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 > 社会科学论文参考

社会科学论文参考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社会科学论文参考

  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社会环境不同,社会科学揭示的那些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和结果也不同,社会科学也就存在不同形态。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科学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科学论文参考篇1

  论社科书教育职能之拓展

  摘 要:一本好书可以拯救一个人的灵魂,一本坏书却可以把一个人引向歧途。有的书反映了西方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意识,或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那些涉世不深、又缺乏鉴别与抵制糟粕能力的大学生,产生极坏的影响。使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产生畸形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文根据自己多年在图书馆从事社会科学图书的管理经验,详尽阐述了社科书对学生所产生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以及它在学校思想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图书;社会科学;思想教育;影响作用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更是教育竞争的时代。人才教育离不开图书馆教育,图书馆教育将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窗口,不仅具有传播科学文化的职能,还具有宣传教育的职能。如果说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那么图书馆就是一所没有教师的大学。图书,即是身边的大学。当今,由于各种媒体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兴起,现在大学生对网络感兴趣的多,对书籍感兴趣的少。他们更习惯于“快餐式文化”,而不追求文化的深度和底蕴,这一现象着实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应有效发挥社科书的重要作用。

  社会科学图书,涵盖面广。

  它包括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等,是图书馆藏书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可谓是“随风潜入夜色,润物细无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如今,当人的科技理性精神的发展,促使人类物质世界日益充裕和繁荣之际,却由于人们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人类精神家园的沙漠化倾向。物质主义、利己主义、感观主义泛滥,以及由此滋生的道德沦陷,拜金主义、价值迷失、信仰危机、精神空虚和吸毒、嫖娼、卖淫、赌博、色情、暴力等形形色色的犯罪现象,已成为困扰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痼疾。要消除这一痼疾,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在我们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仅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及党团组织生活、政治学习等形式,是远远不够的。社科书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此类图书语言优美、内容丰富;不仅揭示了广阔的大千世界,而且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如阅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关著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通过阅读中外科学家、英雄人物、革命领袖、青年楷模等的生平事迹或传记,则可以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坎坷经历来启迪、激励、警示自己,从而坚定人生的信念,并执著地追求,不懈地奋斗。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前大学教育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因此,加强其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其人文精神,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用一颗温暖的心,来弥补科技发展给人性造成的缺憾。当代教育的根本宗旨,也在于提升人的人文精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科类图书作为一种精神能源,通过阅读,特别是文学名著,是提高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一个人在相应的年龄段不读相应的文学名著,易造成知识、人格的残缺;应使同情心、责任感、使命感这些人文主义精神,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文学名著在书架上,始终散发着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虽然其中许多作家都已谢世,但他们以自己有限的生命,换取了作品的无限永存,这便是文学艺术的伟大与悲壮之所在!因为作家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生命,文字中跳动着时代、生命的脉搏。作品的生命是久远而永恒的,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如《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名著,足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精神生活。读这样的书,不仅要用眼睛,还要用心灵,有时甚至要用整个生命……品味高雅的名著,其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有着快餐文化所没有的永恒魅力和厚重内涵,它能极大地提高大学生们的审美境界和人生追求。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能直接发挥作用的技能只是一角,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价值观、责任感、精神素质和进取品格。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一个民族和社会能否以一种思想、信仰和价值系统去感召、吸引民众,使国民凝聚起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强大起来的根本。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的人,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 如果大学生仅仅通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虽然其专业性强,但结构单一,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了。而社科图书,以其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内容,成为当今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百科全书”。无论是宏篇巨著,还是精美短文,都可以从阅读中了解某一阶层群体的生活情形、心理状态、哲学文化以及风俗人情等人文科学知识。阅读此类图书,能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领导才能等综合能力。因此,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和谐之人,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则。同时,作为当今大学生,如果你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不知晓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特征,你又怎么可能有责任心和报国志?因此,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行知识的积累与沉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正处于年轻、思想活跃,心理发展迅速但尚未达到成熟的特殊时期,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可塑性强;而现实生活与理想的差距、快节奏的学习、生活方式,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相当多,从小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呵护,求学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的磨练,所以一遇到困难就无所适从。近年来,大学生中有1/5左右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有一些大学的学生,因情感受挫,或学习困难等诸多因素,频频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也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最重要的还要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教人做人”。专业教育提供了人生存的技能,却塑造不出人的高尚信仰、纯洁的灵魂。中国有句古话: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人,之成为人,靠的不是他的躯体,而是其思想和灵魂。只有具备了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会思考人类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问题,才能融洽地与他人相处,才可能以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也才可能真正地理解人生。社会科学教育,尤其是文史哲知识,对一个人思想文化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故多途径、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已刻不容缓。社科图书中的文学作品,以其诙谐幽默轻松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表达了潜在的愉悦性,把消遣与启发融为一体,使读者心情舒畅、乐观向上。因为,社科图书大多源于生活,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五、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随着社会的不断 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趋增强,校园文化也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大学生们早已不甘于单调、枯燥、沉闷的求学生涯,故以学校图书馆为依托,营造奋发向上、积极有为的学习氛围,已成为当代 教育的必修课。于是,到图书馆去阅读各种人文社科书,成为大学生们最简便、直接、有效的选择。这对于开拓他们的视野,拓展其知识面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活动中,健全了他们的人格,使其从文学作品中学会鉴别其精华与糟粕,提高了他们识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从而准确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不使自己误入歧途而虚掷了青春年华。如我院的大学生,先后成立了文学社等社团,他们都是文学爱好者,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和写作活动,并积极参加讲演、诗歌朗诵等比赛。他们所办的《晨曦》文学团刊,每月一期,在学校内广泛征稿,文章体裁形式不拘一格,投稿者众多,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成为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文学社的成员们,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写作,不仅没有影响学习,反而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文学鉴赏水平。阅读,使许多学生不再迷恋于网吧,流连于影院、舞厅。写作,使他们陶冶了性情,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综上所述,社科图书的导读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 政治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波罗果夫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作为高校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故我们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教育人、鼓舞人、武装人,使其树立共产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先进的文化影响人,以先进的思想熏陶人。向读者宣传推荐什么样的书,也就是你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问题。先进的文化,代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主流,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进步的方向,这是人类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 历史前进的精神力量。对此,社科图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使大学生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培养其人文精神;通过对历史地理的学习,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之有用人才,国家之栋梁!

  参考文献:

  [1]李钢,王雅慧.人文教育的当代透视.《中国高等教育》[J].1999(24).

  [2]陈莉萍.适应素质教育需要.大力发展学校图书馆的作用[J].图书馆杂志,2000(10).

  [3]张 昉.导读在高校馆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津图学刊,2000(4).

  [4]司晓宏.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5]梁 萍.浅谈工科院校人文社科图书的德育功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0).

  [6]万 鹏.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引导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4).

  [7]黄润芬.大学生阅读现状与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探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 .

  [8]沈红梅.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漫谈[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3).

  [9]王文娟,喻璐颖等.从导读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J].农业网络信息,2011(4) .

  社会科学论文参考篇2

  试论社会科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社会 科学 对社会 现代 化的深刻 影响 不容否认,但由于社会科学 研究 对象与研究成果的独特性。其重要性往往被忽视。社会科学影响社会的前提条件是作为独立的知识场域进行活动,为保证这种独立性,就要坚持研究选题与 方法 的学术化标准,同时,研究机构的非行政化也是其必要条件。咨询与启蒙是社会科学直接与间接影响现代社会的两种方式,与前者相比,后者虽然在影响效果方面不够迅捷,但很可能更为持久深入。社会科学家身兼专家与知识分子双重角色,一方面,作为独立知识生产者应专注于学理研究,超前于现实;另一方面,又要关注社会、同情弱者,从而不失知识分子的本色。

  关键词:社会科学;学术自主性;咨询与启蒙;社会科学家

  一、社会科学对现代社会的塑造

  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社会运行及其组织结构的现代化。物质现代化由 自然 科学(科学技术)来推进,人的现代化由人文学科(文化观念)来塑造,社会运行及组织现代化则由社会科学来建构。

  现代化的三个方面分别由三种学科类型来推进,这是就主要动力而言,三种现代化的推动力之间也会相互渗透。如,人的现代化离不开观念的现代化,而现代观念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与便捷,但电讯传媒毕竟是媒介、是载体,其传播的 内容 则是文化,文化则主要由人文学科来塑造。再如,物质现代化包括 工业 、农业、国防、 科技 现代化,这当然离不开各行各业科学技术的 发展 ,每有新技术出现,便会极大地推动相应领域的飞跃。但不可否认,无论哪一行业、哪一物质领域的发展,其运行与管理同样影响效率的实现,行为与管理科学是促进物质生产领域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系统的复杂化,人们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关系,而是建立在各种组织化、结构化、系统化之上的关系。社会科学在建构、解释现代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与社会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些人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较,自然科学的研究更严密、更科学,能够被证实或证伪,因此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而社会科学所受局限更多,研究中主观色彩与学术争议较多,使得结论更模糊,从而降低了可信赖的程度。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这种差异是操作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因此都必须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法则,二者的相同之处是都追求认识结果的真理性,作为认识活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仅仅是在对象及由对象特征决定的方法上的差异,而没有在认识论层次上的本质区别”。就基本的研究路径而言,自然科学是通过发现自然 规律 ,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明与创造;社会科学也是在发现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观念变革与行为改善。二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自然界不会因为人们发现了自己的秘密(规律)而有所掩饰、甚或加以改变或歪曲;但人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却有可能如此,这就增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难度。

  世界现代化进程肇始于西方,由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揭开帷幕,启蒙运动主要是由人文科学家、百科全书式的 哲学 家们兴起;直到18世纪中叶以后,当资产阶级崛起、资本主义 经济 变革导致社会动荡,对解决社会 问题 的强烈需求才最终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心 理学 、 政治 学等学科从哲学及其他人文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取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由传统进入现代的社会变迁正是社会科学产生的背景与土壤,而社会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以“双重阐释”概念来说明现代社会生活世界与关于它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一方面,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依赖于外行行动者自己对生活世界的 理论 和概念;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生产出来的高度抽象和专业化的理论和概念持续不断地介入到生活世界中去。社会科学既重构着自身的知识,又重构着作为该过程一个部分的社会生活领域。吉登斯还以现代性的反思性来解释现代社会的制度逻辑。“现代性条件下的反思性是指定期地把关于社会实践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反过来 应用 于基于这些知识和信息而衍生的实践,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社会实践的特征,并由此使得知识成为制度组成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要素。”这里所说的知识主要是社会科学的概念、理论与观点。可以说,现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由社会科学构造而成。

  依靠信仰与常识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是传统社会的行为方式,只有当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社会科学)成为人们行为的主要依据时,才进入现代社会。所以,一个人拥有的科学知识越多,我们说他越具有现代素质;同样,如果一个人在人际沟通、家庭 教育 、社会心理等方面拥有的社会科学知识越多,那么,他才更有可能适应现代社会。但由于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如此贴近人们的生活,其研究成果又会迅速地传播,为人们接受、纳入其自己的话语体系、思维体系,于是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思想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社会本来面目,而不是社会科学家的创造与建构;似乎社会科学家所能够解释的,普通人也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释,并无深奥之处。“神州六号”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使人们不由得惊叹自然科学家们本领巨大,因为人们对航天领域十分陌生;而一个社会学家若撰文评论“超女”现象却不一定会博得人们的钦佩,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超女”的理解与看法。这种差异往往使人们忽视了社会科学对塑造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力。

  二、社会科学作为独立的知识场域影响现代社会

  自然科学对物质现代化的推进是通过将科技发明与创新运用于对自然界的改造与物质生产领域。这个过程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虽然现在随着生态运动、绿色环保运动的兴起,自然科学应当研究什么、发明什么样的技术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质疑);但社会科学研究却始终受到外在力量的干扰与影响。因为除了社会科学作为知识在塑造现代社会之外,社会传统、政治与经济作为不同的场域力量都在塑造着社会,或者说都在争夺对社会塑造的权力。其中,政治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不仅通过政权的组织形式、意识形态的灌输等方式对社会造成持续的影响,而且也通过左右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题、内容甚至结论,以达到影响社会的目的。社会科学成为为政治行为提供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工具。随着社会现代性的增强,政治的影响将不断减弱。只有当政权更迭或政府部门的人事调整不再对普通人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时,社会才更接近现代化。同样,政治对社会科学的功利性利用也将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区分了两类知识。一种是法理型知识,旨在捍卫现存的社会秩序,依据既定的社会价值标准,维系社会秩序并匡正与规范不相符合的社会现实,为现存秩序提供合法性。另一种知识,旨在把社会及法理型知识作为自身研究对象并保有对一切规范准则的合法性进行批判。只有后者才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科学知识。只有当社会科学不受来自外界的影响,成为一个独立的场域,知识(学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并列、对等时,社会科学才能真正起到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当社会科学研究受制于政治,那便是当权者对社会的影响;当它受制于经济,那就是市场对社会的影响;而如果缺乏了独立的知识力量的影响,社会的现代性将会有很重大的损失。因为政治追求的是统治的稳定与长久,经济追求的是效率,学术研究追求的则是理性。市场逻辑是工具理性,即如何达成才是最有效的;而人文社会科学遵循的则是价值理性,即追问目标的合理性,追问为何要达成此而非达成彼。这有助于防止人类在前进道路上走向偏差,踏上不归之途。

  首先, 中国 学人不断呼吁将中国社会科学视作独立于经济场域、社会场域和政治场域的学术场域。“真正的社会科学,要根据它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够独立于各种世俗权力、独立于经济和政治权威的干预来加以判定。社会科学只有拒绝迎合社会让它充当合法化或社会操纵工具的要求,才能构成其自身。社会科学家只能借助自己研究的逻辑来确定自身的地位。”

  其实,不仅是在中国,在西方,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家也同样承受着来自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压力,虽然从传统上看,西方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要强于我们。知识分子问题始终是西方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议题,其书籍与研究汗牛充栋。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提出只有那些自甘处于边缘、宁愿居于主流之外,甚至是流亡者与被放逐者才有可能抗拒世间权势、不被利益集团收编,以保持公正与客观地对世界作出观察与解释。班达在《知识分子的背叛》中表达了同样的忧虑,因为“那些应该永远把坚持超越现实的价值作为自己职责的人们——我称之为知识分子的人们却为了实际的利益背叛了这种职责”。《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则充满了对前现代时期知识分子自由自在、拥有独立探索空间的怀念与留恋。“对权势说真话”既依赖于知识分子的勇气与良心,也取决于政治宽松、社会进步,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是保持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人格独立,更是保证社会科学研究科学性的前提。“肯定参与政治的独立性,肯定教育的独立性、学术的独立性,这种肯定从个人讲,是理性的智慧,从社会讲,这就是现代化。”

  目前 ,针对中国现实,强调研究过程的自主性与研究机构的独立性对于学术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前者包括两方面,一是确定研究对象(选题)的学术化,二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首先是研究对象/问题的学术化。人们,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府部门,总希望社会科学关注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当下、迫切的实际问题。但并非所有的社会现实问题都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科学的学术问题。对于社会、经济或政治十分重要的问题并不必然地就能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现实问题需要经过某种筛选、甄别和提炼,方能成为研究的问题意识。“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实质是从 历史 发展与知识逻辑的演进两方面展示的人类在当下遭遇的难题。它集中表达了人类在过去基础上向未来突进的精神意向。”因此,学者在确定研究选题时不受制于利益集团的要求与压力,不随波逐流,保持独立判断与选择的自主性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提条件。

  其次, 研究 方法 的 科学 化。“ 社会 科学的自主性要求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从这样一些规定即应提出一整套连贯一致的变量说明体系,各种假设也必须统统纳入一份简明的模型之中,这一模型可在 经验中观察到大量事实,模型符合逻辑连贯性、系统性和经验可证伪性。”一项社会科学研究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是否属于“科学研究”,依赖于其研究者是否接受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是否理解并严格遵循科学的方法,其成果能否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普遍承认。这虽然可能被质疑为一种话语霸权,但却是保证社会科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石。利用科学的方法,可以使普通常识因为得到周密论证、提高了认识论水平(使对其的认识得到深化、细化或精确化)而成为一项有价值的研究;相反,再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惊世之论,如果不经过科学的论证,也很难说有什么价值,并且很可能贻笑大方。那些研究范式活方法论的创新,同样要通过以往范式与方法论的检验,至少是可以被专业同行所了解与理解的。这虽有可能导致天才的思想得不到承认,受到忽视与泯灭,但也保证了科学研究基本秩序的稳定与循序渐进 发展 的可能。

  第三,研究机构的学术独立性,或者说社科研究机构的体制学术化。研究过程(选题与方法)能否独立、科学,既取决于研究者个人的学术敏感与学术素养,体现研究者个人的学术自主性,同时也受到体制的干扰。即是说,学术的非自主性不仅是通过对研究者个人施加 影响 ,而且,更多时候是通过 组织与机构发生作用。在我们这样一个曾经 政治 至上、官本位意识深厚、行政 管理渗透于多个领域的国家, 目前 的现实是一些学术研究机构并非是根据社会科学研究的 规律 性而设立的,这就使这些机构的研究缺乏深刻的学术创新。于是,一些社科研究成果表现为对社会 经济 等日常 问题 夸夸其谈或进行貌似高深的议论,却无法看到其作为学术研究在学术脉络中所具有的意义。因此,有学者指出,“取消学术研究单位的行政级别,将其从社会行政 网络 中剥离出来,是保证 哲学 社会科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保证其真正展开学术活动,保证学术规则和科学发展规律真正起作用的首要的体制条件”。以行政规则来组织和约束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这本身就不符合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与要求,必然导致行政规则与学术规则之间的矛盾,当行政要求与学术要求相冲突的时候,学术独立性便受到严峻考验,实际上往往难以保证。

  三、社会科学影响 现代 社会的方式:咨询与启蒙

  前面我们强调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立性,要专注于学术,不为利益所左右。但这并不说明,社会科学仅存在于象牙之塔,相反,社会科学要实现其价值、证明其科学性,只有充分发挥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对政府决策发生影响,二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知识启蒙。“社会科学能否有助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还要看其研究成果能否为一国领导阶层在决策中采用。”社会科学家对社会的 分析 、预测受到重视,其咨询建议得到采纳;或者,政府进行决策时主动征询社会科学家的意见,这是社会科学直接影响现代社会的形式。欧、美等国在专家咨询方面已形成某些惯例,如,建立专门的咨询机构与特别委员会;政府将社会科学家聘为顾问或组成智囊团;通过大众传媒、政策网络、书面 报告、情报中心、互联网网站、 计算 机化数据库等方式,决策者直接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研究者与决策者之间持续的、经常性的对话,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发生影响。

  但这种对政府决策直接产生影响的模式有些过于理想,因为,毕竟决策所面临的现实更为复杂,受到 的约束更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 应用 于现实,还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以经济学为例,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经济学研究的类 自然 科学性,经济学家的影响与作用十分突出,但即便如此,也并非所有的经济学建议都得到了采纳,相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非常好的建议,政治家与政府却不予采纳甚至嗤之以鼻。“为什么一个好的经济学建议未必是一个好的政治建议呢?因为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效率,而政治家关心的却是如何控制。”

  实际上,“社会科学很少能直接转化为政策,因为存在着许多对抗因素,包括意识形态、经济和政治利益、先前信息与体制性限制等”。“许多学者所进行的知识生产不能直接影响公共社会,他们的研究和知识产品仅提供给其他学者以供 参考 ,提升其专业研究水平。”如此看来,认为“一经产生就被束之高阁的成果,由于没有考虑到社会效益,不能发挥资政育人、传承文明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没有生命力与价值”的说法并不全面,只有那些既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也不能对同行形成启发的成果才是无价值的。即使某些学者的知识产品一直不能直接影响社会,我们也并不能断定其研究毫无意义、没有价值。因为,社会科学影响现代社会还通过另一个如果不是更重要、至少也是更普遍的途径——那就是启蒙。“归根结底,社会科学研究所能做的是有助于增进‘启蒙’。”

  这里所说的“启蒙”,是指社会科学的概念、 理论 与观念逐步渗透入人们的意识,改变人们的思维、态度与行为,是社会科学间接影响现代社会的形式。这种渗透可能极为缓慢,但却是不可逆转的。因为一旦人们相信了科学就不再可能接受迷信,一旦人们认识到平等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家庭和谐与每个成员的健康成长,就不会再迷恋权威家长制或性别等级制。这种启蒙在现代社会的优势极为明显, 教育 的普及与大众传媒的发展使社会科学理论越来越得到深入而广泛的传播。如前所述,正是由于人们将其掌握的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心 理学 等方面的知识融入了具体的生活与交往中,才形成了现代生活场景与社会面貌;并且,当这种潜移默化的社会科学知识遇到合适的社会条件,如大规模的经济体制重组(如全球化)或经济 环境突变时,社会科学对意识形态,对决策机构形成制度惯例的影响就可能发生。

  四、社会科学家的角色:专家与知识分子

  社会科学家总是比自然科学家距离公众更近一些,这是由于社会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为直接。人们所享受的各种高 科技 产品,经过市场环节的多重传递与转化,已经远离了自然科学本身;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问题、解释的现象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社会科学家比自然科学家有更多机会出现在大众传媒与公众场合,向人们解释某种社会现象或表明一种观点、立场。那么,这时社会科学家应当以什么样的形象或角色出现,以便恰当地实现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呢?社会科学家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专家,一是知识分子。

  所谓专家就是指在某个领域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从事研究并有一定造诣的人。社会科学家是专家,因为他们拥有关于社会某一方面的深入知识,能够从表面现象看到深层的社会原因;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分析人的境遇、人们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的行为与选择背后不为当事人所察觉的更真实的理由;能够根据不同经济/社会指标发现社会的潜在问题或发展趋势。

  关于什么是知识分子,简单而言,就是有知识的人。但随着教育的普及,这种定义会使知识分子这一称谓泛化或弱化。事实上,无论西方还是 中国 ,知识分子总是指某一特定的人群,具有某些固定的形象与特征,并往往被寄予特别的希望与使命。这种特征与使命,以中国的传统表达就是“忧患天下、经世致用”;在西方传统中则表现为知识分子的公众性与独立性:“知识分子具有公众角色和抗衡力量”,“是特立独行的人,能向权势说真话的人”,有时“知识分子要令人尴尬、处于对立甚至造成不快”。因为知识分子在增进人类自由与知识过程中,必然要与世俗的、权势的力量发生冲突,使他们能够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区别于公务员与官僚的正是他们独特的个人特征。社会科学家作为知识分子,不仅基于其拥有的专业知识,而且因为其肩负着改造社会的责任。社会科学的知识与学术如果不能增进社会的公平与福利,不能改善人际环境、构造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它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因此,一个合格的社会科学家应当同时具备专家的素质与知识分子的气质。专家的学识与卓见是其为政府与社会进行咨询、启蒙的资本;同时,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勇气,则保证其不做现实的冷眼旁观者,不成为不谙时势的书呆子,不被权势或利益所收编。

  但是,专家与知识分子两种角色之间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紧张。因为学术独立要求专家尽量摆脱现实的干扰,专注于学理化研究,以客观的、价值中立的态度看待社会素材。其学术价值水平主要由理论的概括性、逻辑的严密性、对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等决定,从而使学者有可能对具体的社会现象不感兴趣、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无力解释等。另一方面,身为知识分子,则要求社会科学家“对社会问题强烈关注,对人类心灵热切关怀”,要坚持理论 联系实际,对现实进行质疑与批判。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或正在经历着这两种角色的冲突与两种责任的困扰。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是提高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家对现实影响力的关键。对此,有人提出“分角色”模式,即让有学术素质、学术兴趣的人搞纯学术研究,让关注现实者做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如有人将经济学家划分成学院经济学家、政府经济学家与公司经济学家。其中第一类是经济学专家;后两者则是现实问题的阐释者。另一种就是“分阶段”模式,即一个人在研究阶段应尽量避免现实干扰,在面对现实时则要仗义执言,伸张正义。但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与问题。“分角色”模式容易让人产生“搞学术研究不需要联系实际,而做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研究者多少只能是二流学者”的印象。“分阶段”实际上也不容易做到,因为,在研究阶段,从选题开始就必然凝结了学者对现实问题的敏感与关怀,而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与评论也应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研究之上。

  在中国现阶段,提高社会科学家的学术素养、强化其专家职责,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因为以往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现多是“道德激情有余,而知识理性不足”,社会科学 工作者喜欢对现实大发议论,却没有坚实的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做依据。而“以充满道德激情的方式去分析政治经济问题,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所以,社会科学家首先应当是一个理性睿智的学者,以逻辑缜密的科学分析来代替情绪激昂的道德说教,并以此作为同情弱者、谴责不公、呼吁社会文明的武器。

  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由于专家所拥有的涉及其本行的较他人而言更深刻的知识,这种知识就形成一种权力与权威,对这种权威也同样需要进行必要的控制,以避免商家或传媒以专家名义设置陷阱、进行炒作,避免以专家名义发出误读信息造成危害。这一方面要通过对市场与媒体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科学家进行自我监控:不为权势、利益所动,不追求惊世骇俗、一鸣惊人的效果,保持公正、平和的心态,不为迎合权势、 时尚 而歪曲己之所见,不背弃“ 职业诚笃”的原则……这些基本上就要依靠社会科学家作为知识分子的自律与良知了。

猜你喜欢:

1.浅谈行为与社会科学论文

2.社会科学主义论文范文

3.社会科学论文格式

4.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

5.社会科学主义论文

热门文章

318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