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武术基础 > 五祖鹤阳拳的三大支柱

五祖鹤阳拳的三大支柱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五祖鹤阳拳的三大支柱

  五祖鹤阳拳的风格古陋、简洁,不尚花巧,出击直截了当,因此在演练时比较不起眼,而真正看出五祖鹤阳拳艺功力深浅,拳术造诣的地方,就是“摇身震胛”的发劲,连绵不断的手法,以及灵活转换的脚法。功法、手法、脚法,这三者正是五祖鹤阳拳武技的三大支柱。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五祖鹤阳拳的三大支柱。

  五祖鹤阳拳的三大支柱

  五祖鹤阳拳的三大支柱一:手法

  六门八法、新八法、六门八节

  “手执八法称无敌,脚踏莲花第一人”,这首对联是称赞师祖蔡玉明武艺精湛,而其中就点出了五祖鹤阳拳手法与脚法的要求。“六门八法”是五祖鹤阳拳手法的精华所在,是由八段散手动作组成的散手对练套路。这八种手法贯穿于五祖鹤阳拳所有手法之中,是接手出击的诀窍。它的最大特点是粘手听劲,要求“软如棉,粘如糍”,一旦与人接手,就随顺对方的手肢劲力变化,沾粘不离,等待对方招式转换之空际,应手而入,击其无备。

  在初练时,要求用意念而不用拙力,从粘手对练过程中训练听劲、懂劲,而最终练到化劲的地步。由于它是以训练劲法为目的,所以招式精简,乃至只有一式而已,如第八法“风摆梧桐”,虽然只有一式,却包含了对劲力消长、转换的理解,如果真的体会得当,就能掌握《拳经》所谓的“哄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的要领了。

  六门八法练习得法,又能领悟其中的诀窍,在实战搏斗中往往表现出粘手即打,逢空必入、后发先至,处处采取主动攻击的风格出来。

  不过六门八法还需要有应用的训练,因此,还有新八法和六门八节的散手对练套路,与它相为表里。

  八法是短桥粘肢散手对练,讲求手法的变化诀窍,如无深厚的散手搏击对练基础,就难以理解体会出其中精要之处。新八法是由短桥粘肢,发展成离桥散手对练。六门八节则是离桥散手对练。

  所以先练六门八节,将散手搏击所需要的招式、身法、步法训练娴熟,然后再进入六门八法的训练,等到六门八法训练有成后,又练习新八法,把粘肢听劲的技巧,逐步过渡到离桥搏击之中。练完新八法后,又要将六门八法的搏击心得正式融入六门八节训练中,最后便是将八法八节的击技,在自由搏击中随机应变,任意发挥。

  五祖鹤阳拳的三大支柱二:脚法

  缠、踢、屈、剪

  五祖鹤阳拳的脚法不光是踢法,而是步法与腿法相结合,故统称脚法,是脚技的整合应用。一般上总以为南拳北腿,南拳不擅于用腿,五祖鹤阳拳虽然没有明显的大开大合的腿法,对于脚法的应用却并不缺少,只不过强调实战的效果,而不突出演练的表现。

  五祖鹤阳拳的脚法可分为四种:缠、踢、屈、剪。

  缠法属于暗脚,应用于步法之中,包括了钩、缠(包)、顶、撞、靠、压、摆、弹等。它是在与人接手时,以手对手,以脚制脚。上盘以手法对付,而下盘则在入马进步时,攻击对方的马步,尤其善于趁对手马步移动之际施展出来。

  踢法则多用中下盘腿法,而且配合手法使用,有典型的南拳风格,包括了茵藤踢、盘龙踢、蹁踢、七寸踢、地趟钩踹等。运用踢法时,重视手法的掩护,往往踢法使用的前后,都有连续的手法辅助。

  屈法即是跪步法,一般的跪步仅仅是步型,而屈法则是脚法的应用,有前屈法、后屈法、指地双屈法,在跳下屈地时,利用体重与步型的结合,重挫对手的脚部,最擅于对付地趟腿法。

  剪法指的是落地金钩剪,以扑地卧倒双腿剪击对方的脚腿,包括了阳剪、阴剪、连环剪、扑白虎剪等,属地趟腿法。

  五祖鹤阳拳的脚法多变化,不在手法之下,却不以脚法示人,所以较少为人所知。在练习时,以练步法为基础,因为任何的脚法,都是以灵活的步法为依据,倘若步法没有练好,脚法的应用就会失准,也就易为人所趁。此外,步法正是进出六门的关键,即使手法再好,如果没有步法的配合,就做不到粘手不离的地步。步法突显的是“走”,手法的接续,身形的转换,多在走步时展开的,而缠、踢、屈、剪四法,则是随着攻击时机而变化运用,是故五祖鹤阳拳的脚法不单是为了配合手法的运用,也同时是主动攻击的技法。

  五祖鹤阳拳的三大支柱三:功法

  摇身震胛

  除了手法脚法之外,作为功法的“摇身震胛”,是五祖鹤阳拳功力的来源,若是没有了它,即使有再好的手法脚法,,也不能发挥出搏击的劲力。“摇身震胛”是一种发劲的方法。它是以双脚为底力作支撑,以丹田为中心,腰腹为圆球,双胛为开展。劲力从底而起,上至腰腹,由丹田为中心的腰腹圆球作内转,将劲力由内而外,摇动身躯,上达肩胛,肩胛接续摇动之势,将劲力扩展到手指末梢。在摇晃过程中,动作恍如牲口渡河后,抖泼身上的水滴,故称“鹤震身”。此种发劲法,是先柔后刚,发劲时不可用拙力,必须放松所有关节。摇身时,每一个关节都要接续地发劲,让劲力通过的同时,把劲力加大,所以全身必须松而不软,活而不僵,这都是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得心应手。

  “摇身震胛”的训练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过“吞吐浮沉”四劲的呼吸,把腹部练成能承受打击的硬肚。这是练就金钟罩、铁布杉的硬气功。其次,再把以丹田为中心的腰腹,通过呼吸顺练,成一个开合自如的充气圆球,再进一步将此圆球练成运转灵活的“活肚”。再次,在活肚的基础上,开始摇身震胛的练习,训练劲力由下而上,内而外地反复转换,直到应用自如为止。这阶段才是“摇身震胛”的完成。

  “摇身震胛”独到之处是能够随着气劲的起伏,连续发劲出击。当一招击落后,以意使气,以气摇身,以身震肚,以肚发力,手不回收,而再发第二招。具有上乘功力者可以连续发三次不间断的“摇身震胛”,在实战中往往能使对手措手不及。

  以上所述的手法、技法、功法,确实是练习五祖鹤阳拳必不可缺的基础,也是五祖鹤阳拳搏击技法的特点所在。手法、脚法是外在的击技,功法是内在的劲技,具足了内外的三种条件,就能把五祖鹤阳拳武技要领掌握住。

  然而在练习过程中,须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水平,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练法,乍看似乎是前后矛盾的事,如刚入门时,要求马步沉稳,而后又要求走步灵活,然后又要腾跳跪屈,最后甚至要扑地剪腿,其实这些都是脚法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训练,最后必能了解这些技法的要领的。

  作为欣赏五祖鹤阳拳术者来说,也可以通过这三方面,看得出武者的水平以及其特点。

509960