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武术基础 > 古代人怎么练武的主要方法

古代人怎么练武的主要方法

时间: 肖阳1034 分享

古代人怎么练武的主要方法

  现在许多武侠剧中,古人都是武功高手,各种武功也是千奇百怪的,现在人也有武功,但是却远远没有影视作品中的那么神奇。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人怎么练武,希望你们喜欢。

  古代人开始练武的年龄

  自古至今尤其自五代至今一直是穷文富武,而且古代贫富差距非常大,所以不是地主阶级的家庭出身的孩子都很少能够受到教育,到10岁开始就要为家里做贡献努力学生存的技能,遑论习武了。而地主阶级的孩子父母一定是鼓励孩子读书考取功名以光宗耀祖的,什么样的人家鼓励孩子习武呢?一是将门之后,二是公侯九卿,这样的政治敏感度比较高的人家。

  除了唐代之外,文贵武贱那是很正常很自然的,正四品的武将见了正七品县令都要低调的,当然,乱世的时候如三国和南北朝、五代时期百姓对于孩子习武都是深恶痛绝的,除了汉代和唐代之外,习武是深受普通家长包括地主阶级深恶痛绝的。

  古代人练武之前一般都会先扎马步或者站桩,而且古人练武一般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一般都是4、5岁的样子,其实马步也好,站桩也好,本质不是为了下盘稳固的目的,虽然这是它的衍生效果,本质目的是为了“结体聚力”,也就是为了产生最大限度的整体力而产生的。因为整体力的产生,首先会改变人体上强下弱的弱点,变成下强于上。所以很容易出现下盘稳固的效果,影视剧里主角秀功夫,就是扎马别人撼不动,于是就误导了观众,以为马步等就是为了练下盘稳固的,但是凡事以这个目的去练的,很容易就练得下盘僵死,那是最大弱点。

  马步——尤其是经过改进的马步——站桩是获得整体力的的目前人们能发现的效费比最好的功法,所以这是目前最科学的练习法,也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会过时的练法。不是守旧,而是确实非常好用。至于蹦跳的打法,拳击的,李小龙的,那不是因为灵活,而是为了调动身体的动作频率,放松身体。

  古代中国战场,主流是骑兵和枪兵的对决。而且中国古战场规模大,兵种齐全,各兵种克制非常讲究,作者想象的那种枪林对扎,还能卷拿对手长矛,还太极“雀地龙”砍人,实在太臆测了。那种枪林对扎,是日本战国电影看来的吧?那是日本才有的情景。中国古代还有双人用的对骑兵大枪,你怎么抓,即便作者臆测的情形出现了,你以太极“雀地龙”姿势挥刀,怎么保证能杀敌?没练过冷兵器吧,挥刀剑也是要求姿势和力量的配合的,否则无法给对手造成有效杀伤。

  尤其地趟类武功,那是单兵江湖对杀出现后,才有的。战场上,就像作者自己前边说的,你一旦倒地,别人踩也踩死你。

  古代军营练兵,另有一套东西,那是要求几个月就能出一批能打的兵的,谁还站桩?!为了稳固?你人再稳固也敌不住马的冲击力,枪林不是靠士兵的体力支撑的。戚继光也说拳术无益于战阵,无非起个练兵器前活动身体的作用。这说明古战场还是兵器主流,大家还是练兵器杀法为主。没有谁是先练了某拳才来的。

  古代真正练武的人

  古代人有武功,但和现在电影电视上的武功是两回事。 现代人也有武功,比如武术比赛中的花架子,武警训练的硬功夫等等,但这和古代的武功有很大的不同。 现代人说习武是为了强身健身,古代人决不会这样说的,也许武功有强身健身的功能,但古代人长期习武至少是为两个基本目的,一是打仗,二是做官。 武功最早产生的原因有二个,一是与野兽斗,一是与人斗。

  人们分赴各名山大川、武学圣地,力图探访今天的武林江湖。但除了那些早已覆盖着历史烟尘的遗迹,影视文学中的江湖似乎只是众人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世界,以至于近在眼前也无迹可寻,远在千里反倒历历在目。在少林寺,在武当山,在陈家沟,在青城山,我们见不到金庸笔下深入人心的颠僧、狂道、隐侠和剑仙,满眼所见的是比自己更寻常,比生活更无奇的渺小人物。 或许这正符合了中国深厚的隐逸文化。看透世事的高人,与其在俗世中沉浮,不如遗世而独立。

  在这些武学圣地的采访和探寻中,正是一些看来普通寻常的人物在我们的时代传承着中国功夫的香火。这让人有一种兴奋的感觉,也许江湖历史的本来面目和今天一样平淡无奇,但在后人的世界里却成了传奇。 传奇的主人公便是武侠。很多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很渺小。从平凡到伟大,通常不过是赶上了一个契机。或许正是这个不算发现的常识,让他认识到每人心中英雄侠客的情结。

  上古的侠客“为知己者”浪掷生命。这种没有正义的报恩意识,体现了普通人要求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随着武侠精神的升华,他在社会大众心目中达到了更高的伦理价值。 武侠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白日梦,这个梦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友情、义气和牺牲等观念,来实现心灵的共鸣和认同。这种将武侠描述为成人童话的观点也许并不新鲜,但精神上的寻根情节,是李冯对武侠价值的另一个看法。“尽管西方的许多意识形态在生活中如鱼得水,但中国人思想的胃口似乎还是需要一点中国自己的东西。说来似乎令人沮丧,因为这种东西似乎只有在古代的武侠精神中存留得更多。

  而这种东西经过漫长历史的洗礼,在不知不觉中深入骨髓,喂养着我们的精神。” 事实好像正是如此。武侠令人着迷的,正是他们令人倾慕的人格魅力:重义轻生,舍己助人,义薄云天,一诺千金……司马迁在《史记》中特地为刺客和游侠列传,正是因为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伟大品德,它往往为普通人向往而所欠缺。这种精神尽管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也有存在,但游侠的这些品质似乎离普通人的生活境界更加接近,而实现通往那个精神层面的梯子,就是功夫。

  相对于传统的中国武术,功夫似乎是以一个电影名词出现的。功夫首先是视觉艺术,但永远摆脱不了一点形而上的东西。这在金庸身上最为明显,而古龙则通过对人物个性的强调而选择了另一种价值取向。孙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孙永田认为,金庸的小说虽然把传统的功夫带到了神话般的境界,但真正的功夫从未像小说中写的那样神乎其技。正如陈氏太极的创始人陈王廷所言,“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真正的侠客和武功高手通常将自己深深地隐藏在江湖,功夫只是娱乐他们精神世界的工具。

  中国人武侠情结的另一个根源在于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渴望和对社会不公的心灵反抗。“物不平则鸣”织就了中国人侠客情结的历史根源。尽管当个体的自由精神与国家制度和名教纲常日益发生冲突后,侠客终于在集团暴力的驱逐下浪迹江湖,但即便经历了数千年名教纲常的严格限制后,武侠情结依旧让路见不平的侠客成为平民宣泄不公的永恒代言人。“济贫自有飞仙剑,尔且安心做奴才。”但《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却认为,她之所以单身离家走上革命道路,与那时读武侠小说“很有关联”,因为“除暴安良的动机和救民水火的革命思想本来就是吻合的”。

  《韩非子·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游侠历来是正统文人痛恨的人群,因为他们能通过文人短缺的个人武力实现自己的意志;但游侠又是文人千古的梦想,无论是李白还是金庸,各代知识分子都不吝用文字赞美他们。 武侠,功夫和江湖。这是虚虚实实世代相传的神话,没有人相信它,却永远有人愿意相信它。 武侠,功夫和江湖。这是虚虚实实世代相传的神话,没有人相信它,却永远有人愿意相信它。

  练习武术的好处

  1、健体修心

  武术始终让个体的心身处于不断的协调配合当中,并适当加以外在的压力进行艰苦的训练,达到与常人不一般的体质特征。如有力,强健,有毅力等。练习武术的核心就是强身健体,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讲武德。

  2、治安防身

  武术在各种非常时期,对自保和他保有着很强的威力。通过智慧和力量的组合,可以完成特殊的除暴安良的防身任务。不仅可以有效治服坏人坏事的发生发展,还可以保全自己不受侵害。

  3、锻炼意志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4、丰富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5、交流技艺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赛、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1.古代泰拳的训练方法

2.古代体育锻炼方法有哪些

3.如何训练泰拳

4.中国古代怎样教育孩子

338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