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探讨中国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探讨中国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篇二

  《革开放:中国道路的重大转折》

  摘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需要继续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中共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了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不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道路,而且创造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道路 思想解放 与时俱进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P1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P10)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业已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面光辉旗帜。

  一、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影响

  1.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道路

  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由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转变。1956年,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地探索,成绩斐然;但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十年造成的巨大破坏,似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旧貌换新颜,彰显出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P3)。“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这样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3](P266)。“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表明我国已经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基础上,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

  改革开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变、人民生活已由温饱转变为全面小康。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最快时期,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也最大。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次,亦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改革开放同样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但没有脱贫致富。社会主义找到了改革开放这个社会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中国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中共的坚强领导下,不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而且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

  3.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4]。中国现代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同样,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式现代化”,更不可能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适应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2](P10)。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

  建国伊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由工业化转变为四个现代化,表明党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作出决策。遗憾的是由于“左”倾错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的影响,四个现代化未能真正付诸实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5](P150)。1979年,邓小平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解放思想的深入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先后经历了“两个文明”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阶段(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四位一体”的大格局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范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渐深入、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国现代化也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

  二、探析中国道路转变的主要因素

  1.思想解放的巨大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过程,就是新思想不断破除旧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5](P143),这表明邓小平已经率先意识到思想解放的巨大作用和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结束后,党经历了几次极其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譬如: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关于社会主义姓“社”姓“资”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姓“公”、姓“私”的所有制问题,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关于“实行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等。党的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继续推进思想解放。经过思想解放,党和全国人民思想认识实现了从僵化到活跃再到开放的转变,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了精神动力并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从建党开始,我们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党的指导思想受到“左”倾错误干扰,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徘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对党的指导思想进行拨乱反正。“只有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6]。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长期指导意义,事实求是地分析了毛泽东晚年错误。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3.执政路线的全面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并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胡锦涛曾强调“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在组织上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继续发扬党内民主和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经济上,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转变;分配方式由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转变。文化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落实。所有这些为改革开放往纵深方向发展拓宽了空间。

  三、启示:中国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进步,也出现了一些难题。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怎样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有效的方式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1.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思想解放

  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必须有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指导。正是由于思想解放,才能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两次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两大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思想解放才能进一步深入推进,在不同阶段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

  2.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P13)。这是党的报告掷地有声的宣言,向世人彰显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力度。改革开放无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改革开放已涉入“深水区”,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同样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这就必然要求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

  3.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事实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形势下,党能否经受住长期的、复杂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党全力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4.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2](P17)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发展,党高度重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已经并将继续显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按照党的报告的要求,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改革开放一直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事实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必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也将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胡伟等《现代化的模式选择· 中国道路与经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9页

  作者简介:

  王志刚(1979-),男,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专业: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探讨中国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3000字

2.论中国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

3.浅谈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

4.浅论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

5.浅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

6.论改革开放的意义的毛概论文

230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