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浅谈色彩在幼儿教学中的心理影响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儿童画包括的内容广泛,题材多样。不论是国外儿童抽象、夸张的绘画手法,还是国内儿童所创作的细致精美的装饰画,其共同之处是他们在色彩上都是以红、黄、蓝等丰富夺目的颜色为主,画面整体明亮、鲜艳,给人以活泼跳跃分外醒目的感觉,这正是孩子们画画的主要特点,也是儿童画较成人画不同之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色彩在幼儿教学中的心理影响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色彩在幼儿教学中的心理影响全文如下: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其中幼儿阶段的美育对幼儿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幼儿阶段是幼儿对色彩认知的关键阶段,是整个幼儿美育培养的基础阶段,因此,对幼儿色彩教育方法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色彩在幼儿教学中的研究背景、意义、具体运用和色彩心理影响等。

  幼儿美术教育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方面的教育作用,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此项目正是在这一理念下,通过改进现有的幼儿色彩教学,结合长期的教学效果反馈和分析,形成一种新的色彩教学方法。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为基础,在幼儿园色彩教学实践中引入儿童心理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教学方法,加以实践。艺术教育是调节儿童心理的有效途径,我们的项目研究是这种教育观的具体应用环节,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尽管《纲要》在幼儿园的活动教学中已经实行多年,但真正地把握幼儿心理的特点,并进行美术色彩干预的方式几乎是空白,现在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没有把握幼儿心理特点,还是运用教小学生美术的方法来教幼儿美术,对于幼儿来说,这样小学化的美术教育,形式就会显得过于死板,方法过于僵硬,从而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美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它能激发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能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和体验;教师要理解幼儿并积极鼓励幼儿创造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化的技能训练。

  一、色彩在幼儿教学中的定义

  在幼儿教学中,美术是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针对儿童在绘画、动手操作及美术欣赏中出现的智力或非智力因素,并依据长期的学习经验,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散,达到美育的效果的一种艺术,美术既能反映现实美,又能创造艺术美,而色彩则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色彩的本质是光。色彩是以光为主体的客观存在,对于人则是一种视觉感觉,这种感觉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光,二是物体对光的反射,三是人的视觉器官――眼。光与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生命离不开光,即生命离不开色彩,特定的色彩在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中也有体现,当光的不同波长作用在人的视觉器官产生色感时,会使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这就是色彩对人类身心的影响的一种特性。色彩是通过人的眼、脑和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色彩是将视觉元素搭配组合成新的视觉形象,是人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达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色彩不同于颜色,颜色是色彩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色彩不仅是幼儿对颜色的种类的一种认识,更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和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色彩心理学是研究人对色彩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从色彩到色彩心理学

  说起在近代的色彩研究,就不得不提起两位伟人――牛顿和歌德,他们因色彩而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纵然生活的年代相差近百年,但对色彩的研究着实让人惊叹,因此被称为色彩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者。牛顿用科学实验来解释自然的方式把光分解为七原色,而将这种七原色光综合起来就会还原成白色光,这就是牛顿发现的所谓的“混色原则”,因此树立了自己在光学领域里的权威地位,建立了色彩领域的“共和国”。

  歌德的理论观点与牛顿的理论观点大不相同,为此他还用著作《色彩论》诠释自己的观点。他是最早注意到色彩与情感之间联系的人,他认为颜色的显现是通过对比展现出来的,色彩具有轻重感、冷暖感、强弱感,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以不同的色彩联想,因此有人甚至将歌德视为现代色彩心理学的开山鼻祖。

  (二)从心理学到色彩心理学

  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心理探寻的脚步,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到荣格的性格类型,再到一些发达国家进一步对色彩心理学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日本、美国,并出现了一大批以研究色彩心理学为内容的书籍,如:最近几年,出现的具有实用性的石井亚由美的《别笑,我是色彩心理学》,原田玲仁的《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等等;在国外,色彩心理学很早就被引入到幼儿的心理教育学校日常教学当中,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儿童色彩调查研究,并将他的研究成果广泛作用于现代教学当中。在国内,近几年,随着色彩心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且关注色彩心理学。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个在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学科,并有意识地引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关于色彩心理学与教学的论文发表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色彩心理学以其去无所不在的特征和不经意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已在不经意间被运用于幼儿的教学当中,当然真正成熟的,有效地运用于幼儿教学中的实例却寥寥无几。

  三、色彩在幼儿教学中心理影响的价值

  (一)现实价值

  色彩与幼儿的心理及情绪,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性,是项灵敏的指示器。色彩偏好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幼儿对色彩的选择甚至可以透露出他当时的情绪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对颜色无意识的选择习惯可能诠释了幼儿内心的秘密,他的深层个性与气质特征,幼儿极端的热爱某一种颜色,证明了其个性特点存在突出的问题,这种突出的个性特征常常是幼儿优缺点的“释放点”,这个时候教师要找准了这个“释放点”,正确地对幼儿进行引导,这样对其进行色彩的教育可以更加地有的放矢。既然颜色诠释了幼儿内心的秘密,我们可以运用简洁有效的“色彩引导”方式,如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色调渐近的方式,或多让幼儿欣赏其他颜色的艺术作品,这样不仅弥补幼儿“极端个性”的缺陷,又培养了良好的审美习惯,又能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如果能在效地掌握色彩和色彩心理学的基础上,并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效地、灵活地运用,这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理论价值

  通过色彩心理学在幼儿园的活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使幼儿园、教师、家长更准确、快速地掌握孩子的情绪情感、心理动向,进而弥补其他活动领域的不足,并辅助常规的理论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幼儿快乐的成长,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色彩在幼儿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幼儿认识色彩的过程从认知方式的转变,到色彩感觉的培养,到色彩心理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再到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方式的转变

  3―4岁是幼儿的色彩敏感期,这时的特点是幼儿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开始在生活中不断寻找不同的色彩,人类认知的发展正是从感觉训练开始的。

  但是现在,在幼儿园的艺术教学活动中,其中特别是色彩认识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色彩认知方式。传统的幼儿色彩认知方式是老师拿出色彩图片或相应的图书机械地教幼儿进行认识记忆,教师再用简单的游戏来进行强化,来达到认识的目的。说实在话,这样的方式确实会让幼儿准确地认识色彩,然而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会大大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幼儿的整体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好动的天性出发,探索出一种新的认识色彩的方式,即运动认识法。教师在讲色彩时应准备饮料瓶若干,并装多半瓶水,提前把颜料放入瓶盖内(不让幼儿看见),教师做示范,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再通过亲手摇晃水瓶的方式来认识色彩。经过幼儿园的实践演练发现,幼儿在进行此活动时,一方面颜色的变化会刺激幼儿的视觉,进行记忆,另一方面身体的跳跃和手臂的摇晃等肢体动作的协调进行会加深记忆。事实证明,这种愉快的方式远比机械的记忆效果显著,同时可以在幼儿的交叉活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运用,如社会领域活动等。

  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仅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同时又理解、重视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

  (二)色彩心理干预在幼儿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指南》指出,要培养幼儿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觉,这时教师就应该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不同主题的版块、琳琅满目的游戏区角、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欣赏等来调动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让孩子无意识地进行色彩交流。另外,在主题的环境创设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色彩对幼儿进行心理调节和渗透,也可以针对幼儿的个性差异组织一些活动或游戏进行个别指导。

  根据日本色彩大师野村顺一的调查研究可知,幼儿喜欢颜色的顺序是黄色、白色、粉色、红色、橙色,它完全不同于成人的色彩喜好。

  色彩的喜好与幼儿的性格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喜欢不同颜色的幼儿性格也大不相同,比较明显的是,喜欢红色的幼儿多为外向型,活跃,精力旺盛,但脾气易暴躁,自制力较弱;喜欢黄色的幼儿好奇心较强,乐于探索新事物,有很好的自我调节意识,但有时行动会较为自由散漫;喜欢蓝色的幼儿感觉敏锐,冷静,有较强的自控力,但有时会比较自我;喜欢绿色的幼儿率真,平和,富于忍耐力。色彩心理是幼儿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作为教师就更应该注意幼儿心理感受,通过色彩的调节使幼儿得到心理的满足。

  通常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相关色彩教学活动来判定幼儿的性格特点,但教师绝不能因为幼儿喜欢的颜色就定义幼儿的性格,幼儿对某种颜色偏爱才能能体现幼儿的性格特点,而且这种喜好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如家庭成员对幼儿颜色的引导性、幼儿现阶段的心理状况、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三)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成人评价观念落后,只注重绘画技能训练,大大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的发展。

  现在很多家长都特别重视幼儿的艺术教育,把孩子送到美术班学习,而很多的美术班为了向家长展示孩子学到了美术知识,就特别注重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如:画出优质的线条,临摹优秀的艺术作品。优质线条的绘画要求不利于幼儿小肌肉群的发育,这种不考虑幼儿身体发展状况的学习行为,会使幼儿沦为绘画的“小技工”,而非真正的感受、发现,创造艺术的美;与此同时,不可否认临摹优秀艺术作品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益处,但一味的模仿恰恰束缚了幼儿自我创作的天性,这种机械的、缺乏自主性的、不考虑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的学习方式,会大大降低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上这两种美术的学习方式只会使幼儿变成所谓的“乖宝宝”,这样的美育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

  五、结语

  使用色彩心理教育的方法进入幼儿的内心世界,不仅可以满足幼儿们在心理上的心理需要,还能帮助幼儿提高他们的能力,让幼儿达到心理上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认同。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色彩在幼儿教学中的影响日益显著,这就要求在各级幼儿园的一线教学活动中,在一线幼儿英语教师的队伍中,能不断地学习色彩及色彩心理学的应用,能够花费一点时间不断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幼儿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的学习,从来都是快乐的。

相关文章:

1.培养幼儿创造力途径浅析

2.浅论幼儿文学教学中的点拨之道

3.浅谈幼儿师范学校手工课教学

4.初中美术说课稿范文:《色彩心理》

5.论儿童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培养

6.幼教心理学论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思考与实践

7.幼儿美术活动的研究论文

48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