与人之间在劳动中的关系后,分配问题就摆在了毛泽东面前。他指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

  第四,突破了斯大林关于商品经济的认识,重视价值法则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步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存在的必要性:不仅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而且对于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济建设方针,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有:

  第一,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956年初,毛泽东就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到八大二次会议上总路线的正式确立,这一方针才被广为宣传和得到认可。遗憾的是,毛泽东这一正确的方针在“大跃进”时期,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得到全面地贯彻执行。

  第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核心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论十大关系》中的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三,勤俭建国的方针。他提出“要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发动一个增产节约的运动”,“在企业、事业和行政开支方面,必须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适当降低成本和造价,厉行节约。”

  第四,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他提出生产、生活同时抓,两条腿走路,不要片面性。”也就是要搞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因此,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各产业,搞好综合平衡、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毛泽东一贯重视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三)创造了一些正确的具体经济措施

  毛泽东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经济建设的有效措施。

  第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两参一改三结合”―是我国企业民主管理的指导思想。八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干部要参加劳动、工人要参加生产管理。

  (四)奠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到1960年,初步建立了我国的工业体系,也为以后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培养了一大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业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第三,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主要失误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和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现在:

  (一)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真正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工作重心要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但由于波匈事件的爆发、我国出现的局部动荡和少数右派分子过激的言论,毛泽东误以为既然我们党运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夺取了全国胜利,也可以运用阶级斗争去夺取建设上的更大胜利。结果把抓阶级斗争当成了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毛泽东认识到,要把我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他又想使我国早日摆脱一穷二白的面貌,迅速发展我国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跃进”运动,是毛泽东为发展我国生产力所采取的措施,由于脱离了实际、忽视了经济规律、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给国家带来严重损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三)脱离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注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绝对化,公有制规模越大、程度越高、生产关系越纯,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搞人民公社化运动,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脱离实际,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

  (四)忽略价值规律,错误批判“资产阶级法权”

  他多次批评了只讲物质刺激、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的偏向,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广大劳动者,强调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强调政治挂帅的思想。正因为这一错误认识,在分配上采用“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尽管毛泽东多次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而且这一思想也深得人心,但平均主义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受到了压抑,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莫里斯・迈斯纳著,杜蒲,李玉玲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戴开尧,胡石其著.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毛泽东文集(5)[M].人民出版社,1996.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毛概论文篇二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理论》

  摘要:邓小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理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出和解决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体系,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

  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基本理论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推动了这个基本理论的不断深化和日臻完善。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基本理论由于社会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时期,他们在以唯物史观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基础上,阐述了商品经济与道德的关系,特别阐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发展的双重影响。第二阶段是列宁、毛泽东时期,他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以计划经济为主实行有一定的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的道德建设进行探讨研究,既取得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些理论上和实践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三阶段即为邓小平时期。他把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原则和方针,为社会主义时期的道德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1]

  第一,辩证地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关系,确立既能调动人民积极性又坚持正确价值导向道德原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迅猛发展,邓小平非常清醒地看到商品经济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看到在实践上出现片面夸大物质奖励忽视精神作用的不良倾向。邓小平运用辩证法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的双重性,既要从道德上充分肯定,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逐渐消除其负面影响,在实践上确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那么思想道德也一定可以上去。这在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上第一次这样明确系统解决这个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建设确立了基本原则和实践方针。

  第二,第一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道德建设方针。针对道德建设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当区分先进性的共产主义道德和普遍性的社会主义道德,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他依据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广大群众的道德觉悟程度,明确地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对广大群众的普遍的道德要求。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是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要求。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才能连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邓小平确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基本理论的一个创新性的贡献。

  第三,科学地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经济上和道德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邓小平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经验,提出在经济上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他们带动和帮助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他说:“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效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又防止贫富悬殊差别,为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指出了一条正确而可行的途径。

  最后,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一代新人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和途径,具有开拓创新意义。邓小平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历史条件下,明确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具体标准。社会主义新人应当具备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两个方面,思想道德方面主要要具备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这是社会主义新人的首要标准,确保培养的正确方向。科学文化方面要求新人能够掌握和运用当代世界的最新科学技术知识,是发展生产力的主力军。邓小平还特别指必须对青少年开展理想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首先要求青少年做到“五爱”,并且在他们之中倡导高层次的共产主义道德,通过艰苦漫长的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可以培养造就一代新人。

  总之,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历史条件下创立的,分析研究了前人所没有分析研究过的问题,解决了前人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贡献是不言自明的,最突出的贡献或特点是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是一门行动性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邓小平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指导着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实践,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实践不断深入发展,这个理论也随之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建设的哲学[M].广东人民出版,200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毛概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概论文

2.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的论文

3.有关中国梦的2000字毛概论文

4.关于发展的毛概论文4000字

5.有关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

6.有关中国梦的3000字毛概论文

2246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