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大学生思修结课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思修》课为载体,加强高校大学生成年人意识教育,进一步深化“五观”教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思修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思修结课论文篇一

  《浅谈高中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在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现阶段爱国主义是与爱党、拥护社会主义密不可分的,中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与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结合,与爱党爱国相结合,从学习实践做起等角度进行,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养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教育;爱党;社会主义;中华民族 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对爱国主义阐明的精辟定义。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千百年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深厚的道德情感,爱国主义教育不应是一场场热闹的政治宣传与红头文件,应该是持久的、经常的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教育体系。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封建社会主要表现为忠君爱国,近代历史上的主题内容则是救亡图存,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胡锦涛同志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是与爱党、拥护社会主义密不可分的。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理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在中学教育中坚持不懈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学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着重从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方面略抒浅见。

  一、爱国主义教育应与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结合。

  早在1914年李大钊就明确指出:“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耳,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这种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贯通性,说明了对国情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过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美德的民族,而传承下来的最大的美德是与爱国紧密相连的。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爱国主义精神在祖国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中俯拾皆是,《诗经》有云:“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举公义”,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之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如:奋战十年荡平倭寇的戚继光、打败殖民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抗击沙俄收复新疆“遍插槐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的左宗棠;“我自横刀向天笑”变法英雄谭嗣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屈不挠的革命先驱孙中山;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这一切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既是传统美德有无不体现为国为民族的美好情感,因此,爱国主义与传统美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相得益彰的。把仁人志士高尚的精神境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也可使学生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这样方可培养学生为国家民族舍生取义、舍身求法、以身殉道的献身精神,把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奋斗融为一体,才有民族脊梁的层出不穷。

  二、爱国主义教育应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政权和执政党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成功的关键。在现代化建设的当下,爱国与爱党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的创立者,离开了爱党,爱国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的关键,我党又是爱国主义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是最先进最伟大的爱国力量,热爱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在课堂中教育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翻开近代历史画卷,从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到甲午惨败,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百日维新到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从武昌起义到军阀混战,不甘沉沦的先进中国人力图学习西方,追求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模式,以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但一次次以失败告终,中国未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人民觉醒,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中国革命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才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正确道路。所以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近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历史作出的一次正确的选择。而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我党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始终代表时代发展潮流,代表最先进生产力,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紧密相联系的。

  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教学实践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

  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作为教育者,必须在课堂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掘分散在课文中的祖国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中深厚的爱国因素,唤醒受教育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浓烈的爱国情愫,对学生进行民族的优越感、忧患感和使命感等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

  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卓越的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诸如被马克思高度评价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化界所推崇为人类文化源头和思想源泉之一的老庄哲学、孔孟儒学等等,从中学生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美,油然而生自豪、自尊和自信的民族优越感受。

  2.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诸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屈原)式的仰天长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热烈呼号,都表达了先贤诸哲对罹难祖国及其命运刻骨铭心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这种苍凉的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之中。以忧国忧民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和内容,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为了祖国的新生和发展而舍弃个人一切的使命意识与牺牲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种充满悲剧美的千古绝唱,颇能激沸青少年一代骨髓深入的爱国热血。应当说,在面临民族生死存亡、“小我”与“大我”两者之间必择其一的关键时刻往往最能迸发出爱国主义激情。

  这样旨在蓄养爱国主义激情的课堂教育,就能使学生对祖国灿烂文明、壮丽山川在生活动泼、富于创造的内心体验中获得巨大的满足、幸福和陶醉,并油然升华成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分子的崇高感和骄傲感受,乐意为这个多民族的团结而牺牲私利,奉献所有。久之,这种“牺牲”、这种“奉献”也成为个体生命人格完善的最高精神需求,成为实践人生最终价值的理想境界,爱国主义教育就步入了一处终极的大化之境。

  “细微之处见精神”,在我们的生活处处都不乏爱国主义的高尚之举。当我们随手关紧水平考试笼头,拉熄了“长明灯”;当我们向处于困境的同学院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为希望工程捐出一元钱,为贫困山区的人们献出一件寒;当我们毕业后回到家乡破旧的三尺讲台;当我们学成回国,报效祖国之时……当我们默默地,很自然地做着这一切的时候,不正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也是对国家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吗?只要我们时刻记住自己是中国人,那么爱国主义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心中。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教学实践表明,以下几点是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强烈而深刻印象的:爱国报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和不懈追求。从古到今,中国知识分子素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他们爱国报国事迹灿若星辰,彪炳史册。维护国家统一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振兴中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大声呼吁:“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这更凸显了中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教育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

  2、《李大钊文集》1984.10人民出版社

  3、《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5、《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6、百度词条:爱国主义

  7、《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思修结课论文

大学生思修结课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886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