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杨氏太极拳三个力的作用

杨氏太极拳三个力的作用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杨氏太极拳三个力的作用

  练习杨氏太极拳,就得练习到杨氏太极拳的特点,杨氏的特点就是柔、软、刚。这也是许多杨氏太极拳爱好者的追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太极拳三个力的作用。欢迎阅读!

  杨氏太极拳三个力的作用

  很多人是见软不见刚,其实太极拳的练习应是肉刚结合,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所谓柔中寓刚,“刚”是指劲说的,“针”也是指劲说的。

  这种软的现象出现,其根源主要是对练法上的“放松”、认识与理解有出入造成的错觉。

  这种软的现象出现与拳理必然产生矛盾,也极其自然的反映在拳势的风格特点上的迥然不同,虽然杨式太极拳有练法受益的特点,不致造成有损身心健康的不利情况,但太极拳应有的效果,就很难得到了。为了有助于练拳者对练法上的放松有进一步了解,下面着重分别论述。

  一、什么是放松

  1、“放松”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但不是目的。

  2、“放松”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意念的放松,即排除一切杂念和紧张状态,集中精力练拳;二是肢体也要放松,即排除体内僵力;

  3、“放松”是有意识的使全身关节、肌肉、整个骨骼松开、放展,使其韧带拉长,忌僵硬。通过松开、放展,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连结成一个整体, 这一点一定要下功夫揣摩。

  4、“放松”是肢体的舒展,是人体与基本要领的最初的一种接触。

  5、“放松”犹如高温溶解生铁,“放松”又如高温溶解拙力(僵力)。溶解后的铁水似液体,但绝非食用水,溶解后的拙力似软非软,它是柔。铁水经过锤炼,可以转化为钢,拙力经过训练,可以由柔转化为劲:“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显然,柔与软、铁水与食用水,应该说是两码事。

  二、力与劲的分别

  没经过高温、溶解、锤炼过的生铁,可以比喻为“力”,“力”是自然之力,它是人体固有的也是本能的,分布在全身。太极拳讲的不用力,就是不用这种自然力,也称之谓拙力,但是要用劲的。这种劲称之为内劲,也称之为太极劲。

  这种劲不是自然力,但和自然力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力与劲是有区别的,但又不能截然分开。因为劲来源于力,力是基础,也就是力经过加工(训练)才能转化为劲。比如,没有铁,何以能出钢?生铁经过高温溶解,再经过锤炼是可以成钢的。

  但钢的来源是铁,因之钢与铁,力与劲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这一点,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就必然导致两者的对立,使柔与软的关系不能正确解决,也就必然使太极拳应有的作用不能正确的全部发挥。所谓 “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怎能体现得出来呢?

  “柔”应该是带有韧性的,也就如同生铁逐渐过渡到钢的道理一样,溶解后的铁水毕竟不是食用水。因此,柔与软要区别开,这不同于一般的形容词,可以把柔、软等同起来看,好像是一码事。这种理解,就很难实现前人所说“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最后达到有刚有柔的境界了。

  松柔

  松柔不是练太极拳的目的,只是练太极拳的手段,是为了在盘架中由静入手,由松入柔,以至着熟;进而积柔成刚,刚柔互运,以至刚柔既济和合,渐悟懂劲;再进而刚柔浑然,知缠而进取,知依随而进退,旋绕环化、蓄发相变、奇正相生、阴阳合德、神气因皆成自然,以至阶及神明。

  因为,太极拳不单纯是修身养性的“养身功”,它的灵魂是克敌制胜的“武功”。全身关节的大松,肌肉、韧带的大柔,是为了迎敌时,全身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韧带能迅速的紧密组合,制伏敌手。

  犹如军队打仗,根据战略战术需要,有时化整为零,有时组零为整,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这就是太极拳经过长期的艰苦修炼达到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上乘功夫境界——柔化刚发。

  神

  “神”的问题,是练拳时如何用意、明了每一招式的攻防作用的问题。武术界常说:“心中有,眼中有;眼中有,手中才有。”也就是内外相合,精气神的高度统一。

  与人较技时,搭手化打,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气呵成。脚上有根,手上才有劲。我们说搭手要吃点,点就是劲点。若听劲极为灵敏,则能沉浮缠绕,无为而无不为。

  杨式太极拳要求做到式正招圆。式是定式拳架,式式都是实用;招是式的相连,是衔接过渡动作。每一式与下一式之间,应该有似停非停、似展非展、劲断意不断的意境。

  杨式太极拳十要介绍

  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 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 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 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 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形与神合一,即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外动内静,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 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杨氏太极拳三个力的作用相关文章:

1.杨氏太极拳的三大特点

2.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好处

3.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好处

4.练习杨氏太极拳的作用

5.杨氏太极拳实战用法

6.用心练太极拳的作用

7.杨氏太极拳训练的要求

1164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