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传人和中央国术馆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当看到近代太极宗师时,发现他们总和“中央国术馆”有着不解之缘,例如:杨式太极宗师杨澄甫及其弟子田兆麟、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陈式太极拳宗师陈照丕等,都有在中央国术馆执教的经历,不仅仅是太极门派,还有形意、少林等各个门派的武林高手,可以说当时的中央国术馆可谓卧虎藏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传人和中央国术馆。

  中央国术馆的介绍

  1927年下半年,刚脱离军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员的张之江(1882-1966),邀集钮永建、李烈钧、戴传贤、于右任、蔡元培、何应钦、冯玉祥、孔祥熙等26名国民党党政要员,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1928年3月15日获准。3月24日,国术研究馆在南京内桥金陵大舞台召开成立大会,租借韩家巷基督协进会的数间房屋为临时馆址。

  国术研究馆除行政事务外,主要工作是设国术训练班,培养武术师资,并没有进行多少研究工作。经李烈钧、邵力子、钮永建等人游说,将该馆归属政府直接指导,由财政部拨给经费。并于1928年6月,将国术研究馆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馆长仍为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

  中央国术馆建馆初期,设理事会和监事会为权力机构,负责议定重大馆务事项。下设少林门和武当门,负责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列于武当门下,其他拳种皆入少林门。这种分类不仅不够准确,而且加重了旧武坛的门户之见。未出三个月,就酿形了多起争斗事件:如少林门长王子平和武当门长高振东徒手搏斗,科长马裕甫与柳印虎竹剑拼搏。门长、科长相争,暴露了分门体制的弊端。乃废除少林、武当两门的设置,采用“一会三处“的组织建制,设置机构。一会,即理事会,三处包括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这个建制被作为中央国术馆的定制,写入《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遍设国术馆(社)。《国术馆组织大纲》规定“省、市国术馆正馆长,应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长兼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事会推荐资望相当都充之”。各级国术馆、社的负责人由当地政府首脑人物担任,保证了各地政府对各级国术馆的拨款,也促进了各地国术馆的组建。至1933年的统计,当时已有二十五个省、市建起了国术馆,县及县以下国术馆(社)的数量尤多,仅青岛一市,就设有国术训练所83处。各地国术馆、社的建立,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国术馆系统。

  1929年2月颁布的《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第一条规定:“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第二条:“为实行前条宗旨起见,本馆特延聘国术专家、体育专家及其他专门学者,办理下列事项:一、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二、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三、编著关于国术及其他武术之图书;四、管理全国国术事宜。”中央国术馆开设的各种班别,均分学科、术科两类设置课程。

  学科课程包括:党义、国文、地理、历史、算术、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音乐。

  术科课程包括:腿法、拳术、器械科、竞技科、选修科、特别科、军事科七门。在这七门技术课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查拳、新武术(拳脚科)、连步拳、杂拳、行拳、掇脚(戳脚)、劈挂拳等拳术;剑、刀、棍、枪、鞭等器械;气功、铁砂手、红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长兵、短兵等格斗项目。还开设了拳击、日本劈刺术等外来格斗项目。

  国术国考无疑是中央国术馆成立二十年间最受人们关注的事情。“国术国考”全称“全国国术考试”。中央国术馆仿旧时武科考试和近代体育竞赛制定国术国考,用以考评习武者技能学识,区别等次。

  国术考试仿武科的童试、乡试、会试,设县考、省(市)考、国考。仿武科的外场(试武)、内场(试文),设术科和学科两门考试。中央国术馆谓此为选拔真才实学的“抡才大典”。

  按规定各级国术考试每年举行一次,但实际二十年内只举行过两次全国国术考试,各地举行次数不等。

  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于1928年10月15日至2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举行。山东、河北、北平、南京等17省、市和中央国术馆的共333名应试者参加了这次国术国考。这次国考的术科考试分为预试和正试。预试是单人表演。项目包括拳术、刀、剑、棍、枪。正试是两人特邀比赛。项目包括徒手的拳脚门(散打)、摔角门;持械的棍、枪门(长兵),刀、剑门(短兵)。预试及格,方可参加正试。

  预试中个人单演拳术和器械的水平颇高,有240多人获及格资格,其中150人参加了正试。由于对抗比赛无时间限制,会期届满,比试至第四轮即宣告终止。取中朱国福、王云鹏、张长玉、马裕甫、张英振、窦来庚等15名为最优等;取中杨松山、郭长生、马英图、韩化臣、佟忠义等37名为优等;取中柳印虎、林志远等82名为中等,只参加预试而未报名参加正试的有赵鑫洲、于振声、吴图南、何福生、曹宴海等。

  第二次国术国考于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考场建筑呈八卦形。河北、湖南、绥远、山东、河南等21个省、市的438人参加了这次国考。这次考试,大致沿袭第一次国术国考的成法。所作改进是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试有了统一的护具。还增设了搏击(拳击)比试,以及女子对抗比试。

  这次国术国考共取中甲等43名。其中拳术对试(散打)13名,长兵3名,短兵6名,摔角3名,搏击(拳击)重、中、轻3级共9名。参加女子组正试9名选手,皆取为甲等,以鼓励女性习武。据记载,参加这次考试的部分女选手随旧中国体育代表参加了36年柏林奥运会,并且在武术表演项目中有出色的表现,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国术国考虽有种种不足,但是它制定和实践了武术拳械单练与对搏的竞赛规则,选拔了优秀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竞技武术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四川等大后方国术馆继续活动外,大多数国术馆相继停办。1937年8月14日,日机轰炸南京,中央国术馆南迁。在迁转过程中,政府停发经费,教职员工和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多数教师和学生沿途离去,自谋出路。1941年,迁至重庆北碚时,馆内人员仅剩二十多人。此后,在四川境内组织培训、巡回表演、举办比赛,但都仅偏于一隅,失去了往日的规模。1946年迁回南京,无馆址,缺经费,已无法维持活动。1948年为经济所迫,无法进行招生,难以教学,从而宣告闭馆解散。

  中央国术馆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强我宗族,壮我国魂,洗刷东亚病夫,振兴黄帝子孙。”中央国术馆以培养军队教官、中等以上学校教中及公共体育场所指导员为目的,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课。学生毕业后可应聘担任各地武术教师或教练。被录取的学员在国术馆学习不但不收任何学杂费用,其衣食所需全部由国术馆供给。入馆后的学员发穿校服,校服的前心和后背分别有“强种救国”和“自卫奋斗”八个大字。中央国术馆自1928年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近十年间,共收了五期学生,每期人数不多,少则十几人,多则百余人,总人数估计不超过五百人。

  抗战爆发后,不少学员都投入抗战事业,分配到各部队中任武术教官。抗战、内战结束后,分处海峡两岸的武术教师,有不少是出身于中央国术馆。中央国术馆对于近代中国武术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提到中央国术馆,那就必须提到它的创始人和馆长张之江将军。

  国术的由来:

  为什么武术被尊称为“国术”?也是张将军的功劳。张之江认为武术是中国的国粹、国宝,他在1927年向当时政府申请把“武术”改为“国术”,以提高武术的重要性,当即获得批准。从此,“武术”便改称“国术”。

  张之江生平:

  张之江(1882—1966)字紫珉(子姜),又名子氓(亦作紫氓),号子茳,别号天行,教名保罗(西北军中受冯玉祥影响信____者较多)。生于河北省武术之乡沧州地区,今属黄骅市。受武术的熏陶,自幼热爱武术。中国国术(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为人重德守义,办事雷厉风行,刚决果断,是冯玉祥五虎上将之首;军中尊称大主教。曾任察哈尔都统西北边防督办、代理国民军总司令、国民政府禁烟委员会主席。

  第二个林则徐:

  他在禁烟时的决心和作风让群众赞为“第二个林则徐”。1927年11月27日行政会议明令派张之江赴鲁、豫、秦、陇,视察禁烟。1928年11月21日深夜,上海市警察局保安队在上海大达码头拿获大批烟土,这宗大买卖由军方包运,后台老板是财政部长宋子文,上海市长张定璠亲自干预,警方查拿武装运烟反被掳劫的消息见诸报端,26日张之江请国府派员调查严办上海烟土案,27日蒋中正请令催禁烟主席张之江来沪查办运土案,29日国府派禁烟委员会主席张之江、司法行政部长魏道明、司法行政部刑事司长王淮琛等往查,30日张之江、魏道明、王淮琛到上海查办,但蒋介石蓄意包庇,12月3日令上海公安局长戴石浮停职,张定璠致电中央请连带停职,以明责任,未获准。12月8日张之江、魏道明将调查沪烟案详情,及讯问江安轮役分别整理,并附加意见书呈国府核办,“沪土案”草草了结,张之江态度消极,谢绝一切来宾,上第二次辞呈,18日行政会议,张之江因病辞禁烟委员会主席(决议)慰留,21日国府明令慰留张之江。

  南口战后的国术健身:

  张之江的国术之缘首先是自幼习武,当然与西北军尚武亦不无关系,比如西北军威震天下的大刀队。还有一个缘故,张之江在南口指挥作战时,日夜操劳过度,因而在退却行军中患了半身不遂之症。在疗养过程中,有不少武术专家劝他练习武术,可恢复健康。他接受了这个建议,每天练习武术,从不间断。坚持锻炼半年后,果然病情逐渐好转,继而完全康复。他通过自身体验,确认武术不仅杀敌自卫,而且能治病救人,使身体健壮起来。从此,他摆脱一切军事政治职务,下定决心要把武术重新提倡起来。在张之江筹建中央国术馆时,蒋介石曾派孔祥熙到张之江家中,敦聘张之江为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张之江婉言谢绝,说:“我提倡武术比当部长更能表达我的爱国之心,因为武术能起到救国卫民的远大作用。”

  中央国术馆之父:

  国术研究馆按说属于学术教育机构,张之江便向国民党教育部提出申请备案,然而教育部认为武术是已经被淘汰的产物,不需要再提倡,坚不批准。虽经一再申请,最后只准属于民众团体,不属于教育系统,经费自筹,百般刁难。

  张之江创建国术馆心切,便各方奔走呼吁,最后找到李烈钧先生。当时李烈钧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相当于国民政府副主席。他和张之江是辛亥革命云南起义的老战友,也是云南起义的主力,而且交情甚笃,感情深厚。当张之江把教育部刁难的情况告诉他后,李烈钧当即拍板说,教育部既然不准,干脆由中央国民政府直接领导,属于国民政府直属机构,经费由财政部国库开支,每月定为四千元,不足之处可以自行筹措。因此,“国术研究馆”便改称为“中央国术馆”。

  中央国术馆是在1928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公报》第41期刊载第174号公文批准备案的,当时由政府要入纽永建、蔡元培、孔祥熙、何应钦、于右任、张之江等发起建立起来,并发表宣言,中央国术馆设理事会,由冯玉祥担任理事长。

  将国术推向世界:

  1936年8月张之江率领中央国术馆派队员参加柏林奥运会,进行武术表演,使西方第一次见到中国武术,武术表演轰动了世界体坛,张之江为此获得了该届奥运会以“五环”为标志的纪念章,并被誉为“中国国术开始走向国际体坛的第一人”。

  太极传人的介绍

  杨氏太极嫡传弟子:

  庚子国变时,“育字军”解散。那一年,李景林16岁,返回家乡后,又到邻近的永年县带艺投师,拜在太极宗师杨露禅的三儿子杨健侯门下,深得太极拳精髓。

  但有人有不同说法,据素有武术“活字典”之称的著名武术家沙国政(曾任云南省武术队教练)讲,李景林的太极拳传自杨露禅的大儿子杨风侯,《武当》杂志1993年第3期发表的《太极拳传人世系表》也记载着“杨露禅-杨风侯-李景林-姜容樵-沙国政”这样的传承。但也有资料称,李景林的师傅并不是杨风侯,而是杨健侯。因为杨风侯去世较早,就连杨风侯之子杨兆林的功夫也是叔父杨班侯和杨健侯传授的。但不管怎么说,李景林的太极功夫源出于杨露禅,则基本可以肯定。

  在学习太极拳时,李景林与杨健侯的儿子杨澄浦结下深厚情谊,曾为太极拳的普及出过力。如今,国家体育总局仍在推广的《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等拳法,就是以原山东国术馆《太极拳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而《太极拳讲义》就是李景林与杨澄浦等人合作的结晶。当时有人称这套太极拳为“李景林式”,又称“杨式新架”或“新杨式”。

  孙禄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望都县东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堪称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孙禄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13岁时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徙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他返归故里,同年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广收门徙。

  1907年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由此聘他为幕宾,同往东北,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1912年在北京遇太极名家郝为真。郝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传于孙禄堂。此时孙禄堂武功卓绝,德高望重,誉满京城。1918年孙禄堂终于将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

  同年徐世昌请孙禄堂入总统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孙禄堂晚年,正值列强环伺,国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趋严重,在外侮面前,孙大义凛然,在他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

  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先生一生弟子众多,遍布海内外。1915年到1932期间,孙禄堂除撰写了《太极拳学》外、还先后著述《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

  1933年,先生预言自己驾鹤之日。夫人大惊,遂命其女带先生去德国医院(今北京医院)作全面体检。先生笑曰:“吾身体无恙,去何医院。只是到时将有仙佛接引,吾欲一游耳。”家人疑而不信,坚持要先生去检查。先生无奈,只得由小女陪伴去做体检。检查后德国医生史蒂夫说:“孙先生的身体无任何不良迹象,比年轻人的身体还要好。”归后,夫人又请名医孔伯华来家中为先生检查。把脉后,孔曰:“孙先生六脉调和,无一丝微暇。这么好的脉象,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家人遂安。同年秋,先生归故里,不食者两旬,而每日习拳练字无间。至12月16日早上(夏历十月二十九日卯时),先生对家人曰:“仙佛来接引矣。”遂命家人去户外烧纸。于六点零五分,先生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户内,嘱家人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一笑而逝。

  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生于北京,与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

  幼年随父学拳。健侯对于爱子不忍管束过严。澄甫公每日到拳场练功,拳剑刀枪、推手散手,虽然均合乎杨家祖传规矩,但并未真正痛下苦功。1912年,澄甫29岁,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式太极拳剑刀枪,只教架式,其余需健侯公在家中亲自坐镇。1917年,健侯公临终之前,老泪纵横,痛责澄甫公日:“你开门授徒,我在后面撑着。现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来比试,你万一失手,杨家威名扫地。你不用功,杨家功夫失传,真是不孝之极。我死不暝目!”澄甫公惊闻此言,痛彻心肺,垂泪叩首,发誓用功。健侯公逝世之后,澄甫公闭门谢客,日夜苦练。直至40岁(1923年)方才放心开门授徒。

  北京练武行家极多,听说杨三爷重开山门,上门讨教者络绎不绝,澄甫公来者不拒。登门比武者只有两人与澄甫公未分高下。其中之一河北香河县人张策(1859-1935),字秀林,乃通臂拳名家,人称“臂圣”,外号“张大辫子”。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家孙福全(1861-1932),字禄堂。澄甫公在比武之后,与张秀林、孙禄堂结义,成为换帖兄弟。此三人乃当时北京武术界之魁首也。

  澄甫公之枪法,不仅在太极门中赫赫有名,并且受到其他门派拳师高度赞赏。查拳名家杨洪修、马金镖所创之“十二路棍点子”,就吸收了澄甫公四粘枪、四散枪部分技法。澄甫公虽然继承了杨家拳、剑、刀、枪、大捋、散手、对刀、黏剑、粘枪及内功心法,技艺超群,但因少年时代不够用功,健侯公擅长之弹弓暗器及点穴法,均未能继承,与班侯公、健侯公相较,仍然稍逊一筹。

  澄甫公性情憨厚,不善言辞,授拳之时,仅以身姿示范,决不多言。澄甫公生平从不议论其他门派之长短,并且一再告诫众弟子,不得妄议其他门派短处。如果有人说某某人功夫不行,澄甫公曰:“练功不易,练到这般地步,也算难得了”此乃口德。

  澄甫公对其他门派极其尊重。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请澄甫公为太极门门长,并且请澄甫公带几位高足担任教授之职。副馆长李景林见澄甫公迟迟未能到位就职,遂请孙禄堂先生为代理门长。澄甫公不明情况,率众门徒到达南京。张之江言道国术馆不能有两位武当门长,可否请杨先生与孙先生比试一番。澄甫公坦然想让。事后,澄甫公对众门徒说:“我与孙二哥情同手足,闭门切磋自然可以。岂能为了蝇头微利,当众比拼?张先生岂有此理!”澄甫公到上海后,张之江自知理亏,遂推荐澄甫公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孙禄堂先生悉此事,即推荐形意拳教授高振东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代理门长,挂冠而去,至江苏国术馆任教务长,表示与澄甫公处于平等地位。由此可见两位前辈之高风亮节。

  澄甫公武功登峰造极之时,竟然撒手西归,年仅53岁。因此引起诸多猜测,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澄甫公发劲过猛,损耗内气。也有人说,此乃贪恋女色之故。亦有认为澄甫公不幸早逝,乃饮食不节之故。澄甫公青壮年练拳辛苦,食量极大,每餐需食高庄馒头30个,猪蹄及家禽各1只。公成名之后,不再苦练,热量无处消耗,而食量丝毫不减,体重增至288斤,而且喜荤厌素。古人云:病从口入。此乃至理名言!亦有武林前辈透露:1931年的一天早上8时许,萧聘三在馆内教学生打黑虎拳,练黑虎拳是要发声、蹬脚的,不想却惊动了还在睡觉的杨澄甫。杨澄甫当时是国术馆的教务长,有较晚起床的习惯。他披衣出门大声责问:“什么事,这么吵?”萧聘三回答说:“是我在教学生练习黑虎拳。”杨澄甫说:“这种东西有什么用!”这句话惹恼了萧聘三,他当即提出要与杨比武。杨澄甫说:“好,你就在我的肚皮上打三拳吧。” 萧聘三打出第三拳后,杨澄甫右手紧捂肚皮,左手一掌飞出,击在萧聘三的心窝处。萧聘三顿时倒在2米开外,口吐鲜血。杨萧之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他们不仅不再教武术了,1933年,萧聘三离开人世,杨澄甫也在1936年病逝。

53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