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教育 > 六年级上册语文《挂两支笔的孩子》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挂两支笔的孩子》教案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六年级上册语文《挂两支笔的孩子》教案

  《挂两支笔的孩子》是小学语文浙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在授课前该如何备课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浙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挂两支笔的孩子》教案,欢迎阅读!

  浙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挂两支笔的孩子》教案

  教学目标:

  1、 懂得只有认真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别人服务的道理。

  2、 进一步认识过渡句和过渡段,能说出他们在课文中的作用,能借助过渡段和过渡句理解课文内容,选择文章中心。

  3、 初步学会辩论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敢于对身边事物提出自己看法的重要性。

  4、 让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的想象,把王老师找陆小亮谈话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借助过渡段、过渡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1、凸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注重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文本

  1、老师先给同学们猜一道脑筋急转弯,题目是这样的:如果在胸前挂一枝笔的是小学生,挂两枝笔的是初中生,那么请问挂三枝笔的是干什么的?(修笔的、卖笔的……)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是一位在胸前挂两枝笔的孩子。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充满情趣的导语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进入文本探究,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这位新朋友就是挂两枝笔的孩子——陆小亮。(出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读全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提出预习要求。

  (1) 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 默读课文,划出文章中的过渡句和过渡段。

  (3)划出不明白之处,质疑。

  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课文,并提出预习要求,这样让学生不会没有目的的读课文。

  3、 检查预习情况。

  (1)当堂完成作业本第1题,同桌互查词语掌握情况。

  (2)对“教授”、“作家”、“记者”等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人都是文化人,有广博的知识,受到人们的尊敬。

  (3)讨论分段,借助过渡段和过渡句概括段落大意。

  (4)当堂质疑。

  检查预习时,主要抓住根据过渡句概括段落大意。

  三、学习课文,展开想象

  1、他为什么这样高兴而得意呢?原来,在他生日那天,妈妈送了他一枝漂亮的圆珠笔。

  出示“圆珠笔红红的杆,金黄色的夹。笔套上有三个小键,像变魔术似的,一按,蹦出红笔芯;再按,缩进红的钻出蓝的;再按一下,又变成黑色的,简直妙极了。”

  (1) 读句子。

  (2) 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2、陆小亮原来有一枝钢笔,他做梦都想有一枝漂亮的圆珠笔。如今,美梦成真,陆小亮心里乐滋滋的。

  出示“他想,教授、作家、记者……谁的口袋里不插两三支笔呢?”

  (1) 请你自由地读一读。

  (2) 你发现了什么?

  (3)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学习第一段时,主要抓住两个句子来理解内容,并即时地讲解分号及省略号的作用。并让学生自己说读了以后说说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这样他就觉得是在自己学习,不是为老师而学。

  3、于是无论到哪里,小亮都不忘挂上这两支宝贝笔。可是有一段时间,小亮却不再挂笔了。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组合讨论陆小亮不再挂笔的原因。交流反馈。

  (笔漂亮,字不漂亮就不挂了;考试考砸了,同学嘲笑他,就不挂了;弄丢了……)

  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这样对学生的想象力有帮助。

  四、课外延伸

  那么课文是怎样写的呢?陆小亮不再挂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侦察一下。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这块既是对下段课文的了解,也是让学生探究学习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去理解课文。
看了六年级上册语文《挂两支笔的孩子》教案的人还看: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咏雪》教案相关文章:

1.六年级上册语文《咏雪》教案

2.六年级上册语文《莺》教案

3.六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4.六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人和一幅画》教案

5.初一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期末练习试题

2358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