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如何掌握太极拳中空松圆活

如何掌握太极拳中空松圆活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如何掌握太极拳中空松圆活

  练好太极拳,太极拳的好处对身体不仅是健身的作用,还有辅助医疗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掌握太极拳中空松圆活。欢迎阅读!

  如何掌握太极拳中空松圆活

  1、空与松

  太极拳运动中不仅仅只讲松,一味的追求松也达不到太极拳最高的境界,只有空和松的结合,才能将太极拳练的更好。

  在太极拳运动中,“空”与“松”必须分清,但又不可舍弃任何一方,这两者之间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共同作用的。

  如果一味地追求“松”;而没有“空”的依存,必然会产生“丢”、“塌”、“散”的弊病,这样松的结果无法产生巧妙的作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一忌。

  若是一味的只追求空而不追求松的话,必将会导致空而无物,因此,习太极拳者必须要做到意识和物质运动的统一,而不能形成在物质外的幻想。

  因此“空”必有“松”,欲“松”必有“空”,达到二者间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行气运劲的目的。单一地求松或求空,都违背太极拳运动辩证法的原则。

  平日行工走架,必须认真细心地揣摩“空”与“松”的意境。欲使肌肉骨节松开,思想上则要有“空”意;欲空时,思想上则要有“松”意。这样练久之后,才能达到“空”与“松”的对立统一。迈出了这一步,才有希望踏上太极拳高级阶段的阶梯。

  很多初习者练拳,未尝举手思想先紧张,随之肌肉骨节也紧张了起来,继而感到周身僵硬、行动不便。要使动作不紧张,首先要从思想上做到舒松自然,时刻不忘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做到心静体舒。久而久之便能达"空"而意向上升,"松"而气向下沉,肌肉与骨骼有分离之感。接下来便可以求达“圆活”之趣了。

  2、圆与活

  练习太极拳要到达活的境界,要达到活的境界,气势必须先要圆,圆是活的前提。

  气势是由人体内在的功夫所决定的。气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愈大则功夫愈深,即所谓“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习者平日里进行行工实践,对于气势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

  而追求气势的基础条件,便是驾驭“空”、“松”的能力;圆活是离不开“空”、“松”这个先决条件的。如果习者的肌肉骨节还未达到一定程度的“空”、“松”要求,“圆活”也就无从企及。而达到了“圆活”的要求,“空”“松”才能极尽其妙。

  既然气势要求圆满无缺,那就必然要限定一个范围,而不可任其漫无边际地散失。有范围,就必然有其中心和边缘。习者在平日行工时,就要设想一个能够听从意念支配的、以腰为中心的气势范围。

  在运动中,时时刻刻都要尊重这个范围,一举一动既不可超越其边缘,又不可不及其边缘。这样气势便能趋于无角无棱、没有缺陷的饱满境地。

  气势的边缘离中心愈远,则气势愈大。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精神能支撑八面,气势才饱满而不萎屈;反过来,气势又须包围精神,才能使精神不外漏。达此要求,气势便臻圆满,神气始能鼓荡。

  在精神支撑八面时,必须以腰为中心,用意产生八条线去向八个方向支撑;八条线必须线线相等,气势才能圆满。如果这八条线长短不齐,气势便会出现凹凸。所以,习者在求达精神支撑八面的同时,又必须使之八面相等。

  练习太极拳怎么做到松,虚、空

  我们不要把太极拳的松、虚、空搞得很神秘,不要认为很玄虚。这些松、空、虚,在古典拳论中有所论述,有高深莫测的感觉。

  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把这些松、虚、空科学化、通俗化。我用八个字来概括这些概念:自然为法,舒适为度。这就是所谓的松、虚、空。练习太极拳要自然舒松、自然舒适,这就是松。当然,松静、虚静、空静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步是初学阶段,周身放松,先求顺,后添劲

  打拳时,用力要小一些,动作要轻一些,不要用拙力、僵力。要先掌握动作的方向、起始点、路线,求顺畅,然后再求劲力。

  在这个阶段,桩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浑圆桩。站桩时,意念先引导放松,从头到肩胯、到脚,逐节放松。站桩能引导姿势的正确和动作的规范、合顺;站桩还能使心平静下来,去掉心浮气躁。站桩后,再练习基本动作,体会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和运劲规律。

  第二步是在松中求顺、求柔、求圆

  顺,就是要放松,要静一一心态上平静、神态上安稳。松和静是联系在一起的,是相辅相成的。要在动中求静,就是要意念集中在练拳上。

  这是一种淡定的状态,是在运动中保持一种意念上的沉静、神态上的舒松。在做动作时,比如起势时双手向上起。这个动作如何做得松、虚、空?

  就要在向上起之前,要先向下沉,这样就能以手带肘,以肘带肩;向下按时,要肩带肘,肘带手。这样,松中就带有柔了。所谓“运劲如抽丝”,就是要求运劲要慢、要轻、要柔。

  第三步是松中求沉、求整、求变

  这是进入了以意导气的阶段,要和呼吸进行很好的配合,同时更要注重腰的主宰作用。用腰来带动四肢,才能做到上下相随,周身~家,变换自如,轻灵圆活。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如何掌握太极拳中空松圆活相关文章:

1.太极拳的空松圆活

2.武式太极拳的松空圆活

3.谈“空松圆活”

4.习练太极拳时如何做到正真的松

5.掌握陈式太极拳的松活弹抖

6.陈氏太极拳松活弹抖的四个阶段

7.太极拳十大要领莫轻视

116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