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武式太极拳的行拳与搏击

武式太极拳的行拳与搏击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武式太极拳的行拳与搏击

  武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其舒缓飘逸的动作、和谐的神韵,对调节改善身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有着良好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式太极拳的行拳与搏击。欢迎阅读!

  武式太极拳的行拳与搏击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琼,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两手无论高低屈仲,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谓不对。

  习太圾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自然正中。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文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次则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握之意也。

  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该分清一虚一实,否则即成双重之病。两肩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又须护肫,肫不护则竖尾无力,便一身无主宰矣。又须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即沉于丹田,涵养无伤之谓也。又须蓄劲,劲以曲蓄而有余,须蓄敛于脊骨之内。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入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遣气,非以力使气,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说「呼吸」,专太极拳的「开、合、蓄、发」而言,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请读者不要误会)。

  太极拳之为技也,极精微巧妙,非特力大手快也。夫力大手快者,先天自然赋有,又何须学焉。是故欲学斯技者,宜先从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虚实分清求之。这些对了,再求敛气,气敛脊骨,注于腰间。然后再求腾挪。腾挪者,即精气神也。精气神贯注于两脚、两腿、两手、两膊前节之间。彼挨我何处,我注意何处,周身无一寸无精气神,无一寸非太极,而后再求进退旋转之法。旋转枢纽在于腰隙。能旋转自如,丝毫不乱,再求动静之术,静则无,无中生有,即有意也。意无定向,要八面支撑。单练之时,每二势分四字,即「起、承、开、合」。一字一问能否八面支撑,不能八面支撑,即速揣摩之。

  如二人打手,我意在先,彼手快不如我意先,彼力大不如我气敛,彼以巨力打来,我以意去接,微挨皮毛不让打着,借其力,趁其势,四面八方何处顺,即向何处打之。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不可顶,不可丢,须要从人仍是由己,得机得势,方能随手而奏效。动亦是意,步动而身法不乱,手动而气势不散。单练之时,每一动要问能否由动中向八面转换,不能八面转换,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欲去彼,先将周身安排好,意仍在先,对定彼之重点,笔直去之;我之意方挨彼皮毛,如能应手,一呼即出;如彼之力顶来,不让其力发出,我之意仍借彼力,不丢不顶,顺其力而打之,此即借力打入,四两拨千斤之妙也。此全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能以意打入,久之则意亦不用,身法无所不合。到此境界,已臻圆融精妙之境。说有即有,说无即无,一举-一动,无不从心所欲。真不知手之舞之,蹈之足之矣。

  习太极拳者,须悟太极之理。欲知太极之理,于行功时先要提起全副精神,外示安逸,内固精神,气势腾挪,腹内鼓荡。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如同气球,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变化万端,绝无断续,一气呵成,无外无内,形神皆忘,乃能遗于精微矣。

  在打手时,我意须要在先,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意用在何处,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以己之意接彼之力,非以己之力顶撞彼之力,恰好不后不先,我之意与彼之力相合。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谓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者是也。

  习太极拳者,须悟阴阳相济之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者,开大也。合者,缩小也。其中皆由阴阳两气开合转换,互相呼应,始终不离也。开是大,非顶撞也;缩是小,非躲闪也。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气如车轮,腰如车轴。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根,注于腰闻,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

  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接竟彼劲,挨皮毛,即是不丢不顶,用意去接,即是顺随之势,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称彼劲之大小,能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 ;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处处恰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乎日走架打手,须要从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走架每一势要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一字一问对不对,少有不对,即速改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能领悟此意,行住坐卧皆是太极,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平日走架行功时,必须以意将气下沉,送于丹田(以意非以力,非努气,非用呼吸),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腹内松静,气势腾然。依法练习,日久自能敛气入骨(脊骨)。然后用意将脊骨之气由尾闾从丹田往上翻之。达此境界,就能以意运气,遍及全身。彼挨我何处,我即意即到何处,气亦从之而出,如响斯应,疾如电掣。周身无一处不是如此,此即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亦即,「意到气即到」是也。又丹田之气,须直养无害,才能如长江大海之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迨至功夫纯熟,炼成周身一家,宛如气球一样,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物来顺应,无不恰合。凡此皆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在内不在外」,亦即「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

  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

  练武式太极拳原本没有阶段划分,或准确的讲,它的阶段之间是相互渗透不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里为了学者便于掌握,让初学者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本人根据个人体会将练习功架的过程分五个阶段来阐述。

  第一阶段:掌握功架的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打基础、学架子阶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立身中正。立身中正,顾名思义就是在走架子的运动中,身体竖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后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弯腰驼背。武式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是指头顶百会穴与支撑腿的脚跟上下串成一条直线与大地垂直。

  第二阶段:改架子阶段

  这是凝固架子锤炼自己的阶段。所谓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练拳过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势,使之走向正确。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学完架子后的继续。在第一阶段学拳架的过程中如果学得较慢、较细,掌握得较好、身法毛病较少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将会稍省些力;如果在前一阶段学得比较粗,只是在学拳架时大概地顺了下来,那么 此阶段必须一点点地校正。

  第三阶段:走架子的阶段

  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后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这时的拳架走起来比较顺,每一动势,身法均符合武式太极拳“立身中正”的要求和规范,已经守住了太极拳的基本身法。立身中正,举手投足无过不及,行功走架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前一个动作的完成,既是下一个动作的基础,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第四阶段:技击阶段

  在拳架走顺以后,不再为校正架子费心劳神,也就是说自己的身法已经完全符合武式太极拳的要求,“立身中正”再不是口头上的了,而是成为自己的良好习惯,举手投足皆合拳理,此阶段仍要坚持按照武式太极拳要求习练。时的练法要逐步将精力转移到增强敌情上来,每一动势问自己,对手用大力击来,我何以对之?以何迎之、胜之?也就是说,对手击来我怎样用太极身法拿住敌人,控制住对手。这一阶段要在走架子时把无人当有人,势势制敌,在与人打手时把有人当无人,势如破竹。

  第五阶段: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阶段

  这是功夫上乘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是前四个阶段的体现,达此阶段后再不须为掌握拳架、走顺拳架、如何御敌等身法和意识上下功夫了。也就是说防身御敌已经是自己的良好习惯和潜意识的本能动作。此时并不是说不须要练功了,此时练功有心旷神怡的忘我境界。古拳谱说:“练功一日、技精一日。”又说:“功弥久而技弥精亦。”现在的练不是原来的时时势势依规矩的练,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依规矩、破规矩,破规矩、还要守规矩的练。

看了“武式太极拳的行拳与搏击”文章的人还看了:

1.武式太极拳行工须知

2.从技击视角看太极拳

3.如何练出太极拳的技击

4.太极功夫

5.太极拳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联系

90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