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大学毛概内容3000字以上论文2017

大学毛概内容3000字以上论文2017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大学毛概内容3000字以上论文2017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其政治觉悟的重要课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毛概3000字以上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毛概3000字以上论文篇一

  《邓小平发展观理论综述》

  摘 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回顾总结30年的成功历程,一条最根本的经验是: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改革和发展作为解决整个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类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手段,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一条改革、发展、创新的道路。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体系 发展 科学

  一、自觉实践邓小平理论,不断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邓小平关于改革发展的论述内容十分广泛,思想十分深刻。他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等等。这些论述是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认真学习和实践邓小平改革发展理论,发扬首创精神,以改革推进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十分鲜明特点的现代化建设之路。我国改革发展工作由农村至城市,由农业至工业,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不断推进,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1984年。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重大突破。短短几年中,我国经济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一阶段改革发生在农村,最大的亮点也在农村。我国农民在党的政策支持下,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我国乡镇工业的崛起,一开始就伴随着制度创新。1983年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引入乡镇企业,进行了全国著名的“一包三改”。正是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商品经济机制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推动了我国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到1984年底,我国所辖县(市)的工业总产值占当地工农业总产值的90%左右。

  第二阶段改革从1985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至1991年底。改革由农村引向城市,整个经济运行模式通过“双轨制”的方式,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的改革在城市展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我国农村成为“苏南模式”的重要发祥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派辉煌景象。农村在深化完善“一包三改”的基础上,1987年起在乡镇企业推行以经济承包制、厂长任期目标制、内部审计制为内容的“三制”配套改革,随后又提出“一调二改”方案(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革,深化内部改革)。同时,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内部调节机制,为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物质保证。这一时期,我国农村探索和实践了全新的农村工业化道路。流通分配领域、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改革逐步进行。在城市国有和集体企业中推广农村的“一包三改”经验,引进灵活的机制,增强了国有企业内在发展动力。

  第三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起至1998年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改革由过去侧重于突破旧体制转向侧重于建立新体制。在农村,冲破“苏南模式”的局限,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逐步引导乡镇企业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兼并、联合、拍卖、租赁、转让等多种措施进行资产重组,以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为核心,培育规模经济和企业集团。根据“抓大放小”的方针,加快国有资产的调整重组,在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以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改制转制。围绕“国际化、多元化、集约化、现代化”目标,组建了一批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经济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以培育大型商品批发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以及推进现代流通方式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建设也在加紧进行。

  1992年,我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建设。利用外资进入了从追求规模和速度为主,向注重质量、水平、规模、效益同步发展的新阶段。一些国际大企业大财团如东芝、松下、西门子等纷纷落户我国。

  第四阶段从1998年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势头依然迅猛,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深层的问题不断出现,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农村在完成乡镇集体企业改制、转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培育一批专业化、集约化程度比较高,经济技术优势比较明显的经济强镇,使之成为区域内具有较强吸引力、凝聚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探索和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开拓资本经营,开放型经济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全国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和机构撤并,大幅度减少了街道、乡镇和村数目,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我国成功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

  30年来,我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勇于探索、艰苦奋斗,敢于超越成功,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成功之路,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形象和地位不断攀升,其基本经验是: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根本着眼点,实现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持续快速提高。我国的改革创新,始终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设计方案,不搞花架子,不搞一刀切,不刮一阵风,注重切实效果,有重点、有步骤扎扎实实地推动各项改革创新工作。上世纪80年代,我国紧紧抓住发展乡镇企业这一历史机遇,快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进入90年代,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进入新世纪,把加快现代化建设与调整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高了综合竞争力。

  2.坚持市场化的基本方向,不断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我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市场经济的思想和办法来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推出设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举措,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重组作为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以此推进市场化进程,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运行效益。

  3.坚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本方法,认真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注重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农村和城市、工业和农业、经济和环境等各种关系。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强调加强环境保护,尤其是近年来重视和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合理利用资源,针对我国实际,注重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4.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基本观点,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社会形成改革进取的良好氛围。30年来,我国基层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许多多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好形式和好经验,全国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及时发现和总结群众实践中创造的典型经验,为群众办实事,妥善处理全局和局部、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努力使各项决策符合群众的利益、意志和愿望,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即支持鼓励一些地区发展个体私营及混合所有制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随着民营经济的力量快速发展壮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竞争力也由此不断增强。

  三、新经济发展阶段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实践

  进入21世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坚持邓小平同志改革发展理论,以解放思想为强大武器,从改革创新着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新举措。

  1.新型工业化。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体。我国要确立竞争的比较优势,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此,我国要把引进资本与引进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一是加快重点企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二是加快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同时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层次。三是按照沿江、沿路、沿湖的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和调整生产力布局,尽量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2.国际化。在新一轮利用外资过程中。一是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基地为着眼点,以开发区建设为主要载体,瞄准重点国家和地区,强攻知名跨国公司和龙头型企业,建设产业集聚地和科技“孵化器”,构筑产业链延伸的较高平台。二是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扩大对外贸易。三是引导实力较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建办境外非贸易企业,以此带动技术和产品贸易发展。

  3.市场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自主性骨干企业集团。二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壮大民营经济,重点支持一批私营企业集团和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加快政府职能转换,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改变以经济总量论英雄的政府考核体系,加强公共职能,推进全国整体全面协调发展。

  4.城市化。以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重点城市为目标,研究城市,发展城市。针对我国经济基础好,城乡差别不大的一些城市,统筹城乡规划。一是以城市现代化为主导,切实加强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二是推动城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导力、集聚力、辐射力的重点中心城镇,以此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三是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构筑四通八达的大交通网络,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党中央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出发,对发展问题提出的新理念,是与邓小平的改革发展思想一脉相承的。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坚持邓小平改革发展理论,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影响快速发展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很多。例如居民的消费进入了更高层次,供需均衡难度更大;商务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会上升,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存在向外转移的压力等等。加上原来一些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技术、劳动力素质等问题,都给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迅速发展增加了新的难度。因此,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作为我国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发展经济,致富百姓的根本目的,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统一。为此,除了坚持上述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外,还要特别重视处理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1.要把科技进步作为推进我国发展的主动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减缓,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薄弱。这种资源环境特征决定了今后我国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因此,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切实提高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同时要有效地利用经济国际化程度高这一特征,强化国际科技合作,在全球范围内集成技术创新资源,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2.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行政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我国经济生活中小社会强政府的状态并没有彻底改善,“行政经济”的痕迹还很深,一些领域由于政府管理与服务不到位而出现各种社会矛盾,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下一步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好政府应该做的事,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

  3.努力保持社会结构的均衡发展。随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进一步多样化,以及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客观存在,社会结构均衡将是一个全新的、突出的课题。在今后的发展中。一方面要重视经济增长使全体人民收入同步增长,保护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社会结构均衡的问题,培育和发展中间收入阶层,积极探索和发挥各种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缓冲压力、化解矛盾的职能和作用,从而形成多元的社会稳定均衡机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3.薛汉伟.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张森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刘吉.社会主义改革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大学毛概3000字以上论文篇二

  《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再思考》

  摘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则的创造性运用。抓住了本质,才能真正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是照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向上的灯塔。

  关键词: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论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 再思考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恢复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的价值秩序,为创建新的社会主义体制创立新的根本原则。

  一、邓小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最高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突破了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根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本质联系,说明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功能、价值。这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是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结果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应该说,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来认识,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更明确、更自觉的水平,更加清楚地懂得了为什么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使人们懂得,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解决不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可能建立一个合格的、让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会失去社会主义存在的依据,就更谈不上向共产主义过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必须存在着剥削现象,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说,最终是要消灭剥削现象的。消除两级分化与消灭剥削,是密切联系的。两极分化是剥削制度的必然产物,消灭了剥削制度,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是,在消灭了剥削制度以后,不同地区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会造成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人们由于个人天赋、家庭人口等不同会产生贫富差别,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也会出现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的现象。我们应当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采取其它措施,避免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结果的角度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统一的结果,体现了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意义和价值。社会主义优越性除了体现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外,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邓小平讲的“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离开共同致富,离开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来全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既走出了几十年来流行于国际和国内片面追求抓生产关系而忽视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实践误区,又防止了那种单纯只讲生产力,不讲生产关系,混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错误倾向,毫无疑问,它是一种理论创新。

  二、把解放、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恢复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的价值秩序

  社会制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立的,人类对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设计,都倾注了其对这一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的思想史和实践过程中,一直遇到一个非常简单但又非常深刻的问题:“搞社会主义究竟为什么”,人们对社会主义比其它社会制度有用性、有益性和合理性的理论认定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提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这种价值目标在价值秩序(即价值目标内部一系列要素排列的顺序)上,把生产力排在首位,作为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首要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追求都要建立在一个前提的基础上,即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是其它价值目标(如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实现的充分条件。马克思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价值秩序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即社会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价值目标内部要素的排列顺序不同,关系到价值目标的性质。往往价值目标的重大转变,并不是价值目标内容发生了什么重大转变,而是价值目标内部一系列要素的排列因为人们认识的变化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在““””中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发生了变异。从表面上看,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基本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认识是一致的,但仔细地分析,其价值目标的价值秩序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价值秩序发生了偏离,即脱离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第一因素,也就是社会主义全部价值目标的首要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条件、现状和当时可能,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来建构全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要素,使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回归到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上,即将抽象的所有制、平均主义、禁欲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来追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确定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原则,反复重申社会主义首要的第一位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复归,把过去被颠倒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价值秩序给重新颠倒过来,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内有秩序上重新明确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第一位置。

  三、为创建新的社会主义体制创立新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了塑造未来社会主义体制的根本指导原则,而未来的社会主义体制究竟如何,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是没有规定的。它只是规定了一个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体制应该是沿着这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与过去的那种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是完全不同的。过去的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在论述社会主义时不仅是偏重于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且偏重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即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而邓小平从生产关系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时,仅讲了这种生产关系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他没有像前人那样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规定社会主义本质,从而也为后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带有渐进论的性质。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主义本质论所提出的原则对我们原有的社会主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既吸收了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的优点,又吸收了当代世界各国发展和进步的新经验和成果,因而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二,正因为将要形成的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与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有根本的区别,因此,我们就不应该再用原有的那种社会主义模式及原有社会主义的体制和特征来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解释和理解。如果这样做,那不仅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真正内涵,反而会造成不应有的误解。

  大学毛概3000字以上论文篇三

  《浅谈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摘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为重要的命题。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同中国共产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以“实事求是”四个字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而实事求是又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的被丰富,丰富的物质文化水平与现实中的落后生产水平向矛盾,这一社会主义矛盾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当前,我必须清楚的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且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实事的能力,但决不脱离理论实际。

  关键词:实事求是 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

  1、脱离实事求是会造成一些难以想象的后果

  1.1、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产生

  产生主观主义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它使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割裂。主观主义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前者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后者把个别结论当作千古不变的教条。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如果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问题,既有经验主义,也有教条主义,但主要是教条主义,特别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的态度。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不仅失去了执政地位,而且导致自身解体。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党的思想建设上的失误。它们先是推行教条主义,导致党内的思想僵化,缺乏创新精神。这些人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认识事物的方法,而是把它教条化,把其中的某些个别结论套用于我国当代社会的现实,甚至剪裁今天的生活。其结果不仅制约了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且也损害了马克思主义本身。

  1.2、出现“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倾向

  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言,存在着“左”的或右的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右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左”主要是思想僵化,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破坏作用。右的错误倾向会把社会主义引到邪路上去,断送社会主义成果:“左”的错误倾向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断送社会主义前程。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由于“左”的思想的禁锢,我们党逐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脱离了我国的现实国情,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在新的形势下,“左”和右都有新的表现形式。

  1.3、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

  由于长期受传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加之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许多人的主体意识淡漠。他们习惯于依赖服从,缺少自主观念;习惯于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习惯于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这种社会上长期盛行的价值观念必然反映到党内来,从而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因循守旧和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当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受到剧烈的震荡和冲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渐形成。但是,与社会实践的巨大变化相比较,从根本上说,一些人的精神状态还不完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

  从上可以看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2、确立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2.1、突破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形象。针对长期教条主义和当时两个凡是造成的危害,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而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个精髓。

  2.2、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避免“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事求是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思想,用实践来检验一切,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江泽民就是这样通过上述三个由浅入深的逻辑层次。正确的阐释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普遍真理性。既有力的反对了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左倾”错误,又坚决的排除了敌视、取消马克思主义的右倾错误。充分体现了以与时俱迸的精神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由于“左”的思想的禁锢,我们党逐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脱离了我国的现实国情,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3、坚持实事求是转变作风

  必须坚持思想上的实事求是。转变作风就不能在思想上因循守旧,单凭主观意志办事,盲目蛮干,随意性和片面性严重,而应该通过加强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到视野宽广,尊重客观规律,思想上不脱离实际,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为各项工作的开展作出正确决策。

  坚持实事求是,只有在思想、行动和结果上做到三者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有机结合,才能切合实际地找准目标,明确方向,制定措施,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避免工作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吸取错误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惟有如此,才能体现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永远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党永保蓬勃生机的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给我们提供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就是尊重实践,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大势;才能借鉴北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使之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把中央的决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完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事求是本身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是用中国式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最好概括。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所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猜你感兴趣:
1.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2.大一毛概论文3000字以上

3.关于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4.毛概论文3000字范文

2998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