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热点资讯 > 中部第一城冲刺2万亿元GDP

中部第一城冲刺2万亿元GDP

时间: 丹梅0 分享

中部第一城冲刺2万亿元GDP_武汉

穿过疫情阴霾这座中部大城冲刺2万亿俱乐部|新京智库 至此,GDP超2万亿元的城市已经达到七个,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苏州和成都。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部第一城冲刺2万亿元GDP,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部第一城冲刺2万亿元GDP

中部第一城冲刺2万亿元GDP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作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火车头的武汉,正在拼经济、抢发展的号角中,迅疾前行。

这座走出新冠疫情阴霾的英雄之城,在2022年继续展现出经济提速发展的韧劲,提交出领跑全国GDP十强城市的经济增速“成绩单”,并在GDP总额上再度超越杭州,位列全国第8。

2023年,武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了经济增长6.5%以上的预期目标,并指出,这一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可能”。这显示出武汉今年发力拼经济的决心。结合增速目标来看,武汉计划在今年突破两万亿目标,如果顺利实现,武汉将成为继成都之后又一跻身“两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但要达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等候在两万亿门前的武汉如何发力冲刺?其GDP跃升的逻辑是什么?

在武汉2023年的“新春第一会”上,武汉对外透露出信号,将重点聚焦在“科技创新”这一筑底盘、管长远的赛道,并提出举全市之力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与此同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将与国家科创中心的目标互促发展,武汉提出大力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特别是在全国已经排名第一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上,武汉要力争突破当前“天花板”,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当聚光灯再度打在武汉身上,如何为产业与科创两道长期的考题预设好下一阶段的发展“大纲”?这将成为武汉发力拼经济、释放新动能的关键所在。

重新定义“大武汉”

作为湖北省会的武汉,是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副省级城市,自古便是九省通衢的要地。

武汉向来被称作“大武汉”,这狭义上缘于其面积之大。在过去,武汉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一。如今的武汉,面积8569平方千米,被重重环线包围,下辖13个市辖区。而另一方面,武汉在湖北省内拥有极高的首位度,2022年,武汉首位度为35.1%,虽然相比上一年有所下降,但仍高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位。

有观点曾经认为,在过去一段时期,外界对武汉解读,认为其发展的最大的难题不是“一城独大”,而是“大而不强”。但经历过多年跨越式发展后,武汉已在近年逐步回归众人期盼中的发展路线,从规模之大向功能之强转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冲击后,武汉顶压前行,迅速恢复经济,并稳住在全国的多重地位,对比过往,再度超能量发挥出这座城市本身律动的潜能,重新定义“大武汉”的内涵。

具体来看,2016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标志着武汉正式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阶段。

随后,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武汉提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任务目标。“五个中心”指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将现代化大武汉的内涵再度予以升华和拔高。“十四五”时期也成为武汉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目标的第一个五年。

2022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18866.43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在全国经济十强城市中领跑。2023年,武汉将预期增长目标定在6.5%以上。如这一目标顺利达成,武汉将在今年突破GDP两万亿的门槛,成为继成都后又一跻身“两万亿俱乐部”的成员。

针对武汉达成目标的行动路径,诸多受访专家表示,一方面,武汉计划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并基于此提出“965”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打造9大支柱产业,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5大未来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为着力点。2022年,武汉国家科创中心城市建设正式获得国家批复,进入到了全面加速的阶段。两相叠加的效应释放,被视为武汉拼经济的重点方向之一。

为此,在2023年开局,武汉“新春第一会”也定调科技创新,会上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同时,武汉市陆续发布多个产业领域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行动方案,共同推动培育创新产业集群。而在行动路径上,招商部门也在既往成绩基础上,祭出更大力度和更大规模的招商方式和措施。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提出冲击两万亿GDP的目标已经多年,如今要迈过最后一槛,一定要发挥出武汉科技和创新优势,科创强能支撑产业强,产业强则支撑经济强,最终转化为综合实力强。依托科创,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同时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打好产业牌、打好创新牌,武汉才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支柱产业“挑大梁”

在过去,青山钢、汉阳铁造就了武汉坚实的工业基础;如今,武汉工业发展已有新的动能。汽车产业就是其中之一。

“若问武汉依托什么拼经济,无论如何回答,都离不开汽车产业。汽车产业是武汉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武汉的汽车产业发展史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缩影。”熟悉武汉汽车产业的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2年,武汉全市汽车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2%,规模居中部第一,是拉动当地工业经济的主引擎。

上述专家指出,这几年顺应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武汉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重点发力,以智能网联汽车为重要抓手,以武汉经开区、东湖高新区和江夏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既推动本土企业升级转型,又引进新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武汉汽车流通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至2022年,全市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分别约为9.22万辆、19.3万辆,同比增长336%、109%。

在各地的产业引导逻辑中,推动支柱产业拓优势、补短板是关键。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暨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纵观武汉目前的一些产业,大多存在产业链条较短、不完整的问题,后续需要在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间的融合上做文章,否则容易遭遇“天花板”的问题。要增强产业与产业间的横向连接,才能诞生出更多的增长点。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武汉应该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关键环节。“应该聚焦各产业链上具有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关键环节,做出比较优势,再与其他城市形成分工合作,从而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

事实上,武汉已在产业链融合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上持续发力。以汽车产业为例,武汉抢抓产业转型风口,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赛道,已重归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队伍的前列。

“下一阶段,武汉将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立法,积极建设车联网先导区,在低速无人配送、无人接驳、商业化运营等领域形成一批可实施落地的优化方案。”上述专家介绍,同时,结合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战略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将从提高整车能级,引入新鲜血液;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掌握车规级芯片等核心部件自主设计生产的能力等方面推动武汉汽车产业发展。

“力争到2025年,努力将武汉打造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城市和应用先导城市。”该专家如此说道。

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当标志大武汉的青山钢、汉阳铁,正逐渐被“光的谷”“芯的城”替代,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逐步走入大众视野。

“武汉在光通信领域的发展独树一帜,光芯片、光器件、光模块、光系统、光纤光缆等五方面在全国产业链最完整,创新能力最强。”熟悉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深专家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

据悉,武汉市已拥有多个百亿级光通信领域的企业,集聚了长飞光纤、烽火科技、海思光电子、光讯科技等龙头企业。其中,光纤光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5%,连续多年销量世界第一。

此外,武汉亦是我国激光产业的发源地之一,集聚了华工激光、锐科激光、帝尔激光、逸飞激光等一批领军企业,已形成以激光器、工业激光和医疗激光设备等为主的能量激光产业集群;在新型显示领域,武汉是全国唯一集聚华星光电、京东方、天马微电子三大国产面板巨头的城市,建成了全国重要的全尺寸面板生产基地。

当前,武汉市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步从“产业链完整”向“产业链自主可控”转化,瞄准了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目标。

今年1月,武汉市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同月,湖北省发布《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到2024年,推动“中国光谷”加速升级为“世界光谷”,建成世界一流的光通信产业高地、全国顶尖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激光产业基地、存储器基地、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但与深圳、成都、郑州等城市相比,目前的武汉,光电子信息产值还略低,规模偏小。”上述专家指出,故此,武汉已从紧抓技术创新、扩大规模两方面着眼。在创新上,由湖北实验室等众多科研机构“组团发力”;在规模上,仍要大力招引新项目。而这一局面,在2023年就有望打破既往印象。

诚然,武汉的目标远不止汽车和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照“965”产业体系,武汉还将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建圈、新兴产业壮群、重点产业强链;做大做强含集成电路在内的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培育壮大商业航天及北斗应用等两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电磁能、量子科技等五大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而从经济和工业发展中的规律来看,除了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更重要的还需要质量的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提到,发展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四大要素,包括产业政策、区位条件、人才集聚和源头创新能力。目前,武汉在前三者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对于具有策源能力的技术创新,还相对不够强。而要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必须要有世界顶尖技术的制高点,这一制高点将决定能否真正吸引产业聚集,打造出一个具有世界级能量的产业集群。

以科创筑底盘

要实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目标,科创领域的布局,也是近些年武汉正在高速推进的全新体系。科创力量的增强,既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筑底的基石。

早在2017年,武汉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推进创新驱动、人才支撑,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当时,武汉建设科创中心提出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大科学装置、制造业创新、人才等方面。

时隔五年后,2022年4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批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提出51项重大支持举措,在武汉布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武汉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地功能、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打造创新型城市群第一方阵。

武汉也由此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之后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中部唯一的国家科创中心。

项目、平台、人才等诸多因素集聚成为武汉建设国家科创中心的优势。目前,武汉建有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众多创新平台;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武汉集聚了一批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同时,武汉拥有集成电路、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型显示器件、生物医药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链上集聚158家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国家科创中心于武汉而言是应有之义。

在具体行动上,东湖科学城被作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在科学城核心区的光谷科学岛,如今,科创中心一期项目主楼已建至8层。科学城“一纵两横一环”7条骨干道路已连网成环。

与此同时,今年1月,位于武汉理工大学科学园内的“半导体热电芯片项目”已顺利完成中试,启动全线运转。这一平台功耗低于国际行业水平的30%,项目甫一启用,便斩获了国内知名光模块厂家的批量订单。

至此,武汉推进建设全国科创中心的路线图也更加明晰。2023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更好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具体将聚焦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四个方面。

如何做得更好?在曾刚看来,武汉还可进一步推进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优化人才结构。他认为,武汉应鼓励当地科研机构与本地企业之间形成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在本土转化,形成产学研之间的融合。同时,应借助武汉的区位、人才等优势,推动北京、上海、西安等科创强市的科研成果转移到武汉落地转化,让武汉真正成为科创成果共享的平台。

人才方面,曾刚认为,武汉拥有充足的高校毕业生资源,并不缺乏人才,于武汉而言,吸引高端人才留汉创业就业应该成为重点,需要关注的不仅是人才数量,更应是人才的结构和质量。将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留下来为武汉所用,会成为优化武汉人才结构的重要着力点。

2023年,是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提速、成势见效的关键之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武汉市科技局了解到,今年,武汉将围绕“国家所需,武汉所能”,加快融入国家战略。同时,以强化科技供给,加快引领产业发展;强化协同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创新体系;强化改革突破,加快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为抓手,举全市之力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吴传清也指出,在武汉全面建设国家科创中心的过程中,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应该是相互融合的,拥有创新型人才能够为培育发展科技产业提供支撑,而产业发展良好又能反过来为人才提供机会和平台。

依托国家科创中心建设提升产业创新能级也成为了武汉的重点方向。自获批以来,武汉集成电路、下一代信息网络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汽车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据武汉市科技局披露,下一步,武汉将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武汉还将聚焦重点产业和国家级基地建设,在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碳中和等方向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在关键工艺、核心设备等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尽快形成一批重大科技产品和装备,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

此外,在招商引资方面,3月17日,武汉举办2023武汉全球招商暨一季度项目签约大会,会上签约项目188个,签约金额4598.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5个,金额1842.8亿元,占比40.1%;服务业项目123个,金额2755.9亿元,占比59.9%。主要涉及光电子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及服务、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金融、商贸服务、科创和总部经济等产业领域。对比以往,本次招商项目整体体现了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特点。在诸多专家看来,这将利于武汉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能级,成为武汉拼经济的驱动力之一。

以科创赋能,与产业力量叠加,形成相辅相成的科技驱动产业的经济运转机制,正是武汉在2023年拼经济目标下要刻画的蓝图,以此,进一步实现武汉在中国经济未来格局中的“跃升”。

武汉为什么是中部第一城市

一、经济人口看一个城市的经济,最直观的仍然是GDP。一个城市的GDP的高低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经济活力以及产能结构等是否优良。

2020年武汉GDP高达15616.1亿,虽然因为疫情影响不如2019年,但是这份成绩仍然是中部第一!预计2021年武汉的甚至湖北省的GDP增速将会突破20%。从人口方面来看,武汉人口1418.65万人,常住人口1121.1万人,同样遥遥领先中部其他城市。

二、政治地位一个城市的政治地位往往决定了这个城市的未来发展,同时也使得这个城市在很多方面优于其他城市,能够得到更多政策和制度上的照顾。

看一个城市的政治地位,最直观的还是城市级别。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中部唯一的特大城市,副省级市。同时,武汉又是湖北省省会,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以及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城市。从政治地位上来看,武汉在中部的地位也是无人能比!

三、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或者城市是没有传承的。就像美国,才短短几百年的历史,他们在很多方面还是比不过四大文明古国的。

武汉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3500年以前,在很多朝代虽然不是都城,但是也是重要的城市。武汉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武汉也是中部少数的几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楚文化的发祥地。

四、地理位置古往今来,大城市的发展要么是因为政策扶持,要么是因为地理位置,再加上人口,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些都说明了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武汉是中国的地理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九省通衢”的武汉地处长江中游,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她成为长江航运中心,更是华中唯一可以通航五大洲的城市。

为何北方只有一座城市GDP超过2万亿元,而南方却很多!

只要你仔细看看全国大中城市的GDP,就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2021年北方只有北京GDP超过2万亿元,不算香港的话,南方都有5座城市GDP超过2万亿元,分别是上海、深圳、广州、重庆和苏州。

北京CBD

去年成都GDP也超过1.9万亿元,距离2万亿只差临门一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南方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GDP在2万亿元以上,继续拉大与北方的差距。

中国GDP超2万亿城市排名

首先,上海,在中国人口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的GDP已经达到了44652亿,成为了全国GDP最高的城市。作为国际化都市,上海在各个方面都有着突出表现,中国银行、中信集团以及上海汽车都是上海的知名企业。此外,上海还有许多著名景点,比如新天地、外滩和上海博物馆等。

其次,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石油和中国移动等重要的机构都设立在北京。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北京的GDP已经达到了41610亿。然而,北京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区域,它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和历史的城市,长城、故宫和颐和园等著名景点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的迷人。

第三,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代表城市之一,深圳的发展速度从来都是令人惊叹。随着最新数据的发布,深圳的GDP已经达到了32387亿。但是,深圳之所以跻身于这个榜单前三甲,还和它在创业投资和科技研发方面的杰出表现有关。华为、腾讯和比亚迪等知名企业都是深圳的代表。此外,深圳的园林、美食和珠宝制造也都是深圳的特色。

第四,苏州,中国最美城市之一,苏州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古城之一,也是全球最为美丽和宜居的城市之一。根据最新数据,苏州的GDP已经达到了23958亿。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苏州有着许多著名的景点,如拙政园、虎丘和平江路等。此外,苏州还以园林、艺术和文化闻名于世界。

第五,成都,中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成都是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目前最受欢迎的城市之一。成都的GDP已经达到了20817亿。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成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你可以品尝到最正宗的四川菜,也可以参观许多著名的景点,如武侯祠、锦里和杜甫草堂等。

第六,重庆,中国西部城市的代表,重庆是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内陆城市的代表。根据最新数据,重庆的GDP已经达到了29129亿。重庆的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这座城市以特色火锅、山城风景和长江三峡而著名。此外,重庆还以美食、民俗和旅游资源等方面与其他城市有很大不同。

最后,广州,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广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根据最新数据,广州的GDP已经达到了28839亿。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广州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广州塔、白云山和陈家祠等景点也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此外,广州还以美食、服装和电子产品等方面的发展而闻名。

1957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